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開始寫這部書時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構思,隻是邊構思邊寫作,因此作品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但作家筆下的匹克威克形象卻栩栩如生,他那幽默滑稽的舉止受到了人們的喜愛。特別是不久後,狄更斯感到他自己的“堂吉訶德”缺少一個“桑丘”,於是便添了一個人物——撒姆·韋勒,更增添了小說的喜劇色彩。

撒姆·韋勒是一個馬車夫的兒子,在他身上體現著英國勞動人民機智、勇敢、正直、善良、樂觀的品質。他熱愛生活,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對醜惡行為具有強烈的憎惡心,因此他忠心耿耿地幫助匹克威克克服了種種困難。真實而有趣的撒姆成了當時英國街談巷議的人物,小說風行一時。

小說分二十期發表,第一期隻印四百份,到第十五期時預定者即超過了四萬。《匹克威克外傳》受到那樣熱烈的歡迎,以至有一個讀者在臨終前還喃喃地念叨著“匹克威克”,許多商人也都爭著以這個喜劇人物為自己的店鋪或產品命名。

15.馬克·吐溫走上文學路

馬克·吐溫(1835~1910),原名薩繆爾·蘭享·克萊門斯,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的一個叫佛羅裏達的偏僻小鎮。幼年家境貧寒,對底層百姓的關注和熱愛貫穿了他一生的創作。不懈努力終於使他成為19世紀後期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卓越代表,傑出的幽默諷刺作家。

1867年6月,馬克·吐溫搭乘“貴格號”遊覽船駛向地中海,打算做一次遠航。可是,由於旅途生活乏味,他十一月就回到了紐約。

不過,這次航行便馬克·吐溫有了個意外的收獲。在船上,他結識了一個名叫查利的青年。

一天,馬克·吐溫來到查利客艙閑聊。查利談到自己有個溫柔而漂亮的妹妹奧麗薇婭,說著拿出她的照片給他看。馬克·吐溫迷戀上了這個未曾相識的姑娘。

旅遊一結束,馬克·吐溫就到埃爾邁拉,光臨了查利的家。他完全被奧麗薇婭的美貌恬靜的性格所征服。可是,奧麗薇婭的父親,厭惡馬克·吐溫吸雪茄、飲烈性酒、過早地涉獵世界,懷疑他的品格有缺陷。因此,當馬克·吐溫向奧麗薇婭求婚時,首先便遭到了朗頓先生的拒絕。盡管這樣,他仍然不氣餒,經常出入其家。

一天晚上,馬克·吐溫乘馬車來到埃爾邁拉,再次求婚未遂,朗頓先生一家人把他送至門外。他無精打采地上了馬車。由於疏忽,座位沒有係緊。當車夫抽打轅馬啟程時,車子突然向前一竄,他從馬車上栽了下去,直挺挺地倒在地上。

朗頓先生一家人驚恐萬狀地圍攏上來,小心翼翼地把他抬回家裏,又請來了醫生。看護任務自然地落到了奧麗薇婭的身上。誰知在精心護理馬克·吐溫的三天中,她真的喜歡上了這個樂觀、幽默的青年。

臨別時,朗頓先生與馬克·吐溫進行了單獨的談話,坦率地說明了自己對他的看法,希望他提出能夠保證他品格的證人名單。馬克·吐溫當即寫下了好幾個人的名字及其通訊處。然後,高高興興地辭別了。

過了幾天,馬克·吐溫被朗頓先生請到家裏。一進門,他就感到氣氛有些緊張。寒暄幾句後,朗頓先生便將了解他的一疊回信遞給了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看完信,心全涼了。他萬萬沒有料到,幾位朋友在信中有的說他嗜酒成性,必將爛醉而死;有的為了顯示與他的關係密切,竟把他小時候的惡作劇也寫出來了,弄得馬克·吐溫麵紅耳赤,異常尷尬。

“這都是些什麼樣的人?你在世界上就沒有一個朋友了嗎?”經過一陣長時間的沉默之後,還是朗頓先生先開了口。

“顯然沒有。”馬克·吐溫回答道。

“我來做你的朋友,”朗頓先生站在馬克·吐溫麵前莊重地說:“和她結婚吧。我比他們更了解你。”

馬克·吐溫驚喜萬狀,不知如何是好。他如願以償了。訂婚日期是1896年2月4日。

與奧麗薇婭訂婚不久,馬克·吐溫被聘為加裏福尼亞《聖壇報》記者,對歐洲進行了長達五個月的采訪。此間,他寫了大量旅途通訊寄回國內,發表在《聖壇報》上,轟動一時。

回國後,美國哈特福特的出版公司同馬克·吐溫商量,要把他在國外寫的通訊彙集出版。他欣然同意,並著手準備。不料,《聖壇報》根本沒有征求他的意見,搶先把已發表在該報上的五十多篇通訊彙集起來,以《傻子國外旅行記》為題出版發行了。

馬克·吐溫異常憤慨,痛斥《聖壇報》老板為“偷兒”;同時,訴諸法律,但也沒有什麼結果。馬克·吐溫隻好承認了該書的出版。

在這本散文集裏,作者以幽默的筆調嘲笑了北方資產階級富有者的蠢笨。這些私囊飽漲的闊佬是一幫呆頭呆腦的角色。他們知識貧乏,對歐洲古老文化一竅不通,卻又裝作博學的樣子,信口開河地大發宏論,出盡了洋相,鬧出了不少笑話。

對這種無知、魯莽,馬克·吐溫感到憤怒和羞恥。但是,他又以寬容的態度,對美國“文明”給予了天真的肯定,表明作者對美國民主的實質還沒有徹底的認識。該書出版後,暢銷全國。馬克·吐溫在美國文壇嶄露頭角,被譽為“第一流的美國作家”,“我們文學上的林肯”。

16.棄醫從文的魯迅

魯迅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因家境較富裕,他7歲時就被父親送進私塾“三味書屋”讀書。魯迅學習十分刻苦認真,所以學習一直名列前茅。13歲時,由於家境衰落,父親又病倒了,少年魯迅不得不放棄學業,每天奔走於當鋪與藥鋪之間,小小年紀就飽嚐了生活的艱辛。

不久,父親病逝,他料理完後事,就決定東渡日本學習醫學。

早年,由於中國貧窮落後,中國人在國外一直受人歧視,所以出國留學的學子們都非常刻苦努力,想用優異的成績來為祖國爭光。魯迅到日本後,也是盡量回避一些閑雜事情,集中精力刻苦學習。他想用學成的精湛醫術,去救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但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改變了他學醫救國的誌向,也改變了他的一生。

有一天,教室裏放映電影,描述的是日俄戰爭時的場景,其中一段情節是:他們雙方在中國的領土上打仗。

一個中國人當了俄國人的間諜,被日本人抓住要砍頭示眾。當時圍觀的許多中國人,他們看著自己的同胞要被日本人殺死,神情麻木,甚至幸災樂禍。魯迅實在看不下去了。

這時,一個日本學生,又說了一句:“這些中國人真麻木,他們不亡國誰亡國?應該讓更文明的人去‘教化’他們。”魯迅實在忍無可忍,想反駁但又說不出來一句話。他用憤怒的目光瞪著那個日本學生,心中的滋味實在不好受。

影片中那被綁上刑場的中國人,那些神情麻木的圍觀者,還有那個日本學生刻薄的話語……這樣的國民,如果不從思想上救治,即使醫好他們的身體又有什麼用……魯迅不敢往下想,至此他已下定決心棄醫從文。

魯迅要用文學之筆,喚醒沉睡的民眾。他先後發表了《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等許多優秀作品,以犀利的筆鋒對中國的封建統治和封建道德進行深刻地批判,號召人民起來革命。

魯迅一生愛憎分明,他曾兩次掩護我們黨的領導人瞿秋白躲避敵人的追捕。方誌敏烈士的遺作,也是由他親自轉到中共中央的。魯迅在自己的作品中,對人民大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對倒行逆施的國民黨政府,則給予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駁斥。

魯迅用手中的筆實現著自己的愛國理想,用篇篇作品鋪設著救國的道路。毛澤東主席曾經稱讚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也留下了值得後人敬仰的錚錚鐵骨。

17.範仲淹寫《嶽陽樓記》

範仲淹小的時候,家裏生活貧窮,但他很有誌氣,勤奮好學。艱苦的生活鍛煉了他的意誌,廣博的知識使他成為一個具有遠大理想的人。

長大後,範仲淹考中進士,入朝為官。當時江淮一帶遇到旱災,百姓生活十分艱難,範仲淹多次上書要求仁宗皇帝派人去救濟,仁宗都不予理睬。範仲淹就三番五次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上奏,仁宗被他打攪得沒有辦法,隻好派他去賑濟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