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高血壓的中醫治療6
體育療法
高血壓病人大都有運動不足,因此在醫生指導下開展適當的體育活動,是高血壓病綜合治療方法的一種。高血壓病人體育醫療主要有下列方法:
1氣功
氣功能降低安靜時心跳次數和血壓,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身體其他部分組織對氧的攝取量,降低血中三酰甘油含量,增加心肌功能。可做臥式或坐式放鬆功、站樁功,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鍾。
2慢跑和醫療步行
高血壓病人宜在早晨練健身跑,晚飯後進行醫療步行,早晚堅持。運動時應嚴格掌握運動量,根據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方法,遵守循序漸進、分別對待的原則。並應加強自我監督和醫務指導,如在運動中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心律失常、呼吸困難和心絞痛等現象,均應暫停運動。如果運動後感到自我感覺良好,食欲、睡眠正常,運動後5分鍾脈率已基本上恢複到運動前的水平,則說明運動量適宜。
運動療法
運動是非常重要的。陽光、空氣、水和運動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要想健康絕對離不開運動。所以古希臘奧林匹克的故鄉愛琴海的山上,刻著這樣的字:“你想變得健康嗎?你就跑步吧!你想變得聰明嗎?你就跑步吧!你想變得美麗嗎?你就跑步吧!”
1運動的影響
Montoye等對體力活動與高血壓關係的研究發現,人群中那些久坐少動,缺乏運動者血壓偏高,而體力活動多者血壓均值偏低,高血壓患病率低。BIair觀察到,體力活動少者發生高血壓的危險性是體力活動多者的15倍。無論動物試驗還是人群研究表明,體力活動是獨立的降壓因素,有規律的體力活動或運動可作為預防和治療高血壓的非藥物措施之一。
一般來講,體力活動分無氧運動和需氧運動。無氧運動如舉重、角鬥等,這種運動隻涉及有限的肌肉運動,並不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降壓效果不明顯。需氧運動如快走、跑步、遊泳、騎自行車、登山等,是影響血流動力學改變的大肌群運動,有明顯降壓作用。生命在於運動,對22項研究的回歸分析表明,在方法學適當的研究中,通過規律的運動,收縮壓平均降低64毫米汞柱、舒張壓平均下降69毫米汞柱;在中度和臨界高血壓患者,有報道規律的體力活動或運動可使收縮壓、舒張壓分別降低約6~10毫米汞柱;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即最大氧容量的40%~60%)就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此外,體力活動或運動對控製體重和飲酒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有重要作用。需氧運動還能加強體力的耐受性。體力耐受性,為人體的一種生理狀態,其強弱與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癌症和總死亡率呈負相關。體力耐受性越低,總死亡率越高。研究發現,高血壓患者通過體力活動,增強體力耐受性,可有效地預防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
規律的運動對血壓的影響與運動量有關。體力活動極少者運動量增加到中等程度,例如每周3次每次30分鍾運動,血壓下降最為顯著。然而更高水平的運動量隻能使體力耐受性提高,並不能進一步降低血壓。Jennings等研究表明,對於缺乏體力活動的正常人和高血壓患者,參加每周3次每次30分鍾的運動方式達60%~70%最大運動耐量的踏自行車訓練,血壓下降10/7毫米汞柱,每周7次的同樣運動僅使血壓下降略有增加,為12/7毫米汞柱,而體力耐受性的增加明顯高於每周3次運動者。體力活動或運動降低血壓的機製還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長期有規律的運動降低動脈血壓可能是由於心排出量和(或)總的周圍血管阻力下降所致。其可能的機製包括:
(1)體力活動減少兒茶酚胺釋放或敏感性下降,使交感神經張力下降,特別是具有高動力循環特征者。
(2)引起血管順應性改變,使血管壓力感受器敏感性增強,總的周圍阻力下降。
(3)使β受體敏感性各項增高或α受體敏感性下降。
(4)使血漿腎素、醛固酮水平降低。
(5)體重下降,胰島素敏感性增強,糖、脂質代謝紊亂減輕。
(6)體力活動使病人飲食習慣發生改變,鈉鹽攝入量減少,少飲酒等。
2運動方法
(1)運動量:盡管有人對體力活動或運動降低血壓的效果仍持懷疑態度。但多數學者認為,作為控製高血壓的一項非藥物措施,體力活動具有自然、易行、方便、經濟等優點,且對健康也有其他益處,應積極提倡。
高血壓患者在體力活動前最好有一張準確、可行和有效的運動處方,該處方適應病人的生理條件和病理狀況。運動項目主要是一些需氧運動,如散步、跑步、做操、登山、騎自行車、遊泳、打太極拳等,可由病人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所確定的運動量由以下三個內容決定:運動強度、運動持續時間與運動頻率。運動強度是指一定時間內的運動量。通常以運動的目標心率來表示。計算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