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高血壓的飲食療法5(3 / 3)

這些資料清楚地告訴我們,食鹽和高血壓病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一般每日食鹽量在10克以上就可導致高血壓病。所以飲食不宜太鹹,宜吃清淡。這對於預防高血壓病,進而預防冠心病,腦中風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對於高血壓病人來說,更應該控製食鹽量。美國高血壓委員會建議高血壓病人每日食鹽量以5克為宜,這既利於降壓,又可減少降壓藥的用量,還可保護腎髒機能,對於患有腎機能損壞的高血壓Ⅱ、Ⅲ期病人,更為重要。

為了預防高血壓病及其他心血管病,為了健康長壽,奉勸大家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

高血壓患者不要多食味精

味精別名穀氨酸鈉、味素,是從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原料(如大豆和小麥麵筋)中提取製成的,現在則大多以糖及人工提陳而成。味精中除60%~90%的穀氨酸鈉外,其餘為氯化鈉,起助鮮作用。

長期以來,由於“味精綜合症”的客觀存在,人們對味精的認識就是:少吃為好,最好不吃。但是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味精中穀氨酸鈉對腦細胞γ氨基丁酸合成有利,後者有興奮或抑製腦神經細胞的作用,對人體的智力有著重要的作用。該物質缺乏時,能引起驚厥。同時,味精進入人體後,很快被吸收分解出穀氨酸。穀氨酸在人體代謝中有著重要功能,有助於其他氨基酸的吸收,合成人體所需的蛋白質,改善和調節大腦的功能。不過,研究同時表明,由於γ氨基丁酸缺乏引起的驚厥,往往是與維生素B6的缺乏同時引起的,治療時僅用γ氨基丁酸無效,相反大量補充維生素B6往往能見效。所以說,過量補充味精並沒有特殊的營養作用。

營養學家由此得出,味精作為一種調味品,並不是特效營養品。在平常烹調中,少量使用即可調節食物的味道,增進食欲,也能被人體吸收。但是,一旦過量食用,則會出現四肢麻木、頭痛胸悶、麵紅出汗等症狀。同時,據有關報道,多吃味精也能引起高血壓。這是由於味精中含有鈉鹽,過量食用對高血壓病人不利。因此,高血壓病患者忌多食味精。

高血壓患者不要大量食用高嘌呤類食物

高嘌呤類食物代謝分解後,會造成血中尿酸水平升高。由於血尿酸可以沉積於關節軟骨處發生痛風,或沉積於腎髒形成腎結石。並且尿酸主要在腎髒排泄,所以高血壓病人的尿酸升高對腎髒的損害較高血壓本身就更大。近年有人把高尿酸血症當作是導致心血管病的一種獨立危險因素。即有高血壓的病人,尿酸升高,發生中風、冠心病的危險性升高。所以,高血壓病人不要大量進食魚、蝦以及動物的內髒(心、肝、腎、腦),還有肉和蛋白濃湯等這類高嘌呤食物,以免此類食物所造成的血尿酸對人體造成的巨大損害。

注意多食用可降低血脂的食物

防止冠心病和腦血管病的發生,隻注意少吃含膽固醇高的食物是不夠的。還應注意多吃些阻止血中膽固醇升高的食物。有如下幾種:

魚類:甲魚、鯽魚、黃魚、魷魚。

水果、蔬菜類:刺梨、中華獼猴桃、蘋果、山楂、桔子和菜花、洋蔥、西紅柿、大蔥、大蒜。

豆類:紅小豆、黃豆、綠豆、扁豆、蠶豆、豌豆。尤其是黃豆含黃豆蛋白、磷脂、穀固醇,具有降膽固醇的作用。

食用菌類:蘑菇、香菇、木耳。

藻類:海帶、瓊脂、紫菜。

堅果類:核桃仁、花生仁。

油類: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

其他:茶葉、紅糖、燕麥、苦蕎麥等。高血壓患者要少吃動物類食品

高血壓病患者的飲食原則之一就是嚴格控製熱能攝入量。而動物類食品內正含有可以轉化為熱能的大量動物性脂肪,而且其中的飽和脂肪酸含量很高。研究發現,膳食中飽和脂肪酸會嚴重影響血壓,尤其是明顯地影響高血壓病患者的血壓。究其原因,醫學界認為主要與飽和脂肪酸增加血液黏滯度引起或者加重動脈粥樣硬化有關。

同時,長期食用膽固醇高的動物性食物,如動物內髒、腦髓、肥肉、貝類、烏賊魚、動物脂肪等,可引起高脂血症,促使脂質沉積,加重高血壓。

根據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在飲食中飽和脂肪酸攝入量相對很高的國家,如美國、挪威和芬蘭等國,降低居民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量,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量,可使人群中血壓平均下降約11千帕(8毫米汞柱),其中輕型高血壓病患者血壓均顯著下降,中度高血壓病患者血壓下降更為明顯。另據調查顯示,我國浙江舟山地區漁民,其膳食中以魚類為主,魚肉中富含長鏈不飽和脂肪酸,這很可能是當地漁民高血壓病發病率較低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中脂肪含量特別是動物性脂肪含量不斷上升,尤其是西方高熱能飲食方式的傳入,使我國人民特別是城市居民膳食中飽和脂肪酸含量逐漸增加,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我國高血壓患病率的大幅度上升。因此,高血壓病患者應盡量食用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性食品,少吃富含飽和脂肪酸的動物性食品。

當然,少吃並不是不吃動物類食品。也有一些對降低血壓有益,比如魚類。魚類蛋白質可改善血管彈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鈉排出量,從而降低血壓。所以,高血壓病患者可以每周進食二三次魚類蛋白質。此外,也可以少量選用雞肉、雞蛋清、豬瘦肉等動物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