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1812年出生在湖南省湘陰縣一個書香門第。父親左觀瀾雖然飽讀詩書,卻不能中舉,既做不了官,又沒有多少土地,日子過得十分艱難。為了維持生計,左觀瀾不得不一麵讀書,一麵教書。左宗棠3歲的時候,就在做過國子監生的祖父教導下讀書、識字。左宗棠4歲的時候,祖父把全家遷到了長沙,並且開了一所學館招收學童。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祖父對身邊這個最小的孫子進行嚴格的儒學教育,教左宗棠讀《論語》、《孟子》等經書。
這一年,祖父去世。左宗棠的父親左觀瀾此時已年過四十,因為自己“功名”不就,便把希望寄托在左宗棠身上,對他進行嚴格的訓練。
年幼的左宗棠聰穎好學,父親教的經書史籍他都能很快地掌握。貧苦的家境,使左宗棠很小就飽嚐了生活的艱辛,也使他下定決心,勤勉努力,以學業的成就回報父親的殷切希望。左宗棠為自己立下了這樣一條座右銘:“慎交遊,勤耕讀,篤根本,去浮華。”他用這條座右銘提醒自己謹慎結交朋友,勤奮刻苦地讀書。努力去掉虛浮奢華的習氣,崇尚實際,追求做人的根本。這條座右銘對左宗棠的一生都發生了深刻的影響,指導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始終如一地努力下去。
為了讓兒子得到更加係統的學識,父親不顧家貧,即使拚命教書也要把兒子送進學堂。父親每天都要親自背著瘦小體弱的左宗棠通過學堂與左家之間泥濘的小路,伏在父親背上的左宗棠聽得到父親趕路時“怦、怦”的心跳,感覺得出父親急促的喘息。在左宗棠的父親看來,背上背著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小兒子,而是他一生的渴求與希望。他要憑著自己的腰杆給左家馱出一個改變命運的神童,幼年早熟的左宗棠深深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他知道,對父親惟一的回答隻有努力。
有一天,父親像往常一樣背著左宗棠跨進了學堂的大門,照例把兒子背到了課桌前。坐在講堂前的先生抬起頭,眯著眼睛看這父子,突然他即興開玩笑似地說了一句:
“以父作子”
一句話,引起整個講堂裏的學生哄堂大笑,全體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父子倆身上,搞得氣喘籲籲的父親哭笑不得,十分尷尬。左宗棠見先生在開他們父子的玩笑,一骨碌從父親的背上爬下來,看著先生眨了眨眼睛,用他那帶著稚氣的嗓音毫不示弱地回敬道:
“望子成龍”
這4個字看似平淡無奇,但與“以父作子”相對,則顯得絕妙精當、準確貼切。既含有父親對兒子的拳拳深情,又透出兒子對父親的理解和安慰。於是剛才的一場哄笑頓時變成了滿堂喝彩。先生笑著站起身來,走到左宗棠父子跟前,撫摸著左宗棠的頭,不住地誇獎:“神童,神童,真是個神童啊!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有大出息的。”
左宗棠的聰穎、機智一時被人們傳為佳話。
父親為了訓練兒子的才思,經常讓他賦詞連句。左宗棠仔細體會,認真玩味,一個對子、一句續詩他往往能對出四五個不同的句子,然後從中選出一個最佳的交給父親。正是這種嚴格的訓練,使得左宗棠能夠在關鍵時刻妙語驚人,才思泉湧。
貧苦的家境,使左宗棠深切感到父母對自己寄予的願望,也培養了他不屈從於權貴時尚,專心讀書以苦為樂的性格。
有一天,父親把左宗棠叫到書房,讓他為書房撰寫一副對聯,要求言簡意賅,立意深遠。左宗棠接過父親遞過來的筆,坐在鋪開的紙前,陷入了沉思。他望著書房裏摞到屋頂的書籍,眼前呈現出左家居室的簡陋,浮現出終日操勞的母親的身影,浮現出望子成龍的父親眼裏流露出的殷切期待的神情……突然,一道靈感的火花從他腦海裏劃過,他立即伏下身去,在鋪開的紙上揮灑起來,傾刻寫就: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當左宗棠雙手捧著寫好的對聯送到父親麵前的時候,父親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這副對聯寫得極為出色,語句通俗簡明,內涵深刻、豐富。“讀破萬卷”一句出自杜甫的詩《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後來蘇軾將這兩句詩化為一句格言:“讀書萬卷始通神。”意思是說,心中裝下萬卷詩書,作詩著文即可揮灑自如,得心應手,若有神助。左宗棠自然深諳這詩句的深刻含義,他將其稍加變換寫入自己的對聯。
這副對聯引用杜甫的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和由此引出的“讀書萬卷始通神”的含義,將其稍加變換寫入自己的對聯中,意在以此激勵自己:當存遠大宏偉之誌,以國為懷,“心憂天下”,仰慕前賢,“神交古人”,不以“身無半畝”而自悲,要以“讀破萬卷”而自豪。
讀罷這副對聯,父親在心中禁不住對兒子的遠大誌向和抱負讚歎不已。望著眼前這個和所有家人一樣曆盡貧苦,然而卻十分懂事的孩子,父親感覺到一陣陣的欣慰。
左宗棠不僅飽讀經史,而且博聞強記,凡是當時能找到的有效益的書他都要找來讀一讀。有一次,他在書鋪裏買到一部顧祖禹的《讀史輿紀要》,如獲至寶,他十分喜歡書中描繪的山川險要,欽佩作者對戰守機宜的了如指掌。他還讀過顧炎武、齊如南等人的書。廣泛的涉獵使左宗棠作了大量詳細的筆記。這些對他以後率兵征戰、興辦洋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宗棠的博學在當時沉湎於科舉的文人們看來是不務正業的表現,為此,他常常遭到這些人的嘲笑。然而左宗棠對這種種嘲笑毫不理睬,仍然堅定地走著自己的求學道路。
左宗棠15歲那年,趕上大旱,家中無糧,隻能以糠屑充饑。母親因此患病,不久便離開了人世。為了給母親治病和辦喪事,左家向人借了一大筆錢,這使得本來就窮苦的左家生活更加困頓了。3年以後,也就是左宗棠18歲那年,父親又一病不起,左家的棟梁摧折了。家境從此一落千丈。左宗棠家原來是個有十口人的大家,如今,父母雙亡、長兄夭折、姐姐出嫁,隻剩下左宗棠與二哥左宗植二人相依為命,共受熬煎,好不淒涼。不久,二哥又謀食他鄉,客遊武昌,隻留下左宗棠孤單一人。幸好,在“湘水校經堂”讀書的左宗棠,因學習成績優異,得到了校方的生活資助,才得以維持住自己的生活。
貧苦的生活、不幸的遭遇並沒有把左宗棠壓倒,反而更加磨練了他倔強的性格和堅韌的意誌。他把自己比視為臥龍崗隱居的諸葛亮,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研讀書籍、增長學識上,期待著能有一天脫穎而出,重振家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