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3
13.泰戈爾的喪妻之痛
泰戈爾(1861~1941)生於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首都加爾各答一個富裕之家。泰戈爾一生創作了60餘部詩集,20多種戲劇,近百篇短篇小說,12部長篇小說,2000多首歌曲,2800多幅繪畫,還有大量的文學、哲學、宗教、教育、自然科學等著述。堪稱世界文學史上的巨人。
1902年,整整照顧泰戈爾20年的妻子默勒納利妮去世了。年輕的妻子將自己的一切獻給了泰戈爾,泰戈爾為此深深感動。亡妻之痛折磨著泰戈爾,盡管他以堅毅不拔的精神忍受痛苦,但痛苦並不因此而減少。
泰戈爾在妻子活著的時候,並沒有對她的愛做出充分的估價並進行償還,這種遺憾,格外加重了他的痛苦。
他們是按傳統習俗結合的,不是一個愛情的婚姻。當妻子第一次進入他的生活時,泰戈爾與其說歡迎她,還不如說是容忍了她——這種情況是完全不能排斥的。她既不漂亮、又沒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她不僅沒有受過教育,沒有文化,而且是那麼年幼,以至不能成為他的伴侶。在他們結婚時,她隻有11歲,而22歲的泰戈爾已是位陶醉於自己天才的俊秀而熱情的青年了。
但是,默勒納利妮慢慢地發展著,她用純樸和踏實的舉動,用溫存和崇高的品質以及在操持家務藝術中的非凡才幹,彌補了她的不足。所有人在她家裏都得到了熱情的接待。
整整20年,默勒納利妮以無限虔誠的感情照顧著泰戈爾的生活,生了5個孩子。雖然她年輕,又生活在一個高貴和素有文化修養的環境裏,然而她的衣飾是十分簡樸的,她也許從未穿戴過任何貴重的首飾。她高興地把丈夫的純潔理想看成為自己的理想。
默勒納利妮隻是在泰戈爾阻止她給孩子穿戴色彩鮮豔衣服時,表示過異議。當然,毫無疑義,她對與丈夫的空想和矛盾的言行協調一致方麵,感到十分為難。一方麵他強調樸實和節儉,另一方麵,他又希望隆重而熱情的接待自己的客人和來訪者。
幸好,在那種場合下,精通烹調藝術的才幹給予了默勒納利妮巨大的幫助。即使著名廚師若嚐過她做的烙餅的滋味,也會讚不絕口,終身難以忘懷。
去旅行時,泰戈爾強調隻帶些必不可少的東西,特別見到那些瓶瓶罐罐的炊具,就直皺眉頭。她一聲沒吭,把這些東西悄悄地藏在籃子裏,笑著說:“你是多麼奇怪的人!到了那兒,朋友來了,我到哪兒去搞一塊塊美味的餡餅?”
默勒納利妮目不識丁的情況沒多久,在丈夫要求下,她學會了英語和梵語,並演出了戲劇《國王和王後》,最後,她在丈夫心裏贏得了自己的位置。
泰戈爾在妻子彌留人世的最後兩個月裏,不分晝夜地親自看護她,不肯讓專職護士代替自己來照料妻子。那時還沒有電風扇,有人曾親眼目睹到這樣的情景:泰戈爾一直坐在自己年輕妻子的床邊,緩緩地為她搖著扇子。妻子辭世後,泰戈爾內心痛苦難當,他不讓任何人靠近自己,通宵達旦地獨自一人在陽台上踱來踱去。
妻子的故去,使泰戈爾異常悲痛,20年來相依相守、相伴相知又相濡以沫的情景曆曆在目。年輕的妻子將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他,他卻沒來得及報答她的恩情。他的心中埋藏著數不清的遺憾、追悔和思念。
泰戈爾用詩人的筆抒發著心中的情感,接連創作了27首詩歌,集為一冊《追憶》,於1903年出版。詩集充溢著溫柔深厚的情感,令人感慨不已。
泰戈爾在妻子的遺物中,發現了他給她的一疊信劄。她把這看做一筆巨大的財富,小心翼翼地保存著。他見了它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他乞求,對她的回憶有條不紊地進入他的生活,正如她使他的家庭生活有條不紊一樣。
泰戈爾的生命中沒有事業上的知己,他的知己就是他的家人,親人的離逝使這位詩哲感受到生命的蒼茫和心靈的孤寂。
1903年,泰戈爾的女兒在自己的母親去世9個月以後,13歲的萊努迪也因病告別了人世。生性活潑敏慧的萊努迦,是個很有自己獨立見解的姑娘,她富有才華,很得父親的器重和喜愛,認為她長大以後一定會是個非凡的女孩。如今,萊努迦小小的年紀便夭折了,做父親的心中那份傷悲與惋惜是可想而知的。
就這樣,在不到一年時間裏,泰戈爾連連痛失親人,可這些接連而來的打擊並沒有摧垮他的精神,他並沒有將心中無限的悲痛表現在臉上,而是埋頭在自己的工作中,不停地擴充自己編輯的《孟加拉觀察》這一雜誌的內容,增加其篇幅。同時,新作品也源源不斷地從他筆底流淌出來。
或許也就是在閉門創作的這段時間裏,泰戈爾學會了以真正寬容平和的心態來接受死亡,他明白了死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他之所以愈發努力地勞作著,則是為了將死去的親人們未盡的人生活得更好一些。此時,泰戈爾似乎在精神上與死神達成了和解,並從死的悲痛中看到生命尋找和諧的運動規律。
14.狄更斯的曠世巨作
狄更斯(1812~1870)出生於英國樸次茅斯市郊的一個職員家庭裏。狄更斯童年時代就十分喜歡小說,希望自己也能夠從事文學活動。少年時期的生活使狄更斯獲得了豐富的知識。他22歲時開始文學創作,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作品暢銷全國,終於成為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
狄更斯18歲那一年,他在家庭間的小劇團裏認識了少女瑪麗亞·皮特奈爾。
瑪麗亞是一個小銀行家的女兒,家境比狄更斯好得多。她的父母當然不會同意這樁門不當戶不對的婚事,而瑪麗亞又是一個善於賣弄風騷、對生活並不嚴肅的女子。陷於初戀中的狄更斯失去了正確判斷的理智,自以為雙方互相鍾情,便鼓足勇氣向瑪麗亞傾訴了自己心中的愛情,可是得到的卻是冷淡的拒絕,以至關係完全破裂。瑪麗亞後來成了一個商人的妻子。
狄更斯珍貴的感情遭到了輕浮女子的玩弄,他的心靈又刻上一道傷痕。這件事對他的影響非常大,以致使他輕蔑現實中的女子而愛好幻想中的“仙女”。這種“仙女”,是被狄更斯完全理想化了的,她們那樣可愛而忠實,盡善盡美而沒有一點瑕疵,後來,她們在他的作品中不斷出現了。
但狄更斯是人生道路上不堪落伍的進擊者,各種挫折反而堅定了他的意誌。這時候,記者的收入已經可以維持他獨身生活了,於是他開始了文學創作。
1843年,22歲的狄更斯試著寫了一個短篇小說,忐忑不安地投給一家雜誌。一星期後,他驚喜地發現自己的作品被刊用了,他又寫了一篇,又被刊用。於是他開始為晨報寫連載作品,取材多是鄉村生活與倫敦生活。作家把霧都奇異的詩意表現得那樣生動具體,使讀者感到異常親切。1836年,他把這組用筆名“波茲”發表的特寫,收集為《波茲特寫集》。
當時的一位滑稽畫家讀了這些特寫之後,很欣賞狄更斯的寫作才能,便請狄更斯給他將要畫出的一些漫畫寫說明文字。狄更斯同意合作,但堅持應由他自己先寫文字而由畫家來配畫。狄更斯的成名作《匹克威克外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小說采取分若幹卷逐期發表的形式。在第一期裏,狄更斯便確定了為後來世人皆知的匹克威克那獨具特色的容貌舉止——他的眼鏡、白背心、緊身褲、小而圓的肚子、逍遙地翅在背後的上衣尾巴,還有“堂吉訶德”式的性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以製服惡人,及由此出現的種種喜劇場麵。
長篇描寫的是匹克威克先生和他的俱樂部的成員,為了研究社會風俗,擴大見聞,從倫敦出發,走遍全國各地,在路上不斷地發生一些趣事。
匹克威克是一位紳士、學者,性格開朗,講仁愛。他是個老單身漢,雖然已年過五十,但仍然那麼天真、善良、言行滑稽可笑,常常鬧出笑話,有時甚至被人誤解,弄得狼狽不堪。
他很少出門,對社會知識少得可憐,結果旅行的第一天就倒了黴。因為他出於好奇,記錄了馬車夫的談話,馬車夫以為他要去告密,於是他被莫名其妙地痛打了一頓。他隻好自認晦氣,但決不還手打人。匹克威克就是這樣以仁愛為懷,反對暴力,就連多次欺騙他的流氓金格爾進了監獄之後,他也不計前惡,關懷備至,終於使金格爾受到感化而翻然悔悟,棄惡從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