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沒有必要所有的業務中使用支票,那我們假定百分之十是用現金進行交易,因而使新預付款有百分之十提取的現金不再作為存款返回。這表示該銀行大約可以完全地擔負它向中央銀行新增的貼現額的51/4倍,結果所增加的存款也大約是43/4倍。隻要該銀行可以按照……(有利的)利率繼續貸款和投資,就顯然是累進不已……越多越好……”
“……為製止會員銀行貼現而提高的銀行利率,將會成為另外一種刺激促使它這麼做……”
“在實際上,用什麼辦法來阻止這種內在的趨勢呢?”
“事實上應該在很多會員銀行尋找答案。在我們假想的例子中,我們假定隻有一家會員銀行,它的超額貸款除去票據流通中的增加額,都以超額存款的方式返回銀行。”
“……一家銀行按照高於市場利率的成本向中央銀行請求貸款,付出了信用擴張的全部成本,但收獲的隻是一部分利潤,或許隻是一小部分的利潤。
“但還須進步考慮——這也許會比基於上述的嚴格計算所應有的影響更有實際意義——的問題是,隻要市場利率低於官方利率,一家希望增加儲備餘額的銀行最好向其它銀行偷偷拆借準備餘額顯然是有利的,而不是親自去向儲備銀行借款。”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在有許多會員銀行的時候,以顯著高於市場利率的銀行率去向中央銀行借同樣的貸款的情況差不多不會發生;否則,除非整個會員銀行有一種蓄意的協議,要采取一致的行動來反對中央銀行的意願……”
附 錄
一般的需求“臨界彈性”限定了一種範圍,在此範圍以外,個體將在自利心的驅使下增進集體的福利。這種一般的需求“臨界彈性”可以如下求得:
設個體擴大一定產量所取得的獲利用Gi表示,相應集體的用Gg表示;再設
q和Q分別表示個體和集體的初始產量;設
c和C分別是個體和集體擴大產量的邊際成本;設
p是初始價格;最後設
e是對該產業產品的需求彈性。
於是,如果KQ=q,0<K<1,
我們就有Gi=-c=p+q-c=p+KQ-c
=p(1-)-c [1]
這是由於隻有該個體擴大產量,故dq=dQ
同理,
Gg=-c=p(1-)-c [2]
從式[1]可得
(Gi0),當(e) [3]
同理,從式[2]可得
(Gg0),當(e) (4)
但如果C=c,也就是規模上沒有外部經濟也沒有外部不經濟的時候,由式[1]和式[2]就得出
Gi=Gg (5)
因此如果
e<)
我們從式[3]和(5)即得 0>Gi>Gg
那麼個體和集體都削減產量是有利的。同理,如果
e>)
我們從式(4)和(5)即得
0>Gg>Gi
增產就有利了。
在c=C=0的時候,這些e的“臨界值”就變化為1和K
要注意,當C=c時,理想產量必然不穩定,這是由於在理想產量下,集體的利潤達到最值,也就是Gg=0與式(5)相比較,我們就得到Gi>0,因此每個售賣者都擴大銷售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