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21歲時,進京參加考試。當時進士考試要經過舉人考試、禮部考試、禮部複試、皇帝禦試等幾步篩選,蘇軾輕而易舉,過五關,斬六將,次次考試都以優等得中。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梅聖俞都是文學權威,非常欣賞蘇軾的文章。歐陽修驚喜交加,認為蘇軾定是一位異才,他說:“讀蘇東坡的來信,不知不覺竟興奮得流汗,真是痛快極了!老夫我應該為他讓出一條路,使他出人頭地。”又說:“記住我的話,30年後,無人再談論我。”

歐陽修的話果然應驗。蘇東坡以其天才的深厚、廣博和超常的智力。為中國文學寫下了光輝的詩篇。無論是詩詞文章,書法繪畫,他都能另辟蹊徑,獨步於天下,這是其他詩人隻能望其項背而自歎不如的。尤其是他創立了豪放詞派,開一代新風,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至今對他寫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詞愛不釋手。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平易自然,為古文革新運動之中堅。在蘇軾家鄉眉山三蘇祠的門柱上,有一副對聯,寫道:

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這副對聯高度評價了蘇軾父子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傑出成就。

32.王安石落筆如飛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出生於公元1021年,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慶曆年間為進士,後曆任知縣、通判、知州、參知政事,至宰相。他為政期間,最大的政績就在於推行變法。後來雖然變法失敗,但在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他是我國古代一個偉大的改革家。同時,他也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其主要著作有《王文公文集》、《臨川先生文集》傳於後世。

王安石出身於仕宦家庭。他的父親叫王益,任都官員外郎,為官正直,飽學多識。這對王安石的成長發展,在思想上和性格上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王安石小的時候,在父親的嚴格要求和教育下,酷愛讀書,刻苦勤奮。而且他的天資超過了一般兒童,詩書一經他過目,便終生不忘。因此,家中上下都很喜歡他,父親王益更是視他為掌上明珠,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王安石雖然天資聰穎,過目不忘,但他依然勤奮讀書,廢寢忘食,手不釋卷,課間休息,他也是伏案通讀,目不他視。

有一天,下課了,同學們都跑出去玩了,隻有他照舊坐在那兒讀書。老師看見後,走過去問他:“介甫,你為何不出去玩耍呢?”

他溫文有禮地抬頭答道:“唐代大詩人杜甫說,隻有讀書破萬卷,才能下筆如有神。我如果不抓緊時間讀書,什麼時候才能破萬卷呢?”

老師聽了,頗受感動,拍著他的肩膀說:“好有誌氣的孩子,你一定會下筆如有神的。”

據傳,當他十二三歲的時候,已經讀書破萬卷,寫文章的時候,初看好像漫不經心,也不思考,提筆就寫,一揮而就。而讀過他的文章的人,無不稱讚其“文筆生動,精彩絕妙”。

大文學家曾鞏看了他的文章後,稱他為“神童”,並拿了去給文學大師歐陽修看。歐陽修看後,也感驚奇,立即將他召來,當場命題,讓他當場而作。王安石一看題目,便提筆鋪紙,“唰,唰,唰”一陣,幾千字的文章已寫在紙上。歐陽修接過一看,一句話未說,便立即提起筆來,在王安石文章的左上角空白處,一揮而就寫了四個大字:“落筆如飛”。從此,王安石的名字大震京師。

此後,王安石隨父到過江寧、揚州、韶州、開封等地。公元1037年,王安石隨父到達江寧。兩年後,父親去世了,王安石和母親便定居江寧。

父親去世後,他的家境逐漸貧困下來,生活十分清苦。但是,再苦的生活,也沒有影響他立誌成才的決心。就是在這期間,他在一首詩中寫道:“男兒少壯不努力,挾此窮老將安歸?”因此,他盡量避免社會上的一些應酬,依然專心致誌地讀書。

他在重讀儒家經典的同時,也讀了諸子百家,還涉獵《素問》、《本草》等醫學著作,又讀小說,可謂無所不讀。尤其可貴的是,他讀書不停留在書本上,還向富有經驗的農夫、仆人請教,以學到書本上無法學到的知識。他在求知中勤於思考,孜孜不倦地唯理以求,不拘於舊說,不固襲於先儒,常常用批判的眼光分析判斷各種問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風格,為後來策劃改革奠定了基礎。

公元1042年,他去京城考進士時,一舉得中,並名列上等,被任命為淮南判官。文彥博為相後,見他才華出眾、淡泊名利,便向朝廷推薦,請求對他越級提拔。不久,朝廷下旨,讓王安石參加館閣職位考試,他謝絕應試;歐陽修推薦他為諫官,他又以祖母年老為由辭謝不任。後來,歐陽修向朝廷報告了王安石須用俸祿養家的事,皇帝為此任用他為群牧判官,而他卻又請求下去擔任常州知州。

後來,皇帝命王安石同修起居注,他仍多方推辭,直到閣門使拿著敕書,下跪請求他接受,以便回宮複旨,他才勉強接受下來。

33.李清照十歲填詞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生於公元1084年,山東濟南人,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女詞人。她的父親李格非才華出眾,自幼喜讀詩書,酷愛文學,是當時大詩人蘇軾的得意門生。當時,朝廷以詩賦取士,而李格非卻獨用意經學,著《禮記說》,至數十萬言,遂登進士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