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發展學生認知控製能力

學生對自己思路過程是否清晰,既是學生自我評價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誌,又是能否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有效調控的主要前提,為此,我們引入了思路教學,旨在發展學生的認知調控能力。

①目標引路。針對學生習慣於用不求甚解的態度去完成作業和課堂提問的現狀,我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強化學生的目標意識,用目標去激勵學生解題作答的自主性。

②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在學科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創設“小步距”問題情境,即問題情境的設置要有層次、分階段、有步驟地進行。

第二,創設“變式”和“矛盾式”問題情境,注意問題的發散性、延伸性,即問題情境要變式綜合,靈活應用,讓問題情境充滿著矛盾,從而有充分的餘地讓學生揭示矛盾,主動思維、主動反饋。

第三,創設“精而有效”的問題情境,注意策略性,即問題情境應當講求效益,切忌“泛”而“雜”,使每一個問題總能引導學生靈活地運用某一種新策略並從中有所啟示,有助遷移,有助對策略性知識和手段的掌握。

第四,創設“自求探索性”的問題情境,即注意問題情境的延伸性,使課堂真正地活躍起來,激發學生自求問題解決的積極性、自覺性。

③鼓勵質疑問難。由於自我評價能力所限,教材的掌握未能深入到知識的內在結構之中。所以,引導學生“不滿足於會看得懂,還要能多問幾個為什麼,並想方設法加以理解”成為我們的主要教學策略之一。具體引入的是“質疑式”教學法,即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提出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各種各樣問題,並通過師生共同討論予以解決。

④引入嚐試教學法。嚐試教學法的基本特征是“先試後導,先練後講”,把學生推到真正的主體地位。其中的“先試”、“先練”就是讓學生先試一試,其實質在於運用遷移規律,對先前的知識結構進行改組,結合新學知識進行重新組合,形成能容納新知識的更高一級的新知識結構,屬於認知範疇。

“後導”、“後講”目的在於對學生的認知活動進行再認識,促進學生及時地調控自己的認知活動,並相應地采取一些正確的措施和策略進行有效的解題,屬於元認知範疇。嚐試教學法大致可分為準備、嚐試(中間五步)、引伸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均可從不同側麵訓練學生的元認知技能。

⑤自我檢查與自我批改。學生肯不肯、會不會主動地進行自我檢查,是他們有沒有學會學習的標誌之一,掌握自我檢查的方法,養成自我檢查的習慣,是優秀生的特點之一。

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課堂練習、課外作業及作文訓練中要求學生不能做完便完事,必須按一定程序和方法進行自我檢查,在課堂時間充分的情況下進行自我批改。其訓練的程序如下:

第一,教給學生一套自我檢查的方法。

第二,批改他人作業,不簡單地看答案的對與錯,更應審查解題思路的正確與否。

第三,自我批改。

第四,對於自己能檢查出差錯並加以修正的學生給予表揚和獎勵。

(4)日記是訓練元認知技能的有效形式

課堂教學是進行小學生訓練的主要途徑,但由於教學內容、學習任務,特別是教學時間的限製,再加上自我評價、自我調控、自我檢查及相應的討論花時間較多。

為此,我們從四年級第二學期開始,嚐試讓學生每天記學習日記,把學習自控能力訓練延伸到課外、校外。學習日記主要有以下幾類:

①課前預習日記。重點是就教材提出質疑性問題及個人認為有價值的觀點,並說明自己的理由。

②質疑性日記。對課堂上教師或同學的想法和思路有不同意見而又來不及在課堂提出來或深入討論的,可詳細地在日記中闡述自己的理由,並提出修正性意見。

③思路性日記。對有相當難度的課堂作業或習題,根據已有的知識,一步步分析解題思路,展現自己的思維過程。

④自我分析性日記。對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優勢和弱點進自我分析,並相應地提出更高的目標及措施。

⑤階段性總結日記。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後對自己的進步之處和不足之處進行總結,或根據老師提供的自評訓練題逐一予以回答。

⑥提議性日記。即向教師、家長或班級提出若幹建議,以改善學習環境、學習風氣和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