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高血壓的中醫治療5(3 / 3)

有關專家在總結階梯療法在世界範圍內的治療效果後得出,無論具體方案如何變化,其藥物治療需遵守以下規則:

(1)必須逐漸降壓:除高血壓急症以外,降壓以在數日、數周內逐漸降低,特別是老年高血壓病患者,以及有高血壓病史多年的患者,由於他們的機體已適應了高血壓目前的水平,所以血壓突然降低反而不好。

(2)治療要因人而異:在藥物的選擇、用量、給藥方法等方麵,都要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不能盲目一概而論。

(3)從單藥開始,階梯加藥:從單一藥物小劑量開始,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逐漸增加用藥劑量,足量後仍未能有效地控製血壓,則加用兩種或更多的藥物聯合治療,聯合用藥可以提高療效,減少藥量和副作用。

(4)用藥期間忌突然停服某一種藥物甚至驟停全部用藥。

(5)高血壓病人的藥物治療必須堅持長期使用藥,待血壓控製理想、穩定後,藥量可以減到最低維持量。這也是階梯療法的一種。

外治療法

(1)佩藥、藥枕法:可選用野菊花、磁石等做成藥帽、藥枕或香袋,睡覺時或隨身攜帶使用。

(2)握藥法:用芒硝6克、生石膏(研細)15克、冬桑葉50克(搗爛)。上藥和勻,攤於手心中握緊。每日2~3次,每次30分鍾左右。

(3)磁療法:將磁碳片、磁帶貼於曲池、內關、足三裏等穴位,每日12小時,l~3個月為1個療程。

沐浴療法

溫泉療法通過溫泉水的化學和物理的綜合作用而達到治療目的。其化學作用主要表現在水中的陰陽離子、遊離氣體、微量元素及放射性物質不斷地刺激體表及體內感受器官,改善中樞神經的調節功能;其物理作用可分機械作用和溫熱效應。機械作用即靜水壓、浮力及溫泉水中液體微粒運動對皮膚的按摩作用,溫熱效應即溫度對皮膚、呼吸、心血管係統、肩腸功能、免疫機製的有益刺激。化學和物理的綜合作用促進大腦皮質逐漸形成正常的協調活動,抑製並逐漸改變機體的病理過程,從而使慢性疾病得到緩解或痊愈。

溫泉水是一種來自地殼深層的地下水,它不同於江河湖海等地表水,也不同於井水或一般的礦泉水。它是帶有一定的地溫,並含有特殊礦物質成分和氣體的泉水。通過不同的洗浴方式以及飲用、蒸汽吸入、含漱和灌腸等方式,溫泉水能治療範圍相當廣泛的疾病,包括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經係統的疾病,以及骨骼、肌肉、皮膚等方麵的多種疾病,甚至對部分婦科病,它都有治療效果。溫泉之所以能有效地治病,主要在於泉水的化學成分、溫熱和泉水的特殊壓力、浮力,它們綜合作用於人體的表麵和內髒,特別是代謝係統、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免疫係統而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然而各地的溫泉,由於所含的化學成分及水溫的殊異,主治的疾病也有區別。按化學成分溫泉可分為氡泉、鐵泉、碘泉、溴泉、碳酸泉、硫化氫泉、碳酸氫鈉泉、碳酸氫鈣泉、硫酸鈉泉、硫酸鈣泉、硫酸鎂泉、氯化鈉泉、矽酸泉和單純溫泉。其中,氡泉、碳酸泉、硫化氫泉對高血壓病的治療尤為適宜。

高血壓病患者進行溫泉治療的效果比較理想。實踐表明,有95%以上的一期高血壓病患者和70%的二期高血壓病患者通過溫泉療法可使血壓下降,並穩定在一定水平,浴後一般平均降低收縮壓36千帕(27毫米汞柱),舒張壓平均降低24千帕(18毫米汞柱)。通過溫泉浴療改善大腦皮質和心血管功能,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以及溫泉水中微量元素通過皮膚進入人體等綜合作用,從而使血壓下降。溫泉浴還能改善患者情緒,消除疲勞,這樣對高血壓病人能產生一定的治療效果。

溫泉浴療治療高血壓的方法有多種,這裏僅選擇其常用、簡便、療效較好的三種方法作簡要介紹。

1全身浸浴法

躺在浴盆內,放入適量的泉水,水深不應超過乳頭,水溫37℃~39℃,在水中應靜臥不動,每次10~15分鍾,每日1次,15次為一個療程。療程結束後休息3~5天再進行第二個療程,一般可連續2~3個療程。

2局部浸浴法

局部浸浴法又稱高弗氏浴,分手浴和足浴兩種。患者脫去衣服,身體用毯子包好,坐在椅子上,將兩手或兩足浸入水溫34℃~36℃的溫泉水盆中,然後往盆中逐漸加入熱泉水,10~15分鍾後使浴溫達到40℃~42℃,保持此溫度6~8分鍾,每日1次,15次為1療程。

3全身淋浴法

全身沐浴的水溫為38℃~40℃,每次3~5分鍾,10~15次為一個療程。

接受溫泉浴療法的高血壓病人,應注意以下事項:

(1)高血壓病患者在做溫泉浴時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如果浴後出現頭昏、疲勞、胸悶、脈搏增快或食欲不振等,稱之溫泉反應,多在浴療的頭幾天內出現,一般持續數日就自行消退,不需作特殊處理。

(2)空腹或剛進食後不宜入浴:空腹饑餓狀態入浴,容易引起虛脫、眩暈、惡心和胃頻繁收縮,因此飯前盡量避免入浴。由於入浴後大量血液流向體表,胃腸血液相對減少,容易引起胃腸消化不良的現象,所以也不適宜在剛進食後立即入浴。一般飯後2小時,胃內食物大部分已消化,則入浴無不良影響。

(3)出浴時不宜過猛:尤其是老年人出浴時,要緩慢坐起,逐漸站起,千萬不要猛力迅速站起,以防止體位性低血壓引起的昏倒跌傷。

(4)浴後要喝點鹽開水,適當補充維生素:由於浴中大量出汗,鈉離子、維生素B1和維生素C大量丟失,所以浴後要及時補充水分。

(5)注意浴後保暖,嚴防感冒:浴後皮膚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此時如室溫太低,汗水蒸發散熱過快,引起體溫下降,容易導致感冒。因此,一方麵要保持室溫在22℃~25℃;另一方麵,出浴時要及時擦幹身上的汗水,穿上襯衣,注意保暖。

泡腳療法

泡腳療法又稱浴腳療法、足浴療法,是通過藥液浸泡洗腳而起治療作用的,它既有穴位的刺激作用,又可通過經絡的作用使藥物發揮功效,是治療高血壓的一種簡便易行的自然療法。

足部與人體經絡係統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人體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中,足部是足三陰經及陰維脈、陰蹺脈之源,足三陽經及陽維脈、陽蹺脈之終止,足部通過經絡與人體的髒腑緊密相連,各髒腑器官在足部都有一定的分布區域和各自的反射區,足部還有豐富的血管神經組織、軀體感受器和內髒感受器。

外洗足部通過對血管、神經及感受器的刺激,借經絡的傳導,發揮藥物的功效,可達到調節髒腑功能、防病治病的目的。泡腳療法既有穴位的刺激作用、藥液的溫熱作用,又有藥物的藥理作用。通過藥液的溫熱作用和穴位的刺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代謝,調節神經係統功能;藥液中的藥物溶解於水中,通過皮膚吸收而作用於人體,根據不同症型高血壓患者的不同發病機製,選擇相應的天然藥物,可發揮平肝潛陽、滋陰潛陽以及祛風化痰、滋養肝腎等治療作用,從而達到降低血壓、緩解頭暈頭痛、失眠心煩等症狀的目的。

以下選列幾種非常有效的泡腳驗方:

方1桑枝桑葉降壓液

原料:桑枝、桑葉、茺蔚子各10~15克。

製法:將諸藥擇淨,同放鍋中,加水1000毫升,浸泡5~10分鍾後,煎至600毫升,放入浴盆中,在40~50℃水溫時泡腳30~40分鍾,洗足擦幹後就寢,每晚1次。一般泡腳30分鍾後開始降壓,1小時後作用最強,維持4~6小時。若8小時後血壓有回升,可煎湯第二次熏洗,一般經1~2次治療可恢複到平時的基礎血壓。

特點:清熱泄肝,適用於肝陽上亢型高血壓。

方2牛膝鉤藤降壓液

原料:牛膝、鉤藤各30克。

製法:將諸藥擇淨,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時足浴,可不斷加熱水以保持水溫,加至盆滿為止。每日晨起和晚睡前足浴。每次約30~40分鍾,以不適症狀減輕或消失為1個療程,連續1、2個療程。

特點:平肝潛陽,引熱下行,適用於肝陽上亢型高血壓。

方3菊花桑葉降壓液

原料:菊花、桑葉各10克。

製法:將上藥擇淨,放入藥罐中,加入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倒入浴盆中,候溫時足浴,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鍾,每日1劑,連續7~10天。

特點:平肝潛陽,清熱安神,適用於血壓上升,頭目昏花,肢體麻木,水腫,心悸,失眠多夢,小便短少等。

方4羅布麻葉降壓液

原料:羅布麻葉、牡蠣各15克,稀薟草、夜交藤、吳茱萸各10克。

製法:將上藥擇淨,放入藥罐中,加入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倒入浴盆中,候溫時足浴,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鍾,每日1劑,連續7~10天。

特點:平肝潛陽,清熱安神,適用於血壓上升,頭目昏花,肢體麻木,水腫,心悸,失眠多夢,小便短少等。

方5瓜藤降壓液

原料:香瓜藤、冬瓜藤、西瓜藤和黃瓜藤各40克。

製法:將香瓜藤、冬瓜藤、西瓜藤和黃瓜藤擇洗淨後切碎,水煎取汁,趁熱洗浴雙腳,每次20~30分鍾,每日2次。

特點:具有清熱平肝和利濕通絡的功效。適用於淤血阻絡型、脾虛肝旺型及肝火亢盛型高血壓患者,用後可減輕頭暈頭痛、失眠、肢腫等症狀。

方6磁石決明降壓液

原料:磁石45克,石決明、草決明各60克,米醋100毫升。

製法:將磁石、石決明、草決明用水煎取汁,加入米醋攪勻,趁熱洗浴雙腳,每次20~30分鍾,每晚睡前洗浴1次。

特點:具有平肝潛陽和鎮靜安神的功效。適用於各種症型的高血壓患者,對肝火亢盛型、陰虛陽亢型及肝腎陰虛型患者效果尤佳,能明顯緩解頭暈頭痛、心煩失眠等症狀。

方7綠茶龍膽草降壓液

原料:粗老綠茶5克,龍膽草5克。

製法:將粗老綠茶、龍膽草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過濾取汁,供浸泡洗腳用。

特點:具有清熱瀉火、平肝降壓的功效,適用於肝火亢盛型高血壓病。

方8桑葉桑枝茺蔚子降壓液

原料:桑葉、桑枝各20克,茺蔚子15克。

製法:上藥加水3000毫升煎煮取液,先熏腳後溫洗雙足,每日1次,發作時每日2次,1劑可用2~3次,10天為1療程。

特點:具有利尿降壓的功效,適用於高血壓引起的頭痛、目赤等症。

方9夏枯草降壓液

原料:夏枯草30克,鉤藤20克,桑葉15克,菊花20克。

製法:將上藥加水2000毫升煎煮取液,將水溫適宜後浸洗雙足。一日2~3次,每次30分鍾。藥液不宜過多或過少,以浸沒雙踝為宜。

特點:清熱涼肝、熄風止痙的功效,適用於血壓上升、頭昏眼花、肢體麻木等症的高血壓。

方10黃芩丹皮降壓液

原料:黃芩30克,丹皮60克,當歸9克,枳殼、桑皮、丹參、牡蠣、白芍、烏藥各24克,獨活、磁石、牛膝、首烏各3克,石決明12克。

製法:上述諸藥加水500毫升煎熬,沸後20分鍾取出倒入盆中待溫後,浸泡雙足20~30分鍾即可,每晚1次。此方洗泡兩周,可維持血壓正常及症狀消失3個月以上,且適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高血壓。

特點:活血降壓,清熱涼肝。方中藥味多寒,大部分藥物歸肝經,藥理實驗除枳殼外均有鎮靜降壓作用,其中丹參能擴張血管,牛膝可利尿鎮靜降壓,首烏、丹參能阻止膽固醇在血管內沉積,從而改善血管彈性達到穩定血壓之目的。

實踐表明,泡腳療法可防治感冒、過敏性哮喘、神經衰弱、高血壓、糖尿病、胃腸病、更年期綜合征、風濕性關節炎、靜脈炎、脈管炎、坐骨神經痛、耳鳴、目疾等病症。尤其是對中老年人的動脈硬化、血脂增高、血管病變、末梢循環障礙、末梢神經感覺遲鈍、抵抗力下降等有較好輔助療效。因此,每次足浴以恒溫水浸沒足踝之上,浸浴時間需20~30分鍾,頻頻加兌熱水,以保持溫度。特別注意的是,必須持之以恒,堅持不輟,方能產生預期效果。

此外,泡腳水溫度要適中,水溫控製在40~50℃之間,切忌水溫過高或過低。泡腳完畢後應立即將雙腳擦幹並注意保暖,以防受涼感冒。

梳頭療法

“發宜常梳”是我國古代養生保健方法之一。中醫學認為,頭為諸陽之會,彙集著人體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等數十條經脈穴位。通過梳頭刺激這些穴位,可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調節大腦的供血供氧量,緩解大腦疲勞,恢複大腦活力,提高大腦的靈敏度;同時,還可以通過大腦有效地調整和強化髒腑功能,從而起到防病治病和強身保健的作用。

梳頭所經過的穴位有神庭、上星、百會、玉枕、鳳池、太陽等。這些穴位若得到良好的按摩刺激,有平肝息風、開竅寧神之效。實踐證明,經常用梳子梳頭,對改善大腦皮質的興奮與抑製過程和調節中樞神經係統的功能,均十分有益。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梳頭還可起降低血壓、軟化血管和養精安神的作用。

梳頭療法的保健作用已引起人們的重視。梳子應使用竹木或牛角類的天然材料製品,選購時要注意:梳齒太尖,容易劃破頭皮;梳齒太密,容易夾著頭發;梳齒過疏達不到梳理和清潔的目的。梳頭療法應持之以恒,堅持時間越長,療效越顯著。

梳頭時,首先應當從額前開始,朝後梳一直梳到枕部(後腦勺下),像耙地一樣,順著頭發平梳。一定要貼緊頭皮,著力適度,在2分鍾時間內大約梳100次,每天早晨梳200~300次,當頭皮有熱脹麻感時,說明已達到要求。下午可再做一遍,但晚上臨睡前不梳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