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不充分的知識(2 / 2)

希克斯列舉了預期不能實現的兩類原則(這種情形可以因集中計劃而減少)。第一,預期可能不一致,在這種情形下,顯然在某些預期必然要遭受失望;第二,即使預期都相似乃至都相同,依據這種預期製訂的計劃也可能與預期的結果不一致。例如,季節初期的作物預期通報可以為農民提供某種指導,這可以使他們了解別的農民所訂的初步計劃,以便相應地調整他自己的計劃並在計劃中說明。但他們隻是推測一下其他農民的計劃有什麼改變而已。相對歉收的早期情報,很容易引起預期價格高漲的聯想從而使很多農民競相擴大種植麵積,在季節結束時造成供過於求。在一個完全統籌的經濟中不大可能有這樣的供過於求,也就是說,要是真的出現過剩,那也是出於其它的原因。但也要注意,管理機關這種獲知預期事件信息的優越性是由於它能控製這種前景,而對於非管理經濟的前景,事實上它也像任何經濟成員一樣,得不到任何可靠信息。

關於類型[3]即所謂自然現象的信息不全,不論在個人的安排上或者非個人的安排上,一般似乎都未見其有什麼明顯的長處。如果為了改進這方麵的信息,需要統籌組織開支很大的研究基金,則非個人安排,可能有某種長處。再者,個人進行的研究,可能發生某種重複,因為不可能充分傳播,甚至還可能有意保密所得成果。另一方麵,試圖組織統籌研究也有可能隻會阻止研究。

我們從以上所能得到的嚐試性的教訓是,在某些情況下,由個人發揮首創精神進行研究比較有利,也就是說,在研究者所從事的活動隻影響本人時,知識的不充分可能正合個人的心意。類似地,在另外一些情況下,集體行動就會是合意的,這是由於這裏必須考慮並協調很多個體的計劃,不完全的知識有可能加強對集中統製的需要。但必須強調,因為前提太抽象,所以推出的這些結論至少必須打些折扣。

我們可以將信息不全對各種安排的穩定性的影響歸結為幾句話。不過至少有點抽象,因為任何事都可能發生。有一種情況,隻要提供完全信息,內在是穩定的;但要是知識不充分能變為不穩定,因為有些人在這種環境下雖然會誤解可以盡可能地好,但他還可能錯誤地相信不這樣的也許會更好。

同樣,如果集體成果不能意識到隻要改變他們的活動就可以改善處境,知識不充分還可能使不穩定的情況成為穩定。未來的每項革新,隻要認識到它的可能性,了解到它的結構,就會在目前產生影響;這個事例足以說明不充分的知識會增大穩定性。

一般說來,人們知道他們所獲得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所以對作為他們決策基礎的那些現有的信息和估計,往往存在懷疑,因而在他們的計算中引進了風險的因素。這意味著:既然人們喜歡確定而不喜歡風險,同時一群個體也有機會依據後果的確定性改變他們的活動,達到所預期的無差異邊緣,那麼他們對於隻是看上去可能實現的結果,就不願意進行這種改變。隻要人們普遍抱著“撈取實惠”的態度,那麼,存在著缺陷的無疑會使任何處境增大其穩定性。事實證明,很多被公認為為不完全的經濟體係之所以能穩定,毫無疑問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知識的不充分。然而在經濟中也常有一些比較樂觀的人,他們用很低的比率,甚至還可能是負的比率來折算風險,對於這些人,上文提到的疑慮有時就可能不重要了。然而,就是這些人也許也不太可能肯冒報酬極微的潛在風險,所以盡管有這樣的人存在,但在想要影響現狀的人看來,隻有預計能得到很高利潤的結果,才值得他去改變現狀。在這種情況下,不確定因素仍可以增加現狀的穩定性;然後也可能存在不穩定的因素,因為人們可能高估改變成功後所帶來的報酬,或者高估得到報酬的可能性,因而作出了改變,這種情況看來很難根據標準的概率計算來加以判斷。

如果認為這一節在論點上使用的樸素心理觀點有某種正確性,那就勉強可以得到兩個結論。第一,假如偏離理想使從事者獲利甚微,公認的知識不充分的存在就將促成合作的協議,以免采取強製的辦法。在這種情況下,結果是明顯的。第二個結論同穩定問題沒有直接的關係,它是說存在這樣的風險時,個人的安排對於風險大、獲利多的行業的投資將過多,然而對於風險不大、報酬更為適中的行業,將投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