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提高文科能力故事推薦6(1 / 3)

第二章學生提高文科能力故事推薦6

87.為什麼用“桃李”比喻學生

“桃李滿天下”,是人們對辛勤育人,教出的學生遍布各地的老師的讚譽之辭。那麼,為什麼稱學生為“桃李”,而不是其他呢?

據漢朝《韓詩外傳》載,春秋時,魏國有個叫子質的大臣,他得勢時,曾保薦過很多人。後來丟官隻身跑到北方,見到一個叫簡子的人。子質向簡子發牢騷說:“我過去培養了許多人,但是,當我遇到困難時,竟然沒有一個人來幫助我,你看,我如今就落得孤身一人的地步。”簡子聽罷,勸慰子質說:“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可在樹陰下納涼,秋天還可以吃到可口的果實。可是,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藜,到夏天不但不能利用它的葉子,而且還會長出刺來紮人。可見,培養人保薦人也要注意對象,君子培養人才,就像種樹一樣,應先選好對象,然後再培植啊!”

因此,後人就用“桃李”來比喻有培養前途的人,如今則用來泛指學生。

88.“一鳴驚人”這個成語怎麼來的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主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沉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終日隻知飲酒作樂,官吏們貪汙失職,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到了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威王,所以沒有人敢出來勸諫。

淳於髡知道後,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去勸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咱們國家有隻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3年了,可是它既不振翅飛翔也不叫,隻是毫無目的地蜷伏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一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像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隻知道享樂。而他確實也不願再當一個昏庸的君主了,於是沉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因此他對淳於髡說:“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一飛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再沉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政。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對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麵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重振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了齊國。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隻要他能好好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會有驚人的作為。

89.遠古人類沒有外語

如今,人類社會的文化多姿多彩,不同文化的表達方式也截然不同。但是,一位名叫埃曼紐爾·阿納帝的意大利學者經過研究世界不同地區史前人類的岩畫,得出的結論卻是:所有人類的祖先在最開始交流的時候,使用的是同一種表達方式,遵循的也是同一種邏輯規則。他甚至認為;在人類進化到智人階段時,存在著一種全人類通用的“原始母語”,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是在那之上發展起來的。

作為世界岩石藝術檔案組織的創始人,阿納蒂研究了5大洲160個國家和地區3萬年前左右的岩畫,認為各地原始人類最初所能表達的事物範圍都極其有限,因此也非常一致。在那之後,受到地形、氣候、食物和社會組織等條件的影響,概念、語言和藝術等領域的分化才漸漸開始,不同的文化由此形成。

阿納蒂說,研究表明,世界各地史前藝術具有驚人的同一性,表現了同樣的邏輯結構、聯想方式和符號象征。阿納蒂發現,非洲、歐洲、亞洲、大洋洲和美洲最早的史前藝術作品全都把紅色作為主色調。他解釋說,這並不是偶然的,因為紅色是血液的顏色,代表著生殖和繁衍,這是與原始人的生存密切相關的問題。

阿納蒂指出,全世界的原始人似乎都在用相似的符號表達相似的概念。在歐亞大陸和美洲,三角形和方塊都用來表示土地;各個大洲都用一組波浪線代表水或液體;而無論在地球的哪個角落,帶有放射線的圓盤描繪的都是太陽。

阿納蒂還說,各地舊石器時代岩畫的主題也無非3種:食物、性和土地。所有史前岩畫描繪的對象都集中在人體形象、動物形象、武器、工具、地形和表意符號,而植物和風景這類本應很常見的事物卻很少在任何地區的岩畫中出現。

但學術界對阿納蒂的觀點存在爭議。國際岩石藝術組織聯合會主席貝德納裏克認為,舊石器,時代岩畫主題和表現手段的一致性也許僅僅是巧合,而且,阿納蒂推斷的語言進化時間表與此前普遍認同的說法存在矛盾,因為相當一部分專家認為相對複雜的語言係統是在約100萬年前形成的,這個時間要遠遠早於舊石器時代藝術產生的年代。

90.樓蘭文字之謎

從考古發現看,我們知道樓蘭人使用的官方文字是佉盧文。據喬治·布勒等人的研究,佉盧文屬於腓尼基字母體係的拚音文字,是從阿拉美文演變而來。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佉盧文是公元前三世紀古印度阿育王頒布的摩崖法敕。一世紀前後,中亞貴霜上朝曾將其作為官方文字之一,二世紀以後,貴霜碑銘逐漸采用波羅謎文,以後,隨著王朝的滅亡而被廢棄了。當佉盧文在阿富汗等地趨於沒落之時,卻在我國古代於闐、鄯善、疏勒、龜茲等王國裏被沿用下來。就目前發現的佉盧文簡牘數量而言,在我國新疆發現的材料最多、最係統和完整。為什麼樓蘭王朝使用這種在中亞已經絕跡的文字,難道“樓蘭民族”是從中亞遷入本地的“外族人”?那麼,他們經過了怎樣的遷徙路線?在他們遷入之前該地是否居住著本地土著?他們與土著的關係如何?由於解讀佉盧文有一定的難度,並非所有的資料都得到了釋讀,已釋讀的內容也有爭議。可以肯定,要完全了解樓蘭文化的內涵,全麵解讀佉盧文資料是一個關鍵。

當然,樓蘭發現的佉盧文隻是一種宗教和官方用語,並不是生活語言。本族人講的語言是吐火羅語,這也是一種印歐語係的語言,早已成為“死語言”。吐火羅語在塔裏木盆地有廣泛的分布,有若幹方言區。樓蘭人講的是“歐洲語言”,難道他們是從更遠的歐洲經中亞遷入的最早歐洲移民?研究者仍然十分慎重。因為雖然樓蘭人使用印歐語係的語言,但單有語言證據並不能肯定其為歐洲的後裔。

91.經石峪大字是誰所為

在泰山經石峪中的一塊大石坪上,刻著《金剛經》經文,被人們稱為經石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