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0
34.許應龍“小兒乞食牛”
許應龍,字恭甫,福州閩縣(今福建福州東北)人。初登進士,授汀州教授;宋寧宗嘉定初年遷太學博士,又遷秘書郎兼權尚右郎官,又升兵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
許應龍小時以五歲通經書震驚客人,稱他為“小兒乞食牛”。意思是說,他年齡雖小,卻有一口能將牛吞入腹內的宏偉氣概。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許應龍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因為在他的前邊有三個姐姐,沒有男孩,父親心焦,母親不安。誰料父母到了半百之年又生了個男丁,當然給家中帶來了無限歡樂。因此,從許應龍剛會說話的時候開始,父親就教他讀書識字。他的父親是個讀書人,終日手不釋卷。小應龍聰慧過人,模仿力強,三歲的時候就開始讀詩經,也是終日手不釋卷,吟誦不停,朗朗有聲。加之他有過目不忘的才能,到四歲時,就能日讀數千言,背出數百首詩來。父親見兒子如此聰明過人,很是高興,於是在他剛剛五歲的時候,就教他讀些經典著作了。此時,許應龍已能出口成詩,落筆成文。世人知道後,無不為之震驚,都稱他為“神童”。
有一天,父親舉行家庭宴會,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都應邀前往,一些文人墨客也被邀來參加。許多和許應龍的父親隻有一麵之交的人,聽說他家有個神童,詩文十分了得,便借著參加宴會的名義,也來許氏家中,為的是一覽神童豐采。
時近中午,開席之前,父親帶許應龍來到客廳,向來賓一一引見。小應龍也是知書達理,不待父親教他,便主動見禮請安。他那滿帶稚氣的臉、一本正經的請安動作,以及不凡的談吐,立即引起了客人的注意。
一位客人待小應龍問安完畢,將他叫到跟前,拉著他的手說:“聽說你每天都在家讀書,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處呢?”
小應龍回答說:“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小侄今日之所以多讀書,就是想將來長大後為更多的人做事。”
這位客人聽了,認為小應龍回答得鏗鏘有力,不禁稱讚說:“小兒乞食牛。”
應龍聽了,馬上對了一句:“丈夫才吐鳳。”
意思是說,大丈夫應該有寫出好文章的才能。這句話和前邊客人的話緊相對應,工整妥帖,使所有在座的人讚歎不已。
許應龍長大為官後,以博學多才、機警敏捷受到朝廷重用。嘉定末年,他任太學博士,時有李全、時青等人南來歸附,許應龍經過對多種情況的分析,認為其心不誠,如收留他們,“將有養虎遺患之禍”。不久,李全、時青果然發動叛亂,應了許應龍的話,人們都佩服他有先見之明。
35.文天祥詩罵土地爺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出生於公元1236年,吉州廬陵縣(今江西吉安)人,官至丞相,是我國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他寫的《正氣歌》,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所傳誦,是我國文學史上的著名篇章。
他那種寧死不屈的精神,在他的少年時期就充分地顯露了出來,從本書所述“詩罵土地爺”的故事,可見一斑。
文天祥的父親文儀,是個未登仕途的文人,喜歡讀書、藏書。在文天祥出生的前兩年,蒙古族滅了金國;接著,又分兵三路南下侵宋,於四川、襄漢、蘄黃、江淮之間的漫長戰線上,頻頻發動攻勢;而宋軍則因朝廷腐敗無能,連連敗退,不予抵抗。文儀雖然沒有做官,但麵臨國家危亡,甚為擔憂。因此,從文天祥兩三歲時,在教他讀書識字的時候,就以講故事的形式,給他灌輸了很多愛國的道理,希望他長大後,能建功立業,奮勇殺敵。文天祥天資聰穎,在父親的教育下,到五六歲時,不但學到了許多文化知識,而且樹立了驅寇保國的誌向。因此,他在上學時,每當看到學堂裏所供奉的本鄉前輩歐陽修、楊邦義、胡銓的畫像,特別是每尊像前都諡有一個“忠”字時,心情就非常激動,十分敬仰,不止一次地暗暗發誓:“我死後如不能和他們排在一起,就不是一個大丈夫!”
可是不久,父親外出講學,一連兩年未歸。由於當時戰亂頻繁,父親是死是活未有信息,母親急得常常落淚。文天祥看著母親如此難過,便對母親說:“就是天涯海角,我也要把父親找回來。”於是,文天祥告別家人,踏上了尋找父親的曆程。
三個月後,他沒有找到父親,卻把路費花光了,隻好靠乞討度日;又過了半年,當他來到贛州的一個村子時,父親依然無影無蹤,實在難以找到,便到一富戶家中放羊,以此維持生活。
他每天去村外的山坡放羊的時候,總要路過村中的一座土地廟,廟裏辦了個私塾學校。老師的講課聲,學生的朗讀聲,常常讓他回想起自己上學時候的情景,勾起了他強烈的學習願望。於是,他便把羊趕到山坡上吃草。為防止羊丟失,他在周圍用繩子圈上,他自己則去廟內學堂的教室外麵聽老師講課。日子久了,老師發現了他,便把他叫到身邊詢問。通過談話,老師發現文天祥不但誌向遠大,而且聰明好學,認為他前途不可限量,便向富戶交了一筆錢,贖他出來跟自己讀書。
有一日,富戶的兒子發現自己的一塊墨不見了,問了許多同學都沒有發現。有人欺文天祥是外鄉人,竟對富戶的兒子說,那墨八成是文天祥偷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