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國家關係中的一些問題(2 / 2)

“關稅壁壘到處築起以後,那些開始這個建立的國家將發覺他們原先的一些優勢已蕩然無存;不過他們還可能認為即使先前已充分地利用了他們的壟斷地位,仍可通過進一步提高關稅來改善這種地位。當關稅壁壘都升高時,就有可能召開國際貿易會議來阻止這種對有關各國都顯然有害的過程。在每一國家各自提高關稅仍有其個體的利益時,這種集體的努力,如果沒有國際製裁作後盾,注定是無效的。正像卡特協定如果沒有一個具有足夠威信的大生產者來強製執行就會無效一樣。”

更普遍的是各種“以鄰為壑”的政策,包括外彙貶值,削減貨幣工資出口貼補,(再加上)用關稅和限額的辦法來限製進口等。依據我們的論點,這也是很容易分析的。這些政策當然都是被設計用來增加貿易餘額,或為了不同的理由用來減少國內失業的,這些政策如果成功地執行,通過對比較不一致的行業之間的任務的分析,就可能使世界生產效率產生巨大的損失。再從就業的觀點來看,可以想象到,對於一個積極采用這些政策的謹慎的政府,可能力求通過維持利率達到自保的效果,就可以阻止以貸款形式出現的通貨外流。如果利率因此普遍提高,就可能對投資產生壓抑,反而加重原有的失業。當然,大多數直接外彙管理已代替操縱利率的辦法來作為這場遊戲中的主要武器。

在這種情況下,個別國家的地位,同早先討論到的一些情況下的個人的地位並不完全相似。一般說來,隻要這種“以鄰為壑”的爭奪在一個時刻稍停一下,任何一個國家發起這種策略的話就可能引起迅速的報複。但是正當爭奪激烈之際,任何一國的節製,對於阻止這種普遍的做法,通常都不會起什麼作用。在主被動兩種情況下,一個國家采取的合理舉動是不同的。在被動的情況下,由於它必然會受到包括生活水平可能降低的不利影響,再由於它的節製,就會使其失去潛在的相對增加的利得差額(或者等於說,它要防止別國想要加給它的直接損失)。因此它就很少或者沒有理由避免熱烈地參加爭奪。但是一旦休戰,一個國家就可能覺得發動這一連串事件很不利——因為在這種場合,別國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自身。隻要它先發動,別國就可能參加,所以停止爭奪就會完全避免爭奪所產生的對它一般不利的影響。再說,首先發動者所得到的任何收入差額也可能很快地為別國的報複行動一掃而光。

發動“以鄰為壑”政策的第一個國家也不真像人們有時暗示的那樣,行動完全是沒有理性的。因為它可以肯定,要是它一帶頭,別國就會很快效法,但並不能保證它不幹時,別國也會效法。既然隻有先發製人才能得到哪怕是暫時的利得差額,那就會促使某一個別的國家依照現在的情況來估計形勢,隻要認為爭奪不可避免,就會來個先發製人。由於任何一個別的國家都可能麵臨同樣的環境,對形勢都有同樣的估計,這當然就很可能難以避免了。

正是出於這些考慮,才導致了避免發生“以鄰為壑”的爭奪的國際協定的產生,但經驗已表明它們的不持久性。隻要後下手就會遭殃,這種經常的誘惑和恐懼就會使某些國家終不免訴諸行動。

總起來說,(把國家看成是相應的“個人”就)可能認識到國際關係也具有非理想的個人主義的原始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每個參加者通過追逐各自的利益,而共同破壞了包括他自己在內的集體目標,但他自己並沒有別的選擇使他自己的情況不再惡化。實際的結果說明了這些做法確實是太殘暴了,同時如果這樣地堅持下去,就有可能給人類曆史造成最突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