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綏卻故意撒嬌說:“我誰也不讓理,非讓祖母給我理,就是理得不好看我也高興!”祖母開心地笑了。

從此,祖母便經常給她理發。有一天,鄧綏又來讓祖母理發,祖母令侍女拿來了梳子和剪刀。祖母在這次為她理發的過程中,終因人老眼花,不慎用剪刀誤傷了她的前額,痛得她不由得一動,祖母立即停止,吃驚地問:“怎麼了,傷著肉了嗎?”

鄧綏強忍疼痛,連忙坐好說:“沒有,理吧!”

左右侍女見了,都未敢吱聲。事後,侍女們問鄧綏:“明明傷著肉了,你為什麼說沒傷著?難道你不知道痛嗎?”

鄧綏說:“並非我不知道痛,實因祖母太疼愛我,倘若我叫起疼來,祖母一定會自責難過的。所以,我寧可忍受一點皮肉之苦,也不願祖母由此而傷心啊!”

後來家人知道後,沒有不稱讚鄧綏心地善良的。

公元92年,12歲的鄧綏因其才華和賢慧被漢和帝劉肇選入宮中,立為貴人。由於她自幼知書達理,心胸豁達,入宮後恭順謹慎,進退有法度,深得和帝寵愛。

有一次,她偶患小疾,和帝令她的母親和兄弟入宮探視。鄧綏卻拒絕說:“宮禁至重,外戚人等是不能入內的。皇帝的心意,我領了,但我不能因此使陛下有幸私之譏;如果這樣做,連臣妾也要被人說閑話的。”於是和帝對她更加敬重。

公元102年,和帝皇後陰氏因“巫蠱”案發被廢,鄧綏被冊立為皇後,她以身作則,提倡樸素節儉,為後宮做出表率。

公元105年和帝死後,她連著兩朝輔佐幼帝,前後聽政長達16年。聽政期間,她整頓綱紀,以經治國,注重教育,重用人才,勤政愛民,未有大失,充分顯示了她的卓越才華。

9.王粲強記複棋

王粲,字仲宣,出生於公元177年,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他的曾祖父王龔、祖父王暢,都在東漢末年官居三公,他的父王王謙為大將軍長史。

王粲出生在這樣一個富貴家庭,有著優越的學習條件,加上他聰明好學,到七八歲時,便能書文寫詩,且感情充沛,語言剛健,受到當時著名學者蔡邕的讚賞。漢獻帝時,王粲為左中郎將,年僅17歲;後仕魏,官至侍中,參與製定法規製度,多有建樹。在文學方麵,王粲為“建安七子”之一,有文集流傳世間。

王粲小的時候,博學多識,問無不知,尤以強記默識有名。約在王粲八歲那年的一天,王粲放學回家,來到土地廟前的一棵大樹下,看見牛老漢和呂老漢又在下棋。他們是老對手了,總是和棋多,輸贏少。為什麼呢?因為這兩位老人都不服輸。如果牛老漢輸了,呂老漢再有急事,也得下第二盤;如果呂老漢輸了,牛老漢隻要家中不著火、不死人,就得接著下第三盤,一直到和棋拉倒。為了不誤吃飯和睡覺,最後一盤都須下和棋,其中一位當然要有意識地讓讓步。

也許正是兩位老漢有這個特點,每到吃飯前的一局,不少人都想來看個熱鬧;還往往有好事者,提前吃過飯去看,用激將法使他們下贏棋,故意讓他們餓著肚子繼續下。

小王粲也覺得這兩位老人下棋有趣,常常下學後去看一會兒再回家。今日下學比較早,他便和往常一樣,站立一邊,認真觀看。誰料那位呂老漢也許看到了一步好棋,心情急了一點,剛拿起自己的棋子要走,不慎袖口掛住了棋盤角,一下子把棋盤掀翻了。牛老漢說呂老漢見棋要輸了,故意把棋盤掀翻了,呂老漢則不服氣地說:“你拉倒吧,我這一子下去,管保把你殺個稀裏嘩啦!”

兩人互不服氣,各不相讓。

王粲見狀,撥開看熱鬧的人擠進去說:“兩位老人家有啥可爭的,再把棋重新擺上接著下就是了。”

有位看熱鬧的說:“講得輕巧。棋盤掀翻了,棋子混了,神仙也難重擺上!”

王粲說:“如果兩位老人信得過,我可以重新擺上!”

另一位看熱鬧的則說:“一個小毛孩子,逞什麼能!那麼多棋子,你能記得清每個棋子的位置?”

王粲說:“試試看嘛!”

兩位老人也不相信,但見王粲那麼有信心,也就同意了。

於是,王粲不慌不忙,將棋盤翻過來放好,把棋子一一撿起,又一個一個擺在了棋盤上。

兩位老漢看了,不由得異口同聲地驚呼道:“唉呀,果然一點不錯。”

圍觀的人見狀,也都目瞪口呆。

有人提出:“這隻不過是一次巧合,叫他蒙準了。再讓他重新擺一次,就不準了。”

於是,兩位老漢用頭巾將棋局蓋住,另找出一副棋來,讓王粲再擺。王粲重擺之後,和用頭巾蓋住的那局棋一對,仍然一子不差。

於是,王粲的“強記默識”奇才,就這樣被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