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獨立的人格和完美的個性品質,缺乏主人翁的角色意識,形不成自覺、清醒的“自我知覺”和“社會知覺”,沒有產生自身的心理需要,那就無法去能動地“反映”和“表現”主客觀世界,也無法順利地參與人際間的溝通。

“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靈性和創造性的獨立個體,學習是他們有目的的自覺行動,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活動從始至終都必須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明確的目的意識和積極能動的主體狀態。

《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倡導自主的學習方式,首要的一條就是要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幫助學生在學習交往中認識自我、評價自我並有意識地調整自我,隨時都能清醒、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價值,從而大力釋放自身的生命潛能。

有效的語文教學必須把學生帶入主動學習的“有我之境”,讓他們把語文學習與“自我”聯係起來,與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需要聯係起來,在學習和語文實踐活動中,不斷深化其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與創造力,讀書時,能從學習語言的角度,把課文作為一種學習資源,一個言語的“範型”,一個可供觀察、認識的對象和借以進行實踐對象,自覺調動背景知識和已有經驗,“潛心”進入課文情境,靈活轉換視角,全方位、多層麵地獲取真切感受,做到“我心入書,書入我心”。

作文時,能站在交際主體的地位,從交際的實際需要出發,表達自己的親身經曆、真實感受。同時有明確的讀者意識和對方意識,能根據不同對象、不同場合和目的,選用合適的內容和形式,做到真寫實練,學習以致用。

(2)學習活動的自為性

《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以“語文實踐”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途徑”,這就使語文本體的根本屬性“交際性”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誇美紐斯說過,“一切語文,從實踐去學習比用規則學習來得容易。”現代兒童語言教育應將兒童看作語言的使用者,明確兒童是在有目的的活動中,在與他人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語言來學習語言的。

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習和發展”完全是學生自己的事,別人不能也無法代替,學習過程本來就是學習主體的自我建構過程,教師隻是學生進行自我建構的激發者、促進者和幫助者。

遵照《標準》精神,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光要讓學生充分了解學習過程,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實踐,讓他們動眼、動口、動手、動腦,既充當實踐的主體,又充當思維的主體。

現代語文教育強調語文主要是學習行為,而不是教學行為,語文教學是立足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的,學習語文是一種主體內化、自我建構的過程,也就是將表達思想的言語同自己的思想聯結成為一體的過程。

實現這一過程,不是靠看詞典的注釋和聽教師的講解,而是靠個體心靈對於語言材料或言語行為的直接接觸,親身感受與體驗。書要靠他們自己去讀,語言運用之妙要靠他們自己去感悟,語文能力要靠他們自己去建構,語文素養、文化底蘊,要靠他們自己去積澱。

一句話,語文教學必須遵循主體內化、自我建構的原則。有人打了一個生動的比方:語文教學如同一個人的吃飯與長大,“吃”是自身行為,“吃什麼”、“吃多少”是自主選擇。別人的活動諸如進食環境的創設、食物種類的提供等,充其量隻是一個外部影響罷了,是不能代替這個人的吃飯、長大的。

在這裏,“吃”就是實踐活動,沒有“吃”永遠長不大。這是一個十分簡單、人人皆知的常識。遺憾的是過去許多所謂的“教學理論”、“教學思想”恰恰顛倒了這一關係,將教師的“教”放在了主要位置,學生的“學”放在了次要位置,“學”從屬於、依附於“教”,學生完全淪為“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陪襯。這就等於是用教師的“吃”來代替學生的“吃”,於是教師“吃”得津津樂道,學生卻饑腸轆轆,這樣怎能健康地長大。

眾所周知,兒童學前口語學習的成績是非常出色的。兒童口語能力是在廣泛的言語交際實踐中,不斷聽取,不斷體悟,不斷模仿運用,大膽試講並及時矯正,在不知不覺中習練成功的。這是一個不斷接納外在語言,通過內化轉換、從而生成自己語言的過程。

以書麵語言為主的學校語文學習,同樣離不開言語實踐。由約翰·巴博編著的《英語教科書》編者《導言》的第一句話就是:“這是一本要求活動的書。”編者還寫道:“在你讀這本書時,你需要與其他人合作:朋友、父母親、家庭成員等等。因為使用英語絕非一個人孤立的工作,即自己對自己說話、聽話不是很滑稽嗎?編者就是這樣用平易、親切的話語,告訴孩子言語的交往性功能的。”

書麵語言的“學得”,說白了就是通過以讀寫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憑借語言文字與作者的心靈碰撞,再經過內化轉換,生成創造自己的精神和言語的過程。

人際交往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言語功能隻有在交際中才能實現。語言必須也隻能在使用語言的交際合作的過程中學習。不論是“習得”還是“學得”,兒童都是通過運用語文的實踐活動,逐步形成語文運用能力的。現代兒童語言教育將兒童看作語言的使用者,認為兒童是在有目的的活動中,在與他人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運用語言來學習語言的。

自主式的語文學習,強調對文本信息處理加工能力的培養。教師指導學生對語文案例進行加工處理的行為,也就是把語文案例作為原材料,按照語文學習的要求,讓學生予以調整、製作、加工,再創造的過程。這是改變了原來的接受式學習語文案例的狀況。

語文學習引入加工行為,是讓學生站著麵對課文案例:圈注、分類、截取、重構等,取“我”所需、為“我”所用。這樣就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心態,即由遵從走向駕馭,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小心識記走向大膽建構。

(3)學習過程的自控性

“自控”是人的天性,人從事實踐活動,不是為了服從現實,而是為了把現實“同化”於自己,即通過“同化”作用,來改變現實,以滿足把握和控製外部現實的要求。戴森和加尼斯說過,“語言教育的目標是在各種各樣的情境中,幫助兒童在運用口頭和書麵語言時,體驗到‘控製感’,能通過運用語言來達到各種各樣的目的,也就是說,使兒童成為一個具有交流能力的社區成員,或更廣義的說,社會成員。”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都是由教師全盤操縱,教師一相情願的“他控”行為實在太多。語文教學過程應由教師主宰的“他控”為主,向在教師指導下的“自控”為主轉變,應提倡由“計劃經濟”、“賣方市場”,向“市場經濟”、“買方市場”轉化;由“配給製”和“填鴨式”的被動接受,向“自助餐”、“超市式”的主動獲取轉化。

逐步還學生以學習活動的主動權、選擇權與自控權。讓學生學會自我選擇、自我設計、自我建構、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和自我反饋。

要想實現在教師指導下的“主體自控”,確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角地位,必須交給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知識的傳授是有限的,而有了方法,對知識的獲取就是無限的。

要根據學習過程的特點,分階段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尤其是進行“元認知”和“元學習”能力的指導與培養,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過程,對自己的認知活動和學習活動的方式、特點及效果進行知覺、體驗、調節、監控和把握。

要盡快幫助學生掌握一套學習語文的基本“操作流程”,使他們在學習活動的每一步,既知道自己應該幹些什麼,又懂得該怎樣去幹。一些帶有規律性的“常規老套”,比如語文課文的初讀,如何正確閱讀、理解詞句、把握主要內容等,應盡快化為學生的能力和習慣,放手讓學生去自覺運用。

課堂上的大塊時間和空間將由學生自己主宰,教師不再既當導演又當主演,可騰出手來,居高臨下地進行“宏觀調控”,專心關注那些“特殊情況”,幫助學生解決那些疑難問題。這樣,長期困擾我們的“滿堂灌”、“滿堂問”的教學格局就會被徹底打破。

最後必須說明一點:學生的“自為”、“自控”是相對的,課堂教學是有指導的學習行為,絕不能因為提倡“自主性學習”,就放鬆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那種“你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你想怎麼學就怎麼學”的說法是欠妥的。

自主學習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該理論是由瑞士的皮亞傑最早提出的,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在內的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它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也就是說,即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

(2)結構主義教學理論

由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納依據認知心理學觀點提出的,他認為教學的根本目標在於使學生盡可能牢固掌握科學內容,盡可能使學生成為自主且主動的思想家,使其日後能獨立地向前邁進,為實現這一目標,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親自探索或“發現”應得出的結論或規律性知識,並發展他們發現學習的能力。

(3)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該理論是美國的羅傑斯以存在主義哲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提出的。他認為,當代世界是一個加速變化、充滿矛盾和危機四伏的世界。“隻有學會如何學習和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隻有意識到沒有任何可靠的知識唯有尋求知識的過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養的人。”教學目標是培養獨立人格,具有創造能力適應時代變化的新人。

(4)元認知理論

元認知是認知主體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它由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元認知監控組成,元認知知識是學習成功的前提,是促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關鍵。

元認知體驗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強化學生對認知活動和自我意識,自我體驗,使學生從意識到行為都主體化,有利於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元認知監控是認知主體主動控製自己的認知活動,靈活地選擇學習策略。

自主學習的意義

(1)自主學習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實施素質教育的本質是按照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提高國民素質;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學會學習是知識經濟時代和學習化社會的基本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