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提高文科能力故事推薦5
69.“師徒”對“父子”
清朝擔任過四庫全書館總纂官紀昀,字曉嵐,平生博學多才,思路敏捷,擅長對對子。一天,他的老師請他去喝酒,席上有父子兩人,都是在戊子年(1768)科舉考試時同榜中式的舉人。酒過數巡,喝得興高采烈的老師忽然對紀昀說:“曉嵐,你很會對對子,現在我出上聯,如果你能即席對出下聯,我將以一方百金古硯相贈,要是對不上來,就罰酒三大杯!”紀昀微笑點頭答應。
於是,老師指著那兩個同榜的父子說:“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上聯剛出口,在座的其他客人都立即感到,這個下聯是極其難對的。因為“父子”和“戊子”,下字相同;上字一為“父”一為“戊”,雖非同字,卻是諧音(“父”音fu,“戊”古音mao,但清代已讀如wǔ音)。全句兩“父”三“戊”,五個“子”字,要對得字字工穩,實在比登天還難哪!
可是,再難的對子也難不倒紀昀。他看了老師一眼,立即想到師徒兩人的官職:老師現任戶都尚書,自己現任戶部侍郎,是一正一副的戶部長官,而古代管領全國戶口簿籍的長官叫司徒。因此,後世也將戶部尚書和侍郎俗稱為司徒。於是一句妙不可言的下聯頓時衝口而出:“師司徒,徒司徒,師徒司徒。”
全堂掌聲雷動。滿麵春風的老師親自把價值百金的古硯送到了紀昀的手上。
70.“馬虎”的來曆
人們都喜歡用“馬虎”來形容某人辦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這個俗語的背後,原來有一個血淚斑斑的故事。
宋代時京城有一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麼。一次,他剛畫好一個虎頭,碰上有人來請他畫馬,他就隨手在虎頭後畫上馬的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答:“馬馬虎虎!”來人不要,他便將畫掛在廳堂。大兒子見了問他畫裏是什麼,他說是虎,次兒子問他卻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時,把人家的馬當老虎射死了,畫家不得不給馬主賠錢。他的小兒子外出碰上老虎,卻以為是馬想去騎,結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畫家悲痛萬分,把畫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喂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詩雖然算不上好詩,但這教訓實在太深刻了,從此,“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71.翻跟鬥
從前有一個老實忠厚的莊稼人,名叫潘銀鬥。他妻子姓乜。這一對小夫妻對父親極孝順。父親死後他們一塊到廟上去祭奠父親亡靈。
廟裏的道士認字不多,尤其是見了這潘字和乜字,更黨眼生,又不肯問問他倆姓什麼,怕丟了自己麵子。於是硬著頭皮念道:
“孝男——翻跟鬥——”
潘銀鬥聽見道士讓他翻跟鬥,心想:
“必定是亡父在陰曹地府受磨難,叫我翻跟鬥替他贖罪。”於是就在廟堂地下橫一個、豎一個地翻起跟鬥,累得渾身冒汗,兩眼發直。
道士認為潘銀鬥是犯了心口疼的病,不然怎麼突然滿地打滾?“不去管他,還是念我的……”道士接著念道:
“孝媳——也氏——”
潘銀鬥聽見“也是”二字,頓時慌了手腳,急忙伏地給道士磕頭:“道士老爺呀,可憐可憐我們吧,我老婆懷有身孕,不能翻跟鬥呀,要翻,還是我替她翻吧!”
道士自己也糊塗了:“莫非是中了邪?怎麼盡是胡言亂語?”
“算了,你們回家去吧!”道士一氣之下回後房去了。
72.“馬病下牛”的故事
一天下午,三年級學生馬玉聰托隔壁的小李給張老師帶去了一張請假條。張老師打開一看,上麵寫著:“張老師:馬病下牛不來。”
張老師拿著假條,左右看不明白,就到教室裏去問小李和跟小馬同村的另外幾個同學。大家看過馬玉聰的假條後,七嘴八舌地猜開了。有的說小馬的爸爸是飼養員,飼養場的馬病了,他要幫爸爸照料牲口,所以請假。也有的說,準是飼養場發生了怪事,一匹母馬生了頭小牛犢,馬玉聰看熱鬧去了。
放了晚學,張老師同這幾位同學一起到了馬玉聰家裏,進門一看,小馬的媽媽躺在床上,馬玉聰正在一旁給他媽媽熬藥。
張老師問候了馬玉聰的媽媽,又問馬玉聰:“小馬,你怎麼下午沒去學校啊?”
馬玉聰看著小李問:“你沒把我寫的請假條給老師嗎?”
張老師掏出假條,交給馬玉聰:“你看看你寫的是什麼意思?”
馬玉聰接過假條看了看,又抬頭望著老師,困惑不解地說:“今天我媽病了,下午要熬藥,所以不能去學校。”
“哈哈哈哈!”同學們終於恍然大悟,不由自主地笑了起來。
張老師沒有笑,她對馬玉聰說:“小馬,你仔細看看,這張假條上有兩個錯字。‘媽’字少了‘女’,‘午’字出了頭,就把事情搞亂了套,差點鬧出大笑話。”於是,她把剛才大夥的猜測又說了一遍。
馬玉聰聽了,臉一直紅到了脖子根。馬玉聰的媽媽聽了,氣得沒喝湯藥就渾身冒開了汗。她指著兒子說:“你這個小迷糊啊,看你還要不要讀書?”
73.目不識丁
從前,有個土財主,他本人不識字,很想讓他的傻兒子念書識字。可是,他總請不到私塾先生教兒子。教傻子念書費力不討好,誰肯送上門丟人?無奈,他隻好讓人寫了張招師榜文,貼上大街。榜文是:“一年內有教會敝舍犬子一字的先生,酬銀十兩。”
一天,一位秀才看到榜文,主動找上門來,自說要當他家的私塾先生。土財主正苦於沒人來呢,見這位秀才找上門來,自然高興異常,當下就跟秀才議定:一年後按學生識字多少付習修費,學生每識一個字付銀十兩。
土財主讓人整理好書房,讓傻兒子拜了老師,秀才就開始教傻小子識字了。頭堂課,秀才教學生認的是個“丁”字。秀才先把丁字端端正正地寫在石板上,擺到傻小子麵前說:“這個字念丁。”傻小子搖了搖頭,不會念。秀才扳著傻小子的指頭寫著說:“這念丁,這念丁!”傻小子嘿嘿一笑,仍然是不會念。秀才每天把個丁字擺在傻小子麵前教,一直教到快滿頭一年了,傻小子仍然學不會念。秀才著急了,找來一個大鐵釘,給傻小子看著說:“這鐵釘的頂端是一橫,鐵釘的尖腿是一豎;這一橫一豎合起來為‘丁’。”秀才說一遍,讓傻小子跟著說一遍。這辦法還真靈,傻小子居然也能說:“頂端是一橫,尖腿是一豎,一橫一豎合起來為‘丁’。”禿才十分高興地來到土財主麵前說:“老東家,公子識字啦!”土財主比秀才更高興,忙說:“快!叫他來念個字我聽聽。”秀才回房把傻小子叫來,在八仙桌上寫了個丁字讓傻小子念。傻小子兩眼直楞楞地看了一會兒桌麵上的那個丁字,忽然抬起頭來傻笑一聲說:“頂端是一橫,尖腿是一豎,一橫一豎合起來為‘丁’。”土財主見傻兒子果然識字了,隻樂得像六月天喝雪水,痛快透了,趕忙轉身向院子裏喊:“管家,管家,快來呀!”管家跑過來,土財主吩咐說:“我兒子會念字了,趕明兒把親戚、朋友、街坊都叫來,讓他們都見識見識!我就不信我家出不個文曲星!”
第二天,親戚、朋友、街坊鄰居都被叫來了。土財主彬彬有禮地把客人一個個迎入客廳,又讓座,又讓茶。客人來得差不多了,土財主吩咐秀才叫兒子來當眾念字。
秀才回書房問學生:“我教你念的那個‘丁’字,你還記得?”傻小子說:“記得。”秀才怕學生到時念不上來,又囑咐說:“今天,你父親是讓你當眾念字,你千萬可別忘了呀。你家客廳牆上釘著個鐵釘子,到時候你要忘了,你就看我,我伸手一摸那鐵釘,你就想起來了。”囑咐罷,秀才領著學生來到客廳。土財主讓秀才在八仙桌上鋪紙寫了個丁字,然後讓他的傻小子念。傻小子見滿屋的入都在看他,心裏一著慌,把丁字給忘了。傻小子扭頭看先生,見先生正伸手摸牆上的橛子,便開口回答說:“嗬,我想起來了,那個字念橛兒!念橛子!”傻小子這一念,惹得眾人哄堂大笑起來,氣得土財主差一點暈了過去。秀才一旁感歎著說:“教了快一年了,仍然是目不識丁啊!”
74.挖心
從前,有個姓陳的土老財,請來個姓國的先生教自己的兒子讀書。這國先生到陳家以後,處處謙虛謹慎,對陳老財是畢恭畢敬。每逢見麵,總是開口一個東家,閉口一個東家。
可是,陳老財是位粗通文字的人,不懂什麼叫東家,一聽先生稱呼他東家,心裏就不高興。暗想:我陳某待你國先生不薄呀,你為啥稱呼我東家不叫我陳家呢!
一天,陳老財實在忍不住了,把國先生叫到客廳裏,稱呼道:“口先生,請坐。”國先生很不自在地說:“東家,我姓國,不姓口呀。”
陳老財把臉一沉說:“咱這是一還一報呀。我本姓陳,為啥你叫我東家?既然你敢割去我的耳朵,我就敢挖掉你的心,叫你口先生!”
75.朱熹有幾個兒子
從前,有兩弟兄,哥哥教書,弟弟種田。有一天,哥哥正在學校教課,突然來了一個遊館的先生。遊館先生用生僻字和深奧的書考他,他考不過,隻好讓館。
弟弟見哥哥垂頭喪氣地回來了,問清了原因以後,便叫哥哥把長袍子換給他,去幫哥哥把教書的館奪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