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4

10.裴秀年少稱“領袖”

裴秀,字季彥,生於公元224年,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他一家三代都為尚書令。其祖父裴茂,是東漢尚書令;他的父親裴潛,是曹魏朝尚書令;他本人則是西晉武帝司馬炎朝尚書令。

裴秀小的時候,雖然聰明過人,勤奮好學,八歲就能寫出一手好文章,但在家中卻沒有地位,不被疼愛。這是因為,他的生母出身微賤,又是裴潛的小老婆,在家中地位低下。當時,社會門第等級觀念嚴重,母親地位低下,做兒子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裴秀自幼不僅不受寵愛,還常常受到嫡母,即父親正妻宣氏的歧視。當時,由於他的父親裴潛在朝為相,一年中難得回家一趟,家中事務全由他的叔父裴徽主持。裴徽也是一個很有名望的人,常有很多人前來拜訪,可謂“賓客滿堂”。每次宴請客人,嫡母宣氏總是把裴秀當仆人一樣使用,命他去端飯送菜,服侍客人。

但裴秀並不以此為恥。因為他知道,能被叔父宴請的人,都不是平常之人,在社會上都有一定的名望。為此,他把接待這些人,當做一個學習的難得機會。在接待過程中,每逢端飯送菜,他都言語謙誠,舉止有禮,並借機和客人交談幾句。客人們見他如此虛心好學,都很喜歡他,尊重他,常常是有問必答,從不厭煩。甚至有些客人臨走的時候,如果他不在場,還要專門去看看他。他的叔父知道後,很是高興,便讓他和自己一起接待客人。後來,再遇客人來訪,其接待規格皆由裴秀自定,需要引見給叔父的,便引見;不需要的,由他自己接待應對。宣氏看到這種情況,感到此兒非同一般,將來必成大器。為今後計,就改變了對裴秀的態度,再也不敢把他當仆人一樣使用了。

由於裴秀勤奮好學,謙虛謹慎,在他十多歲的時候,便享有很高的聲譽。時人常說“後來領袖有裴秀”,後又簡稱他為“後進領袖”。在這裏“後進”兩個字的含義與現在不同,並不是指先進的反麵,而是“後來者居上”、“後生可畏”的意思。

裴秀長大後,由渡遼將軍毋丘儉推薦給大將軍曹爽,初為掾吏,襲父爵清陽亭侯,遷黃門侍郎。曹魏被推翻後,晉武帝任命裴秀為司空。他擔任司空職務四年,政績顯著,堪稱當世名公,著有《禹貢地域圖》留於後世。

公元271年,裴秀去世,時年48年。葬儀非常隆重,諡號為元。

11.夏侯榮過目不忘

夏侯榮,字幼權,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魏國大將夏侯淵的小兒子。

據史記載,夏侯榮從小聰明敏慧,父母甚是喜愛。他三歲時,母親就開始教他識字讀書;到四五歲時,已熟知詩、書、禮、樂;剛剛七歲,就已經會寫文章。他讀書十分刻苦,也十分認真,興趣很廣泛,對文學、史書、兵法等都非常喜歡。他還有一種奇才,就是日讀千言,過目不忘。開始,他的母親將夏侯榮過目不忘之能告訴了夏侯淵,夏侯淵深知兒子聰明過人,但對他能過目不忘,半信半疑。

這一日,夏侯淵退朝,回到家中,見兒子正讀《孫子兵法》,順口問道:“你小小年紀,讀兵書有什麼用?”

夏侯榮瞪大眼睛回答:“好和您一塊出兵打仗呀!”

夏侯淵說:“那是長大以後的事,現在就你這個年齡,應該先讀一些經典著作,長大後再學兵法才是。”

夏侯榮見父親如此說,不由道:“您讀兵法時不是也隻有七八歲麼?況且,對於經書,我已熟知,現如不讀兵法,等隨您打仗時再學不就晚了麼?”

夏侯淵見兒子說得頭頭是道,便想測驗一下,以檢驗他過目不忘的本領是否真的,遂說道:“好。可是你讀兵法,能記得住嗎?”

夏侯榮回答說:“記得住。父親如不信,可當場測試嘛!如記不住,我不讀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