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石峪石刻的書法藝術之精,在我國書法界上是罕見的。遺憾的是,到現在還沒有人知道是誰創作了經石峪大字。雖然郭沫若先生詩中已提到是“北齊人所書”,可是實際上他並沒有什麼依據,隻是沿用古人之說。至今為止,經石峪大字的作者是誰,仍然是個謎。
清代學者考證後,指出經石峪大字石刻是北齊時的作品。但不同的學者對作者的認定全然不同。
根據清代學者聶劍光在《泰山道裏記》中所寫的可斷定,經石峪石刻與徂徠山石刻手法相同,所以,把經石峪石刻的主人定為徂徠山石刻落款的梁父縣令王子椿。在此之後,《泰安縣誌》以及許多泰山述記都讚成這種說法。不過,仔細考證後會發現,徂徠山石刻的款誌是“經主梁父縣令王子椿”,那麼這隻能說王子椿是經主,並不能由此認定他就是經石峪石刻的作者。所以聶劍光等人的說法很勉強,讓人難以置信。
而清代學者魏源在《岱山經石峪歌》一書中也認為經石峪的作者是徂徠水,但理由不充足,說服力不夠強。不過此後有許多人又附和魏源的說法,特別是名滿天下的現代學者郭沫若也沿用這一說法。
除了認為北齊人創作了經石峪大字石刻的觀點外,還有其他見解。
宋人陳國瑞的“非所能曆千百年而不滅”一句,是感慨而發,還是有所考證,現在無法知道。
明朝學者王世貞則把經石峪石刻的作者定到了北齊之後的唐代。這種說法也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經石峪的作者無論是北齊人,還是唐代人,迄今為止都沒有足夠證據來證實,要揭開這個謎還需後人進一步研究和考證。
92.神秘的繩結語
1527年,西班牙冒險家勘探今天厄瓜多爾南部海岸一帶地區時,發現了一個綿延四千多公裏的龐大印第安帝國——印加帝國,疆界北起現在厄瓜多爾與哥倫比亞接壤處,南到今天的智利中部。這個帝國的元首高高在上,是臣民尊為太陽神後裔的專製君主。帝國人口眾多,分成若幹個部族,各地築有道路和渠道。帝國內的各種活動,由一個高效率的行政體係統籌辦理,並以帝國中部的首都庫斯科為發號施令的地方。西班牙人看到這些已開化“異教徒”的工程和農業技術,及鍛工精細、品種繁多的金銀器皿,不由得歎為觀止。這些印第安人的建築工程和工藝製品不但能與歐洲最佳的媲美,而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令西班牙人同樣感到驚奇的是,印加人既不能讀,也不會寫。他們沒有文字,也沒有書寫的數字體係,甚至連原始的圖畫記錄和象形文字也沒有。
這似乎不可思議。然而皇帝有需要時,手上資料一應俱全。如帝國子民的身份和年齡、食物供應、軍隊駐紮地點和數目、金銀財產及皇帝關注的史實和法律等。以上所有的事項都用結繩的方法記錄,而且非常翔實、準確,甚至一雙便鞋也不會遺漏。
印加人的繩結語是在一條至少30厘米長的繩子上,係以各種長短粗細不一、顏色有別的繩子,在這些繩子上的某處,說不定還係有其它或長或短的繩子。印加人用不同長度的大小繩子,配以各種顏色的彩繩,就能做精密的記錄,再複雜、繁多的事項也不怕有遺誤。
打了結的繩子多得象現代圖書館裏的藏書,由受過訓練的人專門負責管理。保管具有結繩記事的本領,所以極受人尊崇,帝國君主也免除他們的各項義務。印加上層社會的男子所受的教育,是以如何通讀和編繩結語為主。每個村莊至少有三四個結繩管理員,他們將彼此的記錄交換檢查,確保所有事項都能按規定記錄下來。這些人各有專責:一個專管穀物收成的記錄,一個管人口統計數字,一個管軍備,還有其他的管民生所係事項等等。至於其他與數字無關的記載,如曆史,傳說和法律等“學識”,則要求記錄者有極好的記憶。這類事項的大綱完全用口授的方法代代相傳,有關細節再用結繩。
繩結語對一個幅員遼闊的中央集權國家極其重要。因此,所有地方上的結繩記錄,均須呈交設在庫斯科的中央記錄局,以備當局核查。
西斑牙人征服印加帝國後,引進了一種書目文字,因此大部分繩結語就湮滅了。今天我們見到的結繩記錄大都收藏在博物館裏,但是現在的厄瓜多爾、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山區,仍有人用簡單的印加繩結語記事,古印加人的後裔還以在長繩上打結和解結的方式來記錄羊的數目。
93.神秘的“紅崖天書”
貴州省安順地區關嶺縣南10公裏龍爪樹後麵的曬甲山,傳說因三國時諸葛亮南征屯兵曬甲於此而得名。山頂上的赧色嘎岩,壁立如削。壁上有不知何人寫在上麵的“神秘天書”。
“紅崖天書”直接寫在末經打磨的石壁上,寬10米,高6米,計40餘字(其中“虎”字是清朝人徐印川所加)。參差不齊,大約分為十行,首行2字,末行10字。字大小不一,大者40厘米以上,小者20至30厘米。從岩下仰望,字青石赤,仿佛大書深刻,臨近細審,無斧鑿痕,字形奇異,非篆非隸,不能辨識。
最早的記載見於明嘉靖年間邵無善的“紅岩”詩。清代中葉,開始引起學者的注意。先後有拓本、摹本、縮刻本多種麵世,並被收入全國性的雕刻著錄。記遊考證之作甚多。鄒漢勳、劉心源還分別作有釋義。光緒年間,影響更大,名播海外。法國人柏如雷和弗海爾謂此刻“含有絕對的神秘性”。
“紅崖天書’,研究了近百年,說法不一,持肯定態度的有“三危禹跡”、“殷高紀功”、“諸葛圖譜”、“苗文右書”和“囊文先聲”諸說;持否定的則斷言此非人工所為,乃是自然生成的石花,更有甚者,近來有人說它是“宇宙信息、“特異功能”。所有這一切都是撲朔迷離、雲裏霧裏,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根據。
1995年3月,貴州省安順地區行署向世人懸賞出百萬破譯天書。此舉在海內外引起轟動,掀起了“紅崖天書熱”。
日前,山東大學藝術係副教授劉樂一先生應邀前往對其進行實地專題考察,經對各種摹本進行比較研究,得出了令專家學者信服的新論點。劉先生曾因破譯《周易》中的八個卦符而飲譽學術界。他認為:“紅崖天書”是漢字屬性,形成於明朝初年,是二位目睹過宮廷內亂的隱士所寫,其字義為:丙戌之時,宦官亂政(歐、殺),有口難言。“天書”的右下角有兩組圖形,很像一個女人在祈禱和一個兒童在戲耍。劉先生認為其含義是說:自此不再問政事,與妻兒隱山林共享天倫之樂。
劉樂一先生的這一立論,目前己得到眾多曆史、文字和文物專家學者的認可。百年文字之奧秘終於被揭示開了。
94.中國的文字是如何誕生的
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對於它的起源也一直是人們所感興趣的問題,在文化史上一直以來都非常富有爭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