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答個別學生討論中仍未解決的遺留問題時,教師應著重以指導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的思路,幫助他們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注意防止不管學生是否弄懂,講的過細,重新回到上“滿堂灌”的老路上去的傾向。
⑤練習小結。指導學生通過練習,加深對物理概念、公式、定律等的理解。如若這一模式以單元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寫好單元小結。比如,用列要點、列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整個單元主要內容、基本物理實驗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把知識條理化、係統化。
目前練習的方式通常是做練習題,在學生分頭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可請少數同學板演,以糾正練習中容易出現的錯誤。由於教學時間所限,課堂練習不同於課外作業,選題要小、精、活,形式要多樣化。
(2)克服學生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
①必須重視基本概念和規律的引用與建立。物理基本概念是物理學的細胞,物理規律是物理學的精髓,物理教學的基本原則是,必須讓學生主動的獲得基本概念和規律,必須教會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第一,要注意基本概念的形成。應通過大量實例和演示實驗將一類事物的物理現象展示在學生麵前,啟迪學生挖掘其本質特征,剔除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概念。應講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使學生全麵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不能使學生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產生“盲點”,在辨析概念時應注意暴露概念中的幹擾因素,使學生在排除幹擾因素的過程中,提高概念的清晰度與自洽度。
第二,要注意物理概念的探索和推導過程。應將科學的物理思維程序充分展示在學生麵前,切忌從口頭上灌輸給學生並讓其死記結論,應注重規律教學的階段性和漸進性,讓學生明確規律是如何得到的,適用範圍是什麼,使用時應注意什麼等。
②注意培養學生思維方法的靈活性與創造性。培養學生思維方法的靈活性與創造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求異性,提高應變能力,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多途徑的探索問題。
應鼓勵與提倡學生采用各種思維模式,保護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注意培養學生的等效思維、對等思維、逆向思維、整體思維的能力。在習題教學過程中可采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答,使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從而遏製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
③注意練習的多樣性,加強“橫向拓展”。習題教學特別是期末總複習忌諱摳題型、對套路,如果隻采用強化解題模式的方法,隻能形成眾多的思維定勢,使人眼花繚亂,而遇到的新問題時,往往左右搖擺。有效的措施是,注意練習的多樣化,加強橫向拓展。
所謂“橫向拓展”,就是使用相同知識點或知識點組對某一物理問題的不同變化進行分析求解,使原問題“爆炸開花”,從而達到以少勝多的目的。常用的“橫向拓展”形式主要是一體多變,即在一個題的基礎之上改變物理條件、改變物理狀態、改變物理過程,改變物理模型。逐漸深入,層層展開,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視角,使學生突破某些思維定勢的束縛,特別是對初三畢業班忌泛發練習題。
④注意加強相似物理模型的辨析。物理問題都是模型化的,思維定勢對解決同種模型的問題確實能起到無可置疑的積極作用,然而對相似模型問題。思維定勢的作用經常使人誤入歧途,上當受騙。
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相似模型的辨析,增強學生對不同模型的“分辨力”和“識別力”,進而克服由一種物理模型所形成的思維定勢對其他相似物理模型所起的負遷移作用。
具體實踐可采用以下做法:先進行一組相同物理模型問題的訓練,然後再有意識的安排適當的相似模型問題,引誘學生上當,當學生采用舊模型的思維方法解決新模式而產生錯誤後,教師及時的啟發學生將相似模型進行比較、鑒別,從而達到辨析相似模型的目的,使學生在今後類似的思維活動中,自覺的拉起“警戒線”。
思維定勢對物理教學的作用巨大,我們必須科學的研究學生思維定勢的形成與作用,充分地利用其積極因素,努力消除其消極因素,使之對物理教學起到更大的正向遷移作用。
(3)逐步提高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
影響認知發展從具體向抽象過渡的因素是多方麵,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要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逐步儲備穩定的較高級的概念與原理,以使學生更易於把含意深刻的問題同認知結構相聯係,從而不僅使認知結構得到豐富與發展,尤其是使認知功能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與提高。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怎樣幫助學生儲備這種穩定的較高級的概念與原理,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為後續學習做好準備,筆者的主要做法是:
①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圖景模塊。物理圖景是人們把複雜的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和物理狀態經過概括、抽象並且形象化的結果。
中學物理中的圖景經常是過程圖景,弄清過程的階段以及各階段之間的橋梁,不僅是抽象相應過程模型的前提,也為發現隱含的臨界條件提供了線索。應該看到,一些圖形之間是有共性可尋的,發現這些共性並加以概括,就可以建立起圖景模型,它是一種簡單的思維定勢,有利於學生認知向抽象過程。
②幫助學生建立精確的物理模型網絡。物理模型是人們把物理研究對象、過程及條件經過理想化加工後高度抽象出來的。
因為對應於不同的運動形式的各類物理模型之間一般具有不可分割的聯係,幫助學生認真抽象模型,逐漸掌握模型網絡並加以熟練應用,有利於學生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也可以建立簡單的思維定勢,完成認知抽象過渡。
例如,在牛頓第一運動定理的教學中,我們在三種不同的表麵上做小車運動的實驗。從實驗可以看出,小車在毛巾表麵上前進的距離最短,在光滑的木板上前進的距離最長,可見在越光滑的表麵上,小車所受的阻力越小,它前進的距離越遠,它的運動越接近勻速。
在這裏教師可進一步提出一個重要問題:如果運動物體不受到任何力的作用又會怎麼樣呢?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使認知走向抽象,得到這樣的結論:如果物體在運動中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小車要永遠運動下去。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既不會向左偏移不會向右偏,將永遠沿直線運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