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3
7.王充勤奮好學
王充八歲那年,父親就把他送到書館裏念書去了。書館裏有一百多個學生,老師對那些調皮的學生和背不出書來的學生,總是用打手心抽鞭子來懲罰。在這個書館裏讀書的學生幾乎都挨過打,惟獨王充是一個例外,他因為勤奮好學深受老師喜愛。
十五歲那年,王充被送到京城洛陽的最高學府去當少年太學生,在太學裏,他的老師是班超的父親班彪,他跟著班彪讀了許多古書,班彪很喜歡王充,所以也很願意指點他,很快他便成了太學裏的高材生。王充成為太學裏的高材生,不僅是因為他肯下功夫,最主要的是他喜歡動腦筋,而不像其它同學一樣喜歡死記硬背,他是理解以後才去背誦這些課文,所以他就比別人背得快背得好。
王充後來在家鄉的學堂裏教書的時候,每一次講課他都要求學生多動腦筋,多獨立思考,不要認為聖人的話每一句都是對的。
王充太學畢業以後,就回到了家鄉,回家以後,那裏的地方官認為王充很有學問,於是便請他去當官,王充那時正年輕,也很想有所作為,於是便在會稽郡(現在的浙江省)做了太守的秘書。有一年大旱,農民們連飯都吃不上,可是官府裏還是大吃大喝,而且還用糧食來釀酒。王充看不慣官府裏的這些行為,就辭了官職,回家教書去了。
王充在家鄉除了教書以外,開始寫《論衡》這本書,這本書用去了他三十多年的時間。那時候因為科學不發達,人們非常愚昧,他們認為天底下的許多事情都是上天安排的,地上長出來的五穀和他們穿的衣服,都是上天賜給他們的。統治者也喜歡向老百姓灌輸這個觀點,他們這樣愚弄百姓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他們說上天看見國君幹了好事,就用風調雨順、五穀豐收來表示對國君的讚賞。發現國君幹了壞事,就會冬天打雷,夏天下雪來加以懲罰,如果這個時候國君還不醒悟的話,上天就會安排別的人來替換國君。
王充覺得這個觀點實在太荒唐,所以他決定寫一本書來駁斥這些荒謬的觀點。王充認為天不是神來統治的,而是由大氣構成的,天和地結合在一起,萬物就會生長出來。人類發現五穀可以吃,於是便吃五穀,發現絲麻可以做成衣服穿,於是便把它織成布做成衣服穿在身上。這一切根本都不是上天安排的事情。在《論衡》裏,記錄了王充的許多進步思想,有助於人們客觀地認識和了解世界。
8.蔡倫立誌造紙
蔡倫生活在東漢時期,有一年他的家鄉桂陽(在現在的湖南省)發生了蝗災,金黃色稻田一時間變成了光禿禿的一片。接下來便有人餓死,為了求一條生路,蔡倫的父母把蔡倫賣給了一個人販子,後來這個狠心的人販子把蔡倫賣到皇宮做了太監。
在宮廷裏,蔡倫非常想家,常常獨自一人悄悄地哭泣。有一天,他正在牆根下哭泣,被一個老太監發現了,這個老太監很同情蔡倫的遭遇,後來,在發現他謙虛好學之後,這個老太監開始教他念書。每一次這個太監給他抱書來的時候總是累得氣喘籲籲的,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紙,人們都是在竹簡上寫字,寫一本書往往得用上幾大捆的竹簡才能寫完。蔡倫覺得這樣搬起來太不方便,就問老太監:“不能用比竹簡更輕便的東西來寫書嗎?”
“當然可以呀!人們還用紡織出來的帛來寫字,可是帛太貴了,一般人是用不起的。”
難道沒有比布帛更便宜的東西?蔡倫想。
但是蔡倫隻是一個小太監,隻能想想而已,沒有機會去實驗。後來因為努力讀書,蔡倫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皇上見他聰明又勤快,就讓他做了一個主管製造宮廷用品的官職。
有一年,蔡倫帶著幾個隨從,到宮廷外的作坊去,為皇帝監製幾把寶劍。在作坊裏,他看到了打鐵、刨木和製衣的程序。他對什麼都很感興趣,在作坊裏他還看到了帛的製作過程,光滑的帛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想到自己要製造的紙。這一次出宮辦事,讓蔡倫增長了不少見識,同時他也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因為他監製的幾把寶劍讓皇帝很滿意。蔡倫看皇帝高興,於是便提出了自己想製造紙的想法。皇帝便一口答應了下來。
得到皇帝的批準以後,蔡倫便把裁帛製簡的工匠們召集了起來,讓他們找來一些麻和一個大石臼。然後把麻放在大石臼裏,加上水搗成了濃稠的液體。蔡倫把這種液體舀到水缸裏,再把一塊布浸下去,接下來把布拿起來,布上便留下了一層薄薄的紙漿。他把布放在太陽下曬幹,等到布幹了以後,蔡倫用手輕輕地一揭,就得到了一張紙。他找來筆和墨,試著在紙上寫字,可是紙太粗糙,墨跡有的地方濃有的地方淡,效果不是很好。這時,一個工匠建議用鵝卵石把紙壓光滑。蔡倫按照這個工匠的建議去做,效果果然不錯。就這樣,蔡倫和工匠們製出了第一批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