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3
10.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方法
自學是發展智力的必由之路,自學能力是人才成長的必要基礎。但在教學實踐中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存在著不會看書閱讀,自學能力薄弱,影響著教學效益的提高和學生自身的發展。
時代的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學生隻有具備了自學能力,才能主動涉獵,自行解決問題,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那麼如何在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
轉變觀念
任何一項教育行為都取決於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當教育思想和觀念沒有實現真正轉變時,教師的行為還是沿襲舊的方式和作法。思想政治教材所闡述的是一些政治理論的基礎知識,相對於中學其它學科的教材內容而言比較抽象,不易被學生直觀把握。
對於抽象的理論,嚴密的邏輯,學生限於知識水平和社會經驗的不足,理解起來很困難。政治教學不知不覺就變成了老師的“獨角戲”,學生很難參與進來,更談不上“進入角色”,發生共鳴了。久而久之,學生則由反感發展到厭學,知行脫節。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轉變教學觀念。
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學生今天的學習是為了能解決明天的問題。因此,必須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明確學生的大腦“不是一個需要充滿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善於確定學習目標
一個會學習的人,往往是善於確定學習目標的人。學習目標對人們的學習活動具有激勵、導向調控的作用。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就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激勵人們努力學習。
有了正確的學習目標之後,學生才會緊緊圍繞學習目標展開自己的學習活動,準確了解學習效果與不足,及時調節學習過程,使自己的學習按照規定的目標前進。
因此,政治教師要動員學生確定學科學期目標,引導學生大目標結合小計劃,周打算結合日進程,讓學生明確每一節課應掌握哪些基本知識、技能,重點難點在哪裏。
同時,政治教師要挖掘思想政治課內涵,結合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各種類型的學生能按照自己確定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不斷追求。
掌握自學方法
學生自學的目的不僅是掌握一定量的知識,而且要培養自學能力。自學的兩個重要環節是讀書和思考,閱讀能力是自學能力的核心。閱讀有預習閱讀、課中閱讀、複習閱讀和課外閱讀等形式,不論那種形式的閱讀,教師都必須在方法上給予正確指導,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學效果。
(1)預習閱讀來依標自學
預習閱讀是指在老師上課前,自己先閱讀新課內容。有些學生由於沒有預習習慣,對一堂課要學的內容一無所知,坐等老師來上課。有些學生雖能預習,但看起書來走馬觀花,不動腦、不分析。這種預習一點也達不到效果。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具有政治自學能力的主渠道。課中閱讀則是教師隨著教學進程,提出問題讓學生閱讀一個或幾個重點相關段落。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老師備課時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留出學生自學時間,設計好學生自學時必須注意的問題;上課時要保證學生的自學時間,並指導自學的方法。
(2)“學源於思,思源於疑”
有疑才能激發學生認識上的衝突,造成強烈的求知欲望,點燃思維的火花。為了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教師還要盡可能地幫助學生質疑。
比如,在高一講《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時,提出“既然是按勞分配,為何在不同行業或同一行業的不同單位付出等量等質的勞動,其報酬卻不盡相同,這是否違背按勞分配原則?為什麼?”
在講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係時,則提出“既然上冊教材中講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同一勞動在同一勞動時間創造的價值總量無關,那麼,為何在這裏又說提高勞動生產率,國民收入也會水漲船高。這和教材上冊中的提法是否矛盾?為什麼?”通過上述設疑,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帶著問題重新閱讀思考教材。
又如,“認識”、“真理”、“理論、科學理論”等幾個概念的表述極為接近,學生在掌握時容易混淆。但如果對它們進行對比分析,結合數學中的“韋恩圖”,就可以形象地、清晰地表示出它們之間的從屬、兼容關係,學生對各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聯係與區別就能正確地把握。
因此,課堂教學中自學不可以沒有,但也不能過度,更不能無指導,無提示,無具體要求,由學生一看到底。
①複習閱讀。是在教師授完一個單元或全部課程後,要求學生進行係統的閱讀。教師幫助學生從教材的知識結構著手,強調概念、原理、課題及課節之間的橫向聯係,指導學生運用分析綜合法進行閱讀,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比如,複習高一第二課第一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製度時,根據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我要求學生以“生產力狀況所有製分配製”為線索,透徹理解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層次關係。
在複習高二思想政治《想問題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一課時,引導學生把該課的內容提煉成“兩點一法和區別”。“兩點”是指兩個基本觀點,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一法和區別”是指一個根本方法,即“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個區別是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區別。這樣概括的內容不但簡單,而且便於記憶。
然後,教師再幫助學生清楚地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聯係。課文的第一節總的講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以及物質的概念,第二節著重講述什麼是意識以及物質和意識的關係。第三節著重講述物質和意識辯證關係原理在方法論上的要求,即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第四節總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世界觀的根本對立,而劃分的依據就是“世界的本原是什麼”。
這樣,揭示出各節間的邏輯關係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全麵理解,把握課本知識的框架,逐步學會對知識進行係統整理。
②課外閱讀。通常是在參加課外實踐的活動中,為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去閱讀課外參考書。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國際形勢的變化發展,每年、每一時期都會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再加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大大增強和認識易走極端,思想上存在著諸多的困惑。
為了做到理論聯係實際,消除學生思想困惑,比如:先後組織了學生感興趣的“市場經濟與雷鋒精神”、“如何看待腐敗現象”和“人的本性是不是自私的”等問題,進行討論或辯論。
學生為了在討論中展示自己,在課外積極進行準備,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外閱讀。還經常組織學生進行時政專題講評,引導學生用重點、難點和疑點知識去分析社會熱點和學生思想認識中的熱點問題,撰寫政治小論文。
同時,還可以結合研究性學習,指導學生探究問題,分析、解決問題,體會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把它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總之,課外閱讀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內知識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檢查評價反饋
不論是讓學生閱讀還是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單有布置而沒有檢查無法落實,而有檢查無評價反饋則無法激發學生的自學熱情。上新課時,要利用預習提綱中的問題提問學生,了解自學情況。
在教學進程中,對一些較易混淆的概念和難懂的問題,先讓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討論,再由學生回答。對學生的回答,及時給予評價,肯定正確合理成分,指出不足,予以鼓勵。對學生寫得較好的小論文,在年級各班予以介紹,獲獎論文予以表彰。以上做法使學生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自學的價值,從而增強自學的信心。
提高自學能力
培養自學能力的關鍵是培養自學習慣。自學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經過長期有效的訓練,才能形成穩定的自學習慣。因此,在平時教學中就要有意培養學生以下幾種習慣。
(1)養成課前預習的自學習慣
課前預習可使學生對新課有大概的了解,既提高學生聽課效率,又提高教師授課的效率。課後及時複習不僅有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消化吸收和強化記憶,也有利於提高完成作業的效率。
(2)養成愛思考和質疑的自學習慣
引導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讀一讀,頓一頓,學一學,頁頁頓,節節頓,課課頓,天天頓,每學必有頓,善於發現疑點,敢於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成為“愛思考、會提煉、能總結、多條理”的人。
教會學生質疑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自學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智慧潛力。邊閱讀邊思考也有利於學生知識的遷移。
(3)養成學生博覽群書的習慣
中學生單從課本獲取知識是很有限的,因此,引導學生多讀一些與政治學科有關的報刊和課外書籍。比如,《半月談》、《時事》、《中學生時事政治報》,收看《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電視節目,通過摘錄、剪貼等形式做好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