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生提高理科能力理論指導2(1 / 3)

第一章學生提高理科能力理論指導2

6.初中生學習物理的方法

分析學生的心理和思維障礙

(1)運用心理檢測法

為了深入了解、分析出中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中的心理和思維上的障礙,可運用心理檢測法。如設計一些能反映學生心理活動的問題讓學生回答,然後統計分析,從中找出某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

心理檢測題目的設計一定要能明顯反映學生的思維過程,即學生在回答這些物理問題時出現錯誤。不是物理知識和技能差的原因,而是心理和思維上帶有規律性的問題。隻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有針對性的去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排除心理和思維上的障礙。

(2)運用觀察法

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在一定條件下心理和思維活動,在言行上的外顯,如課堂上的聽課情緒、對演示實驗的反映、回答問題和討論時的思路、實驗操作時的態度和動作,發生問題時處理的方法等。

通過觀察,既能發現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也能找到學生的心理傾向和產生思維障礙的症結所在。隻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3)運用問答發現法

設計科學的問答題可以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往往可以清楚地暴露他們的思維障礙發生在什麼地方。

例如,在學習浮力教材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典型問題:“質量相等的木塊和鐵塊放在水中,當他們靜止時誰受的浮力大?”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木塊受到的浮力大,如果隻看他們的答案,那是正確的。

可是他們的思維過程是錯誤的。因為他們是根據錯誤的依據進行分析而得出的結論。它們是這樣思考的:ρ木<ρ鐵,當質量相當時,v木>v鐵。由於他們忽視了木塊漂浮、鐵塊沉在水底的條件,統統把他們作為全部浸沒在水裏來處理,所以得出了木塊受到的浮力比鐵大的結論。

因此,教師不能隻看結論,而要全麵地考察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才能發現學生的思維過程中哪個環節出現了障礙。總之,問答題訓練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好方法。因為許多學生往往是求知其然,不願追究其所以然的,而問答題是一定要學生說出“其所以然”。

教師在設計問答題時,除了要注意針對性和典型性外,同時也要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有目的、有計劃、有梯度地進行訓練。這樣才有利於學生的心理訓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於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

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1)運用“導學-討論”模式,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學生自己閱讀物理課本,操作實驗等自學方式,以及和其他同學相互討論等,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基本操作程序如下:

①設疑激趣。這是該模式操作程序的基本環節,教師可通過生動有趣的演示實驗或是設計簡單的學生實驗,講述生動的物理學史,列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等,多種方式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解釋物理現象、探索新問題的求知欲。

當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解問題的需要後,再讓他們自學教材,他們才能專心研讀,使自學獲得好的效果。例如,筆者在講“大氣壓”一節時,先做了一個“用玻璃管吸水的演示”。把玻璃管插入廣口瓶中,用嘴一吸,水便沿著管進入嘴裏。

然後,把廣口瓶裝滿水,用塞子把瓶子塞緊,瓶塞中間插入一根玻璃管,讓前排學生吸,結果都沒有吸上水。學生此時七嘴八舌,有的埋怨前排的同學不會吸,有的躍躍欲試,而有的善於觀察的學生則指出:瓶口塞了塞子就吸不上來。

當筆者追問為什麼加上塞子就吸不上來了,學生答不出來。接著筆者指出:要了解現象的原因,請閱讀“大氣壓強”一節。這樣教師通過實驗設置了疑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導入了下一環節。

②指導自學。教師分發自學提綱,提供實驗器材,由學生按自學提綱,個體獨自閱讀教材,進行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現象。同時亦可向教師提問。教師作巡回點撥,對自學中出現的問題,誘發啟導,但不能包辦代替,主要在於了解自學情況。

關於自學內容,起初,宜選擇難度不大,或使學生已有一定程度了解的教材作為自學內容。隨著學生自學能力的不斷提高,應逐漸加大自學內容的難度。

關於自學提綱,教師可事先刻印好,提綱要緊扣教材。應包括: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關舊知識的提示;引導學生實驗、觀察現象、記錄數據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指導性材料等。至於自學提綱的詳略應以教材的詳略情況、學生自學能力的強弱等為轉移,初二起始年級宜詳細些,但都應易讀、明了,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③討論答辯。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針對普遍性的問題,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因為通常重點、難點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學解決的)以及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歸納整理出討論題目進行討論,相互答辯,以加深理解。這一環節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討論的題目要具有啟發性。題目既不能過於簡單,學生不加思索就能回答;也不能超出學生的實際水平太多,以至於學生們茫然不解,不知所措。討論的題目,估計經學生反複動腦思考,能“跳一跳,摘得到”為宜。

討論的題目應有程序性,題目的安排順序要與學生思維發展的順序相一致,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這樣更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

第二,討論問題的形式可采用分組討論,全班集體討論或是二者相結合。討論中應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尤其要特別重視成績中下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常有自愧不如優生的想法,因而發言總是有顧慮,不像優生那樣有自信心、發言比較主動。

所以,應優先讓他們發言和提出解答,鼓勵他們,打消他們怕錯的思想顧慮,動員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隻有把中下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才能大麵積的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要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討論題目來進行討論。對個別學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問題,教師應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深度,指導他們在課外去閱讀有關書籍,以防討論漫無邊際,影響教學進度。

當然,也要注意保證討論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估計學生討論沒有餘力時,再予以指導、啟發和補充,切忌匆忙討論,倉促結束。

④啟發釋疑。通常情況下,疑難問題經過爭辯議論以後,基本上能取得較為完善的答案,但也會出現學生對物理概念、定律、規律等的內在聯係、區別理解不透徹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啟發精講,幫助學生揭示它們的內在聯係或區別,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必要時可補充演示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