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6
小學生記憶元認知的培養策略
(1)傳授必要的學習方法
要讓學生學會學習,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必須首先掌握必要的學習策略。學習策略是指執行和監控自己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習情境的各種變量而選擇的最優學習方式方法的內部組織技能。
在我國,以學法指導為重點的學習指導工作已在許多中小學廣泛展開,部分學校還開展了有關的實驗探索,初步形成了指導教學模式。
我們在充分借鑒和吸收了國內外現有有關單項學習策略教程和指導模式的有效經驗基礎上,從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狀況出發,把傳授學習方法知識的重點放在以下幾點。
①通用性的學習方法。指適用於絕大多數學科學習一些學習方法,如製定階段性學習計劃與每天的大致作息時間。從學習程序上說有預習方法、聽課方法、作業與複習方法、糾正作業錯誤方法等。
②學科性的學習方法。指主要適用學科學習的一些特殊方法,如在語文學習中,有理解生字(詞)的方法(查字典、上下文聯係、字形分析、生活經驗解釋等);閱讀方法(歸納中心、題意分析、中心與材料的聯係、段意概括、關鍵句的理解、關鍵詞在文中的作用等);作文方法(審題、組織與選擇材料、結構安排、修辭造句、修改等)。在數學學習中,有數學運算、應用題分析、算理分析、結果驗算等方法。
③影響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我們向學生介紹影響個體學習成績的一些客觀因素,主要有:以前知識基礎,如有不足,應盡快彌補;主觀努力程度,特別是應高質量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良好的學習方法與習慣;相對獨立的家庭學習環境,至少是無外界幹擾;你追我趕的班級學習競爭氣氛;一定能把學習搞上去的自信心等。
(2)加強自我提問訓練
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尚處於較低水平。在元認知技能中,個體的自我評價在掌握和應用學習方法知識與學習監控中起著中介和橋梁作用。沒有自我評價,就不可能有自我監控,更難以自我調節。為此,提高學生對學習活動的自我評價能力是本實驗的一個重點培養環節。
①教育學生善於接納他人的評價。個體的自我評價往往以他人對其的評價結論作為對照,其中教師的評價更具權威性。為此,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給學生提供反饋機會,盡量創設一種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良好互動的環境,每個人都可以評價他人的學習方法與策略,也可以為他人所評價,即形成一種表達、演示和練習認知及元認知策略的學習環境。
更重要的是,教師還應當有意識地幫助和引導學生將以教師為主的外部反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內部反饋,並逐漸成為一種動力定型,即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②引導學生由“評價他人”逐步轉向“評價自己”。學生評價能力的發展規律之一是評價他人的水平高於評價自己的水平,並在評價他人中發展了自我評價能力。
為此,我們對學生在課堂上評價他人提出了一係列的要求:第一,對他人的課堂回答不能簡單地以結果的“對”或“錯”作為評價內容,更應注重其思考問題的思路正確與否;
第二,對“錯”的回答,要指出錯在哪個環節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第三,想一想,自己的思路與該同學是否一致;第四,當他人提出比自己更佳的解題方法時,反省自己的思路在哪裏出了問題?以後應該如何避免?上述要求的訓練,主要在學生內心中進行。
③自我提問訓練法。這種方法是在學習活動以前、中間和以後的整個過程中不斷向自己發問,就學習的各種變量以及學習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和認知結果進行自我反省,以更好地把握進程,順利地達成目標。
我們借鑒美國教育家加羅弗羅的“數學解題元認知訓練項目”,自編了一套共二十幾道的訓練題,供學生自我提問。比如,想一想當你解答問題時所做的每一步過程,為什麼你要做這些過程?這些訓練題是結合教學過程,在適當的時機裏選擇若幹題,請學生思考。
由於課內時間有限,讓大多學生進行課內回答是不現實的,故一般要求學生把自己思考的結果寫在當日的學習日記內。
④進行階段性省思。學習自我監控技能不僅僅適用於當前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對以前曾發生過的認知活動予以充分的評價與反思,並進而改善目前以及將來的認知活動,也是學習自控技能訓練的一個重要環節。
為此,要求實驗教師在每一單元結束後或學期中期末,向學生提供一組操作性較強的反思題,讓學生對自己前一階段的學習活動進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