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假設,在理想處境下的總福利就是某種意義上的最大值。這一般暗示:如果任何個體的福利要增加的話,那就必然給別人帶來損害。也就是說,要把現存的能滿足欲望的物品加以再分配,這意味著,如果改變分配安排的活動能夠成功地進行,對自利的追求就可能使理想的境況發生偏離。
例如,考慮一個按照金錢財富比例自動分配福利的貨幣經濟。假設對每個商品本身的需求彈性小於1,每個商品的生產者(或售賣者)又可以在其它情形不變的條件下通過限製該商品產量來增加自己的財富。在這種情況下,假使沒有什麼別的行業減產,任何個體限製他產銷商品的數量是會給他帶來好處的。如果他的商品產量並不是惟一受限製的,那麼他的確在過程中要冒受損失的風險,因為這樣的情形要是發生,其最終結局就是可供分配的每一貨物總量比以前減少,而集體中不同成員對這些貨物的相對需要卻未變化。但這種遭受損失的風險也未必就會阻止集體中一個成員不偏離原先的安排。即使他的商品產量絲毫不受限製,也不預先排除限製其它商品產量的可能性,假使發生了這樣的情況,不僅多數商品的可供數量會有所減少,這個特定個人可得的份額也將比以前減少,至少在他還還沒有限製自己商品產量的時候就會這樣。在這種場合,任何人如果立即偏離理想的處境,就可以得到暫時的利益,同時把任何最終損失壓縮到最小的程度。
當然,偏離理想的情況一旦發生,也不會是很穩定的,因為每個集體成員都可能按原先的安排改變其再分配情況以重新回複到理想從而獲得利益。不過這種安排很可能是不容易的,而且會不斷地遭到破壞。
每一種不理想的安排到理想的安排的返回,確實有可能讓每個集體成員得以淨利,但還達不到每個集體成員為之奮鬥的、可以想象到的最理想安排時的情況。如果每個集體成員都以為通過自己的行動能夠達到從自身利益的觀點看來可能是最好的結果,那他就要這樣做,在上一個設想的條件下,至少對某些集體成員來說這意味著對理想安排的一種偏離。
我們已想到不完全穩定的理想安排,但也可能建立理想境況穩定的例子。我要考慮通過簡單地修改上一個例子而得到的(特別有趣的)兩個例子。
首先,讓我們考慮每個集體成員都有以下的預期:他自己的商品生產仍不受限製,其它每種商品也都一樣。但如果他限製生產自己的商品,則其它每個商品差不多也都同時被限製生產,而這種限製的比例仍維持原先貨幣收入的分配不變。這樣一來,限製產量雖然與任何個體利益不符,因為其結果不過是使從減少了的商品的數量中得到和原先同比例的份額。由於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假定限製產量是可以改變現有安排的惟一辦法,因而顯然它將趨於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穩定的處境,是同預期的性質有關的。因為如果某一個體預期自己的決定不大會影響其他的經濟成員,那麼境況就會不穩定。另一方麵,預期其他集體成員會作出確定的反應,並且它還具有一種相當於報複或強加經濟製裁的性質,那就會是穩定的。再者,其他集體成員為了試圖保護自己免受他人掠奪從而對理想產生了模仿性的偏離,也會有效地(和自動地)形成這種製裁,這是因為個體隻有在成功地影響到對他有利的財富再分配時才可能通過偏離理想獲利。如果旁人也仿效並成功地阻止了這種財富的再分配,阻止了偏離理想,那麼首先偏離的個體一定是每一個遭到損失的。
對上述不穩定的例子略加修改即可得到第二個穩定理想的例子。假使每種商品的生產在集體成員之間過於分散,因而對限製產量進行的安排實際上是辦不到的,則每一個個體隻好照理想行動,沒有別的可行的選擇。從這裏可以推斷:如果每一個個體不能單獨地顯著影響分配的安排,以致難於按照有利條件製造有效的偏離,那麼合作的安排就會是穩定的。
理想安排的穩定和不穩定這兩方麵的實例,在實際生活中都可以找到。我們想起壟斷性的或者準壟斷性的共謀協議,從參加協議的企業家的觀點看(在達到總利潤最大的意義上),可能是一種理想的合作安排,其中盈利均分同盟是不穩定的,其它卡特爾協議也提供了不穩定理想境況的例子——這個主題貫穿有關本題的文獻。廠商的產量麵對倒轉形的需求曲線惟恐受到領先變動價格的經濟製裁,就是卡特爾協議穩定的理由。
另一方麵令人懷疑的是,當整個社會的經濟是以合作方式運行的時候,個體相對地無力影響分配的安排,這比自動製裁更會產生穩定的因素。這種製裁,隻有有意識地運用政府的政策,似乎才能在很大的集體中收到成效。我所以懷疑在大集體中自動應用製裁能否有效,理由是:依照定義,隻有在個體偏離了他被要求的行動過程才必須應用製裁。如果個體隻起到微弱的作用,那就很難設想其行動性質上的細微變化,將會引起顯著的反應,除非是作為有意識地施行政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