沒多久,他們找到的麻都用完了,於是有人建議:
“破魚網也是麻做的,我們也可以用它來製造紙。”
“破布也可以試試!”
“樹皮沒準也能行!”
蔡倫聽取了工匠們的建議,先後找來了這些東西,大家一試驗,還真行,經過蔡倫和工匠們的反複試驗,他們總結了很多經驗,造出來的紙越來越好,最後他們選出了一批上好的紙獻給了皇帝。
皇帝萬萬沒有想到,用麻頭、破布、樹皮還能造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他非常高興。蔡倫的造紙術很快傳播開了,沒多久,大大小小的造紙坊便紛紛建立起來了。因為蔡倫造紙有功,皇帝便封他為龍亭侯,人們也把他監造出來的紙叫做“蔡侯紙”。造紙術後來傳遍了全世界,大大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9.諸葛亮隱臥隆中
諸葛亮是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諸葛亮這個名字是和智慧聯係在一起的。
諸葛亮是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從小就失去了父母,跟隨叔父諸葛玄到了襄陽。叔父去世後,諸葛亮和弟弟一起來到隆中臥龍崗,一邊種田一邊讀書。年輕的諸葛亮博覽群書,喜歡鑽研學問,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他在隆中結交了不少淵博學者,經常同他們一起遊玩、交談。諸葛亮對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常自比曆史上的傑出政治家管仲、樂毅,渴望在當時群雄割據的局麵中施展才華。
諸葛亮二十七歲那年,遇到了小軍閥劉備。劉備當時處境困難,但待人誠懇,很有抱負。因此諸葛亮第一次同他見麵便談得很投機。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先在荊州立足,再占益州,和孫吳及南方蠻夷結盟,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劉備聽了諸葛亮的高論,為其才智所折服,便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諸葛亮便離開隆中,做了劉備的軍師。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準備統一南方。東吳孫權想聯合劉備共同抗擊曹操,諸葛亮很高興,就去了東吳。東吳陣營中有主戰派,也有主降派,諸葛亮當著東吳孫權的麵舌戰群儒,用激將法,使孫權下決心抗擊曹操,結成了孫劉聯盟。在接下來的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利用火攻大敗曹軍,這一仗為劉備在南方立足和後來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後,劉備取得了荊州,後來,諸葛亮又幫助劉備取得了益州。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諸葛亮做了丞相。諸葛亮賞罰嚴明,限製豪強勢力,興修水利,屯田漢中,發展農業生產。諸葛亮對統一開發中國西南做出了很大貢獻。劉備死後,劉禪繼位,諸葛亮操持著全國軍政大事。
建蜀初年,蜀國南部少數民族發生叛亂。諸葛亮親自率兵去南方平定叛亂。諸葛亮擅於用兵,七次擒獲叛王孟獲,但他每次都放了孟獲,最後使孟獲心悅誠服,安心歸蜀。
諸葛亮一直沒有忘記統—中國的願望。公元227年,諸葛亮向劉禪上了《出師表》,安排好內政,出兵北伐。蜀軍進軍順利,後來由於派馬謖守街亭,導致街亭失守,蜀軍被迫撤回。為嚴明軍紀,諸葛亮揮淚斬了馬謖,並自貶三級。後來,諸葛亮又多次北伐,但都因種種原因,未能成功。
北伐雖然未能成功,但諸葛亮卻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諸葛亮善於發現人才,也善於培育人才,他大力發展教育,設立太學。諸葛亮厲行節儉,反對奢侈,他注重發展農業生產,鼓勵種桑養蠶織錦,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六次北伐,他率領十萬大軍,占據武功,在五丈原紮營,與魏軍在渭水兩岸形成對峙局麵。由於司馬懿采取堅守的方針,在速戰不成的情況下,諸葛亮令士兵屯田,準備長期堅持。8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終年54歲。
諸葛亮臨終時,將國事托付給蔣琬,將軍事托付給薑維和楊儀,並留下退軍密計,導演了一場“死諸葛嚇退活司馬”的好戲,使蜀軍安全撤回。
諸葛亮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真正做到了他所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死後安葬在定軍山,被封為“忠武候”,後又被曆代皇帝加封褒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