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4

15.小學生自學能力的意義

現代教育的高速變遷,將迫使人們終身學習。人要學會生存,先要學會學習。過去的應試教育,學生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學會學習”上,而是讓書本、分數牽著走,一切圍繞升學的指標轉,結果導致小學生的素質低下,大多數成了“高分低能”的考試機器。

我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滲透學習指導。而進行學習指導,則必須進行學習方法的知道。小學生一旦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就將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因而,教師必須在思想上十分重視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自學能力的概念界定

自學,是指學習者獨立的學習活動。在學校教學中的自學,是指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獨立的學習活動。發揮小學生學習上的獨立性是自學的本質。可見,廣義上的自學,無論什麼樣的學習內容和形式,隻要是學生獨立進行的學習活動,如獨立觀察、獨立閱讀、獨立實驗等,都應屬於自學的範疇。

就小學生而言,自學主要是指對書本的獨立閱讀和學習,因而可以成為狹義自學。孟子雲:“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其左右而逢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指出:“在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因而,我們把自學能力的概念界定為:獨立學習、獨立觀察、獨立探討、獨立推論、獨立獲取和更新知識的能力。這能力是在獲得智能的前提下,在科學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的指導下。

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及自身的、外界的學習條件、手段,進行無師輔弼、點撥指導的獨立學習、思考和作業,進而有選擇的、有計劃的獲取大量新知識,更新原有知識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是一種綜合性智能活動的能力。運用這種能力,便可主動研究、主動質疑、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從而具有學會生存的能力與素質。

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的意義

自學能力是解決掌握知識和發展智能,提高整體素質的連接與突破口。自學能力是其他各種能力形成的前提條件,他將為日後的創造發明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成為知識大廈賴以支撐的基石。

(1)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知識經濟的蓬勃興起。它必然符合鄧小平同誌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偉大論斷。今天的中國已經越來越清楚地告訴國人:中國必將走向知識經濟的時代。

現在的小學生就是未來這個偉大時代的主人,未來的社會不隻要求人們掌握了解各種信息,更重要的是善於運用所學知識去攝取並處理所獲得的知識。而自學能力正是構成這種攝取、處理信息能力的基礎和核心。因而,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使他們具有搏擊奔騰的科技洪流的本領,也隻有具有這種本領,方可成為社會發展潮頭的弄潮兒。

(2)多方麵提高知識質量的需要

學海固然浩瀚,但是如果小學生具有相當的自學能力,則可以在浩瀚的學海中盡情遨遊,自由地汲取。不管知識更新的周期怎樣縮短,都可以迎頭趕上,適應周期變化,從而解決學習、工作、生活中隨時遇到的新問題。

同時,因為具有自學能力,學習起來,得心應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其速度必然如天馬行空;而沒有自學能力的人,則如“笨鳥”,即使先飛,也趕不上具有自學能力的人,一步趕不上,則步步趕不上,所用學習時間相對加長,其知識的質量也遠遠不及具有自學能力的人。

(3)競爭社會獨立工作的需要

21世紀的社會,需要每一個人獨立工作、獨立研究、獨立處理紛呈複雜的信息,如果沒有自學能力,何以獨立工作與研究?未來社會競爭必烈,這種激烈競爭雖然是方方麵麵的,但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

而人才競爭的焦點在於素質競爭,素質競爭就是自學能力高低的競爭。在人才方方麵麵的素質中,自學能力是第一性的,是居於首要地位的。因此,我們教師應站在時代的高度,去認識理解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的意義和功用。

16.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的方法

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因人製宜

(1)要抓住小學生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心理學研究表明:5歲前兒童的智力獲得50%,5歲到8歲又獲得30%,還有20%則在8歲到20歲獲得。九年基礎義務教育期內,正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黃金時期。

在這個時期,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是:第一,觀察與表達的自覺性和精確性日益提高。第二,意義記憶和詞的抽象識記日益發展。第三,抽象思維占主要地位,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在發展。第四,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有所提高。第五,自我意識增強,理想開始確立。所以,教師必須抓住這個“黃金季節”對小學生進行自學能力培養,切莫坐失良機。

(2)要掌握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同特點

小學生的年齡偏小。知識麵窄,良好的學習習慣尚未形成。由於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其家庭教育的方式、手段各異,造成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因此,教師要對其身心教育的狀況進行調研和剖析,這樣可對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收到良好的效果。

(3)要依據小學生能力的差異因材施教

差別總是存在的,小學生的學習也是如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做好學情調查,要“解剖麻雀”,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同時建立卡片檔案。這樣有利於因材施教,使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具有針對性而減少盲目性。

幫助小學生建立良好穩定的學習環境

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認為:人的行為受其思想的支配。小學生的學習行為也勢必受其思想的左右。因此,教師欲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必須首先教育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為國家昌盛、民族振興而學習。

同時要提高小學生對自學能力培養的意義認識。思想是內因,教師的教學與培養是外因。外因隻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師要經常對小學生進行前途理想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這樣可使小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情緒,對學習有一個持續而濃厚的興趣,為進行自學能力的培養創造一個有利的條件。

加大課堂教學體係改革的力度

目前,在許多學校,受應試教育觀念的束縛,教學思維形成定勢,教學方式方法仍是老一套:教師唱主角,學生跑龍套;教師講得口幹舌燥,學生聽得味同嚼蠟;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課程,隻講知識,不講方法,學生為分數和升學而學,不求學法……

這種極不科學的教學結構體係,既不指導自學,又不重視學法,更不考慮能力的培養,即使讓學生自學也是放任自流。這種教學習慣於死記硬背,學生有疑而不質,有難而不問,根本不能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

我認為,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必須:第一,調整教學中的講授時間和學生自學時間的比例,前者須減,後者宜增。第二,變教師灌輸為主的教學結構體係為學生自學為主的教學結構體係。第三,采用“教師先列教學提綱,由學生自學討論;教師點撥指導,學生分析理解;教師歸納總結,學生質疑問難”的教學模式。

這樣,久而久之,不僅培養了小學生的自學能力,還可以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這樣,師生兩輕鬆,何樂而不為?

組織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課後複習

預習,是在教師指導下,運用已學知識、技能為新課做準備的自學活動,是學生自學求知、主動探索的重要步驟,其步驟在於學生獲得學習的主動性,為教師的教創造條件。

可見預習可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預習時,教師要提出具體的預習要求。這個要求可以口頭提出,也可以印發提綱。這種提綱可以是填空式的,也可以是圖表式的。預習方法或瀏覽探討,或個別鑽研,或小組交流。

複習,是指每講完、學完一部分內容之後的複習。“溫故而知新”,揭示了複習的意義與作用,複習能對老師講授的內容起到反芻消化的作用。

預習、複習要在教師指導下進行,不可以放手不管,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不離學生左右,有錯即糾,有漏即補,有疑釋疑,有難解難。這樣可保證自學效果,同時也保證了學生自學的科學性、思維性,利於自學能力的培養。

教給小學生科學的思維和學習方法

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大腦對書本進行有效加工的過程,而科學的學習方法則是科學的思維方法在學習中具體運用,這兩者之間是緊密相關的。

我國已故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認為:教任何課程,“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用不著“教”,學生入門了、上路了,他們能在繁雜的學習事物之間自己探索,獨立實踐,解決問題了,豈不是用不著再講再教了?這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達爾文說得好:“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因此教給小學生科學的思維和學習方法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的重要一環,這如同交給小學生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

關於學習方法,我們可以借鑒:第一,南宋時期的學者朱熹的二十四字朱熹讀書法: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本察、著緊用力、居教持誌。第二,目前在美國乃至於世界盛行的“SO3R”學習方法,即縱覽、提問、閱讀、背誦、複習五步驟。

重視非智力因素對小學生自學能力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包括:純正的學習動機、飽滿的學習熱情、堅強的學習信心、頑強的學習意誌、勤奮的學習精神、謙虛的學習態度等等。人們對這些非智力因素有很多生動形象的比喻。這裏我把它們合在一起做一個比喻,如果說小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小學生遨遊知識海洋。達到美好彼岸的聰明才智之舟,那麼這些非智力因素就是舟之舵、舟之帆、舟之槳。

北宋文學家蘇軾說:“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小學生的學習如果有“堅忍不拔之誌”,學習一定好。換而言之,如果我們老師有這種“堅忍不拔之誌”,那麼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一定可以成功。

17.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意義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學習方式的改變越來越予以關注。如今聽課時常會聽到有人私下議論:這節課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夠。然而究竟什麼是自主學習?課堂上又如何實施自主學習?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自主學習”包含三個過程: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建構主義學派認為“自主學習”,實際上是“元認知”監控的學習,要求個體對“為什麼學、能否學習、學習什麼、如何學習”等問題自覺的意識和反應。

現代學習論認為,無論是最聰明的教學法還是最愚蠢的教學法,所有學生的學習都是自學,學習本身就是學生主體的成長過程,自我建構過程,教師隻是學生進行自我建構的激發者、促進者和幫助者。

自主學習的基本特征

(1)學習行為的自覺性

《標準》明確地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一個重要緯度納入教學的整體目標。語文教學首先要把學生看成人,要立足於人的發展,把語文教學看成是學生自己的生命體驗和成長過程。語文是表達思想感情、進行社會交際的工具。語文的生命在於它對主客觀世界的生動反映與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