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生活在北宋由盛轉衰的動蕩時期,他對國家的前途憂心忡忡,曾多次提出改革的建議,卻都未被采納。一次西夏的元昊避開朝廷自立為帝,向宋朝發起進攻。當時,誰都不願去處理這件棘手的事,範仲淹卻義無反顧,他主動要求前去解決西夏問題。他去了後,先到前沿地帶了解情況,之後又征求其他大臣的意見,多數大臣主張發兵征討,範仲淹分析情況後沒有同意。他主張采取招撫政策,團結少數民族群眾,讓他們安居樂業,才能穩定局勢,征討隻會讓雙方都受到傷害。經過範仲淹的努力,宋朝與西夏最終達成和解協議,使民眾避免了一場戰爭傷害,穩定了朝廷大局。
這時,宋朝內部矛盾又開始激化,人民不滿腐敗朝政,起來反抗。宋仁宗不得不采納範仲淹的改革措施,以詔書形式在全國頒布“慶曆新政”。因為“新政”觸犯了官僚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極力反對,才實行一年的“新政”就被扼殺了。範仲淹也因此被罷免了官職,發配去防禦西夏。
盡管範仲淹一生坎坷,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誌向卻始終沒有改變。他在其著名的《嶽陽樓記》裏寫下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也正是他一生憂國憂民的真實寫照。
18.孔子著書立說
孔子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他生在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孔子出生時家境已經敗落,不太富裕的家庭境況反而使他更加勤奮地讀書。
長大後的孔子,滿腹經綸、理想遠大。他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給魯國國君提出治理國家的建議,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收到了顯著效果。然而他的才華引來了一些權貴的嫉妒、排擠,他被迫辭官出走。
政治上的失利,並沒有使孔子灰心喪氣,他決定從道德思想教育入手,讓人們從最基本的教育中培養良好的品德。
孔子首先提出“仁”的學說,“仁”包含一切美德。孔子所講的“仁”,又是和“禮”聯係在一起的,他認為隻要用周禮規範行為,“仁德”才能體現。這一卓越的見地,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的治世良方。
孔子不僅著書立說,還到各國講學,因此他的學生遍天下。孔子是曆史上第一個提出“因材施教”的人,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取得最佳效果。他在平常的教學中,注意觀察了解每個學生的愛好、個性,然後再針對不同情況,分別進行教育和指導。
孔子有個學生叫冉求,他生性膽小,遇事好退縮。孔子就針對他的這一弱點,有意識地教育他:平時遇事要抓緊,有了事情就立刻去做。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路,則敢作敢為,但又缺乏穩重。孔子就經常叮囑他:凡事要多加考慮,最好是請教父兄之後再去做。
孔子還要求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要按時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要有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一次,孔子帶學生去講學,途中遇見兩個孩童在爭論一個問題,他們要孔子評判對錯,孔子因為當時不便做結論,隻有說:“不知道,等我請教書本後,再給你們下結論。”學生們見此情形就勸老師,對小孩子的問題何必那麼認真,而孔子卻說:“幹每一件事情都應抱著認真的態度,這樣才能學到你不懂的東西。”
晚年的孔子,專門在魯國從事教育工作,他還編寫了《春秋》和《詩經》兩部經典著作。他創立的儒家思想獨樹一幟,他的教育理念和觀點,至今都具有借鑒價值。
孔子是中國曆史上教育的先師,被後人尊稱為“聖人”是當之無愧的。
19.司馬光寫《資治通鑒》
司馬光是我國宋朝時候的大文學家,也是朝廷的宰相。宋仁宗皇帝經常向他請教曆代王朝的事情,司馬光總是以他淵博的曆史知識做出圓滿的回答,因此很受仁宗皇帝的賞識。後來,司馬光看到皇帝很需要曆史知識,但曆代留下來的史書太雜亂,就決心自己編寫一部史書。皇帝聽說了,就為這部史書題名為《資治通鑒》。
為了集中精力編書,司馬光主動離開了皇帝身邊,來到了洛陽。剛到洛陽的時候,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拜訪他。為了不浪費時間,司馬光就在門上貼了一張告示,上麵寫著:主人專心編寫史書,恕不接待來訪。從此以後,果然沒人來打擾他了。
司馬光編書很辛苦。為了提醒自己早醒,他用一段圓木做了個枕頭,隻要一翻身,枕頭就滾落在地上,人也就醒了,於是立刻就起床,抓緊時間寫書。後來,因為過度勞累,司馬光病倒了,躺在床上連話都說不出來。病情剛剛好轉,他就又日以繼夜地工作起來。
1084年,《資治通鑒》終於完成了,它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整整花費了司馬光十幾年時間。後來人們發現,編寫過程中作廢的書稿堆滿了兩間屋子。
20.千裏求學
羅蒙諾索夫19歲時,還沒有上過學。雖然他從小就酷愛讀書,但因為家境貧寒,從十來歲起,便跟著父親出海打魚了,沒有上學的機會。
羅蒙諾索夫眼見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心裏越來越著急,他想:“不行,我不能再這樣混下去了。我要讀書!”求知的欲望在他的心中愈來愈強烈。於是,他帶著借來的3個盧布,毅然踏上了去莫斯科求學的千裏征程。
他不怕道路艱險,不畏天高地遠,一路上風餐露宿,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了莫斯科。很快,他就報名上了一所小學。班上那些10歲、9歲的孩子,對這位19歲的大哥哥充滿了好奇。羅蒙諾索夫一點也不覺得難堪,他和其他孩子一起學拉丁字母,學最基本的運算。從沒錯過任何一次聽課,也從不放過任何一次難得的提問機會。
他為了奪回被耽誤的時間,以驚人的毅力日夜苦讀。結果,隻用了1年,他就學完了3年的課程,並且取得了優異的成績。25歲時,他被選拔到德國留學。5年後,羅蒙諾索夫回國從事科學研究。到37歲時,他提出了著名的“物質不滅定律”,成為俄國和世界上著名的科學家。
21.讀書萬卷的少年
30年代的一天,南京國學圖書館的館長辦公室裏來了一位少年。館長聽完少年很有禮貌的訴說後,非常吃驚。原來,這位少年請求在圖書館裏,用一年的時間,把館藏的中國曆代典籍通讀一遍。館長同意了,但他對麵前這位文弱的少年,一年之內要讀完數萬卷書的打算,心裏不免有些懷疑。
在人們不解的目光下,少年有條不紊地按照計劃,開始了緊張的讀書生活。這以後,每天第一個走進閱覽室的人是他,最後一個走出閱覽室的人也是他。他讀了一冊又一冊,而且邊讀邊記。有一天他竟來回借閱了30多部古代文集,就連十分熱心的圖書管理員,也被他頻繁的借書,搞得有些不耐煩了。
就這樣,每天讀書達十幾個小時的他,終於用一年的時間,奇跡般地把數萬卷書讀完了,而且還搜集到了數百萬字的資料。幾年以後,一本有名的《中國思想史》,在他的筆下誕生了。書中引用了大量的資料,而這些資料正是他從苦讀中得來的。
這位有誌少年,便是複旦大學副校長、著名曆史學家蔡尚思老先生。
22.誠實勇敢的馬克·吐溫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向妻子莉薇求婚時,經曆了一番波折。年輕的馬克·吐溫和漂亮姑娘莉薇深深地相愛了。但姑娘的父親卻因為對他的為人不夠了解,遲遲不答應他對自己女兒的求婚。馬克·吐溫情急之下,很快找到6位知名人士,請他們評價自己的為人。然後,他把這些材料交給莉薇的父親。莉薇的父親看完這些材料後,沉默了很久。因為這些材料中寫了很多馬克·吐溫的缺點,而且對這樁親事表現得毫無熱情。
莉薇父親鄭重其事地對馬克·吐溫說:“你難道沒有一個肯替你說好話的朋友嗎?”馬克·吐溫難為情地搖搖頭說:“恐怕是沒有。”莉薇的父親笑著說:“那就讓我作你的朋友吧,我很高興我的女兒能和你結婚。”
馬克·吐溫激動而不解地問:“這是為什麼?”莉薇的父親說:“因為我對你的了解比他們要多。首先你是一個誠實的人,不隱諱別人對你的看法;其次你是個勇敢的人,敢於把自己的缺點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