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57年,歐陽玄病逝,時年八十四歲,被朝廷追封為楚國公。

37.徐光啟從小愛科學

徐光啟,字子先,出生於公元1562年,上海人。初為進士,官至宰相,曾在意大利學習天文、曆算、火器,盡通其術;遍習兵機、屯田、水利諸書。他是我國近代科學的先驅,古代著名的科學家。

徐光啟之所以成為一個精通多門科學知識的科學家,還要從他小的時候說起。

徐光啟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的父親叫徐思誠,雖然讀過不少經書,但因屢試不中,隻好以種田、種菜為生計;他的祖母和母親為了能使家中經濟寬裕些,常年不分寒暑,早起晚睡,紡線織布。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父母見兒子生得聰明伶俐,才思敏捷,仍然省吃儉用,擠出錢來,把徐光啟送到村中的一所私塾中讀書,希望他能有所造就,光宗耀祖。徐光啟深知父母的錢來之不易,讀起書來刻苦勤奮,很是認真。課堂聽講,他全神貫注,善於提出問題;課間休息,別的孩子都出去玩了,他依然伏案而讀;下學回家,他盡可能地幫助父親下地幹活,但到了晚上他便要挑燈夜讀,常常通宵達旦。為了多掌握一些知識,他給自己規定,無論白天學習多緊,幹活多累,晚上也要讀完兩千字的文章才去睡覺。

父親徐思誠見徐光啟年少有誌,讀書刻苦,心中十分高興,不但不再讓他下地幫助幹活,而且因為自己過去讀過不少經書,便抓緊一切時間對其進行引導,他要把自己的平生所學全部傳授給兒子。祖母尹氏是大家閨秀,善於詩歌、辭賦。她從徐光啟會說話的時候,就教他識字背詩;現見孫兒讀書專心,聰明靈秀,便把自己在兵荒馬亂的時候也不舍得丟的藏書,如《楚辭》、《漢賦》、《唐詩》、《宋詞》等,全部拿了出來,意味深長地對孫兒說:“你高祖一生隻考了個秀才;你曾祖時,家道中落,讀書未成,以務農為生;你祖父棄農經商,家中漸漸富有,可不到四十歲就去世了;到了你父親這一輩,我專心供他讀書,卻因天災兵禍,賦稅繁重,安不下心來,結果屢試不中,也隻好中途棄學種田了。現在全看你了,隻要你能讀書成才,光耀門庭,咱們家無論多麼困難,也要全力以赴地供你讀書,祖母我就是累死也高興啊!”

在父親的直接幫助下,在祖母的親切教導下,徐光啟進一步激發了刻苦讀書的自覺性。因此,到他八九歲的時候,不但通讀了《六經》,而且文章、辭賦都寫得很好,成了遠近聞名的小神童。後來,在一件偶然的事情中,他又喜歡上了自然科學。

有一天,徐光啟放學回家,路過一塊棉花地,見一位老爺爺把棉株上好端端的嫩芽都掐掉了,他感到非常奇怪,便上去詢問。老人告訴他,現在已到秋季,再長嫩芽,即使生出棉桃來,因為生長期短,也結不出棉花來,而且還要消耗掉不少養分;如果把它掐掉,節省下的養分可以使那些已經成形的棉桃長得更好。

老人見徐光啟眼睛放光,聽得入神,又說:“孩子,這就叫科學,是一種動腦子的學問。”

在平時讀經書的過程中,徐光啟已經讀過華佗用中草藥治病,張衡發明渾天儀,以及王恂、郭守敬、許衡聯合修訂《授時曆》的故事,但“科學”兩個字的印象,卻從來沒像今天這樣深。

徐光啟回到家中,立即來到自家的棉花地裏,也學著老人那樣,把棉株上新長出來的嫩芽全部掐掉了。他父親看到,立即上前一把將他拉住,大罵道:“敗家子,你瘋啦?那麼好的嫩芽你為什麼要掐掉,難道你是讀書讀呆了不成?”

徐光啟則不慌不忙地說:“請父親息怒。我這樣做自有道理,待我把話說完,你再責罵不遲!”

於是,他便把種棉老人的話對父親說了一遍。徐思誠也曾是個讀書人,思想並不那麼僵化,他見徐光啟說的有道理,便怒火頓消,和徐光啟一同動手,把新長出的嫩芽全部掐掉了。到了收獲時,徐光啟家中的棉花,比往年取得了更好的收成。

公元1604年,徐光啟考中進士,走上仕途。此後,結識了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他探討天文、地理、數學方麵的知識,受益匪淺;後又翻譯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大有收獲。由於他虛心好學,不久便寫出了《測量法義》、《測量異同》、《勾股義》三部著作,對我國後來數學和測量學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此外,他還利用有病在家休養的機會種小試驗田,試種外來作物;成功後,將操作方法寫成書,推廣農業技術。他康複回京複職後,用了五年的時間,修成《崇禎曆書》,計一百三十七卷;又根據自己對農業科學的多年實踐和研究,寫出《農政全書》,共六十卷,包括農本、田製、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牧養等十二目。在這部書中,徐光啟僅引用文獻資料就達二百五十種。這是我國古代農業科學史上最完備的一部總結性的傑作,也是徐光啟畢生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