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高血壓的中醫治療5(2 / 3)

石決明:味鹹性寒,有平肝潛陽、清肝明目的功效。適用於高血壓頭暈頭痛者,每次30~45克,多與生地、白芍、鉤藤、菊花等配伍。

地龍:即蚯蚓。性鹹味寒,清熱熄風。有良好的降壓作用,用於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研粉,每次2克,每日2次,開水吞服,也可配合他藥使用。

3活血化瘀劑

茺蔚子:本品為益母草的果實。味甘性微寒,能活血調經、涼肝明目。其降血壓,常與決明子、生地、鉤藤等配用。

牡丹皮:味辛苦性涼,清熱涼血、和血消瘀。其水煎劑有降壓作用,用於高血壓病,取本品50~75克,水煎,日分3次服;或研末,每服6克,白水衝服。孕婦忌服。

紫背天葵:味辛性子,有活血祛瘀作用。降壓可用5%濃縮汁,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狗尾巴草:又名珍珠菜。味辛澀性平,具有活血調經、利水消腫作用。降壓可用全草60克,水煎成400毫升,早晚各服200毫升。血壓降至基本正常或自覺症狀消失後即可停藥。

4補虛扶正劑

杜仲:性味甘溫,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功效,並能降壓,常與石決明、夏枯草、白芍等配伍,且對體虛之人降壓而無寒涼之弊。

櫻桃葉:味甘苦性溫,具有溫胃、健脾、止血、解毒的功效。用於高血壓病,以本品100克水煎取300毫升,早晚各服150毫升。

皮果衣:別名靈芝、岩茸、岩苔(日本)。味甘性平無毒,可久食益色,至老不改,令人不饑,大小便少。臨床發現有一定的降壓作用。皮果衣片,每次5片,每日3次,療程為1個月。

幹貝:味甘鹹性微溫,具有滋陰補腎、調中作用。用於高血壓,以本品適量,隨意食,宜久用。

5利水滲濕劑

鮮車前草:味甘性寒,具有利水通淋、清肝明目、清熱解毒的作用。用於高血壓,以本品90克,搗汁,開水衝服。

黃瓜藤:味苦性平,具有利水通淋、解毒等作用。有人通過臨床實踐證明其有良好的降壓作用。

(1)流浸膏:每毫升含幹燥黃瓜藤與豬毛菜各15克,每次5毫升,日服3次。

(2)片劑:每片含幹燥黃:瓜藤3克,每次4片,日服3次,30~60天為1個療程。從第二療程起對療效不佳者增劑量至每次2~3片。

萵苣子:味苦性寒,具有通經下乳、通利小便的作用。用於高血壓,將萵苣子25克粉碎,以破開為宜,煎煮製成糖漿30毫升,1日2次,每次15毫升。

6祛風勝濕劑

舜薟草:味苦性寒,有祛風通絡、清熱降壓作用。可同臭梧桐等配伍,用於高血壓及風濕病。

臭梧桐:味辛苦性涼,有祛風濕、降血壓作用,與稀薟作用相似。本品降壓,用開花前的葉作用較佳,每次10~20克水煎服,不宜久煎。

桑寄生:味苦性平,具有祛風濕、補肝腎、養血安胎作用。主要用於痹症血不養筋,肝腎不足的筋骨痿弱,腰膝酸軟等症,亦常用於肝腎陰虛型高血壓病治療,通過抑製血管舒縮中樞的興奮性而降壓。每次120克,加糖適量水煎服。

7其他

青木香:味辛苦性微寒,可行氣止痛,近代發現其有降壓作用,可單用或配伍其他降壓中藥內服。通過交感神經節阻滯作用而降壓。

海帶根:具有平喘、降壓作用。本品20克,浸入開水,每日早晨空腹飲用。

馬兜鈴根:味苦微辛性寒。有緩慢而持久的降壓作用,高血壓病而有肝陽上亢,頭暈麵赤者較為適宜。15克,水煎服。

吳茱萸:味辛性溫,具有溫中、降氣、止痛作用。用於高血壓頭痛等症,以本品5千克加水煎煮1小時,過濾,棄渣,濃縮成膏,製成幹燥顆粒。每包含生藥16克,每日2包,早晚飯後各服1包。

萊菔子:味辛甘性平,具有消食化積、降氣化痰的作用。用於降壓,取萊菔子水煎過濾,濃縮濾液成浸膏,幹燥、粉碎、過篩,加50%乙醇製成軟材,再用18目篩搓成顆粒,幹燥,加入05%硬脂酸鎂混勻過篩,壓片。每片重04克,含生藥5克,備用。每次5片,每日2次,個別患者每日3次。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具有消食化積、活血散瘀作用。山楂的花、葉、果都含有降壓成分,可降低血管運動中樞興奮性,從而使血壓降低。近年來常用於高血壓病、冠心病及高脂血症的治療。用其煎水代茶飲,有明顯降壓效果。還可增進食欲,改善消化功能。

鮮小薊:味甘苦性涼,近年常以本品治療高血壓,有降壓作用。將本品搗爛擰汁,加白糖,每次服3匙,1天3次。

棕樹嫩葉:味苦性平,可用於降壓及預防中風。取本品20克,水煎常服,每日1次。或棕樹皮(鮮的更好)9~18克,水煎服。

側柏葉:味苦澀性寒,具有涼血、止血、祛風濕作用。現代藥理研究結果,其可明顯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用於高血壓,本品曬幹,每服6克,開水泡飲。

葛根:味甘辛性涼,用於高血壓腦病,並對改善頭暈頭痛、肢麻、耳鳴等症狀有良效;用於高血壓,並對伴有頸項強痛者療效顯著。每次15~30克。

蘿芙木根:又名假辣椒。味苦性寒,具有清風熱、降肝火、消腫毒作用。具現代研究,其所含生物堿主要為利血平,降壓作用緩慢、溫和而持久,適用於高血壓屬肝火頭痛眩暈者。本品切片,每日30~45克,煎湯1碗,分2次服。

菊花:味辛苦微寒,具有疏風清熱、清肝明目、平肝熄風作用。用於降壓,本品30克,水煎5分鍾,代茶飲。

苦丁茶:味辛甘性大寒,具有散風熱、清頭目、除煩渴作用。用於降壓,本品10克,開水泡代茶飲。

蓮心:味苦性寒,具有清心、止血、澀精作用。本品除了能夠降低血壓外,還有清熱、安神、強心之效。將蓮子中間綠色的胚芽取出,2克,開水衝泡當茶飲。

山景杜鵑:水煎,每百毫升含生藥13克,日2~3次,飯後服。

蠶砂:12克(研末),分成4包,1日4次,每服3克,開水送服。

高血壓常用中藥複方

平肝降壓湯1

藥物組成:牡丹皮20克,淮牛膝15克,嫩鉤藤30克,黑玄參20克。

特點:鎮肝熄風,滋陰潛陽。治療原發性高血壓或繼發性高血壓。

平肝降壓湯2

藥物組成:生石決明30克(先煎),夏枯草16克,菊花15克,黃芩9克,鉤藤12克(後下),桑寄生15克,炒白芍9克,牛膝9克,杜仲12克,地龍9克,川芎5克。

特點:平肝潛陽。治療高血壓病屬肝陽上亢者,連服15劑,舒張壓與收縮壓可下降2.0~4.0千帕(15~30毫米汞柱)。

鎮肝熄風湯

藥物組成:淮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龍牡各15克,生杭芍15克玄參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麥芽6克,茵陳6克,甘草5克,生龜板15克。

特點:鎮肝熄風,滋陰潛陽。治療類中風。頭痛,眩暈,耳鳴,顏麵潮紅,心煩易怒,大便秘結,舌紅,脈弦滑、苔黃膩。

半夏白術天麻湯

藥物組成:半夏9克,天麻6克,茯苓6克,橘紅6克,白術9克,甘草2克生薑1片,大棗2枚。

特點:化痰熄風,健脾化濕。治療風痰所致的眩暈,頭痛,兼見胸膈痞悶,舌苔白膩,脈滑數等。

賈氏降壓湯

藥物組成:白蒺藜、菊花、黃芩各9克,夏枯草30克,女貞子15克,肉桂1.5克(研末吞)。

特點:滋陰潛陽。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

補腎溫陽利水方

藥物組成:製附子6~9克,紅參6~12克,茯苓12~18克,澤瀉9~12克,生薑6片,白芍6~9克,生黃芪9~15克,牛膝12~18克,磁石12~18克。

特點:治療腎陽虛型老年人高血壓病,症見頭暈、頭痛、耳鳴或耳聾、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麵足虛浮、稍有餘瀝或夜尿多、便溏尿清長、發脫齒搖、性功能減退、舌淡胖苔潤、脈沉微遲。

調壓煎

藥物組成:玄參、夏枯草、鉤藤、地龍、赤芍、生地、丹皮、知母、黃柏、黃連、龍膽草、地骨皮、炒棗仁、益母草、竹葉各常量。

特點:治療高血壓病。

化痰降壓湯

藥物組成:茯苓20克,白術20克,黨參20克,天麻15克,法半夏15克,膽南星15克,石菖蒲20克,僵蠶15克,陳皮8克。

特點:治療頭暈、頭痛、心悸、胸膈痞悶、肢體倦怠、納呆多寐、舌胖質淡、苔白膩、脈弦滑。

黃精四草湯

藥物組成:黃精20克,夏枯草、益母草、車前草、稀薟草各15克。

特點:滋陰平肝,活瘀利濕。治療陰虛陽亢高血壓眩暈。

三草湯

藥物組成:夏枯草10克,龍膽草3克,益母草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特點:清肝瀉火,行血通經,緩急解痙。治療高血壓病,症屬肝鬱化火上炎者。

逍遙降壓湯

藥物組成:梔子12~15克,黃芩12~15克,菊花12~15克,柴胡15克,白芍15~30克,茯苓15~30克,鉤藤15~30克,夏枯草15~30克,當歸9~12克,薄荷9克。

特點:疏肝泄火。治療高血壓病屬肝鬱化火者。

玄參丹參飲

藥物組成:玄參10克,丹參15克,懷牛膝10克,何首烏15克,枸杞10克,石決明12克,車前子10克,桑寄生10克,杜仲10克,鉤藤12克。

特點:高血壓病。治療水煎每日1劑。臨證隻允許加減一兩味藥物。

複方槐花降壓湯

藥物組成:槐花25克,夏枯草20克,菊花20克,川芎15克,地龍15克,決明子20克,桑寄生25克。

特點:治療高血壓病。

龍牡真武湯

藥物組成:茯苓、清半夏各9克,白術、白芍、附片各6克,生薑4.5克,生龍骨、生牡蠣各12克。

特點:溫陽利水,健脾化痰。治療高血壓病,症見頭暈頭痛,耳鳴不聰,累時加重,形體肥胖,痰多,飲食喜溫,飲水則腹脹,足不溫,怕冷,小便時有失禁,舌淡苔滑,脈沉細。

藤菊杜仲湯

藥物組成:鉤藤20克,菊花10克,夏枯草30克,杜仲15克,地龍10克,川芎10克,牛膝10克,紅花12克。

特點:治療原發性高血壓。二、高血壓的中醫治療

按摩保健

(1)兩手對掌搓熱,從前額向下推到喉前,再用單手掌或雙手掌從頸項向下推搓4~6次,重複做4~6次。

(2)兩手拇指按在兩側太陽穴點揉10次,再沿頭部臨泣穴推至鳳池穴(沿膽經線路),點揉半分鍾,重複做4~6次。

(3)兩手分別按摩左右耳輪,反複摩擦半分鍾,然後用中指尖插入耳孔內震動數十次,再堵住耳孔稍停後猛力拔出,重複做2~4次。

(4)兩手在頭頂部做十指梳發式或五指合攏式雀啄叩打,各重複10~20次。

(5)用食指或拇指推摩鼻翼兩側10~20次,再用拇、食指捏鼻柱6~10次。

(6)用拇指掐點左右神門穴各10~20次。

(7)用四指掐或搓左右足心的湧泉穴各60~100次。

指甲按摩療法

手的拇指指甲根部是血氣循環的起始點,沿指甲底部肌肉隆起線狀的兩端,以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夾住,轉動性地揉搓。然後,自指甲邊緣朝指根方向慢慢揉搓下去。呼氣時施壓,吸氣時放鬆。左右手拇指輪流按摩,早、午、晚各做1次,每次約5分鍾。有降壓作用。

推拿療法

保健按摩,如洗麵、揉叩頭皮、浴眼、擦鼻、叩齒、梳頭、鼓耳、撫枕後、舉手、搓腰眼、揉腹、練腿、搓腳心等都有疏導氣血、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改善症狀的作用。每日2次,每次3~5分鍾。

針灸療法

(1)體針法:常取合穀、曲池、足三裏、內關、三陰交、陽陵泉、風池等穴。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每日1次,留針20分鍾。

(2)耳針法:常取降壓溝、腎上腺、耳垂、耳尖等穴,用中、強刺激,每日1次,留針1~2小時。亦可用埋針法,用王不留行子代替埋針。

(3)梅花針法:輕叩頭部、脊柱兩側,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5分鍾,7~10次為1個療程。

敷穴療法

吳茱萸研末,拌以醋或凡士林,貼敷於腳底湧泉穴,每晚更換。湧泉穴位置:在腳底前1/3中間凹陷處。

鼻嗅療法

將適量菊花裝入枕頭,夜間睡眠時枕之。通過自然呼吸中藥的氣味,使藥物直接作用於肺部,主治高血壓性眩暈。對菊花過敏者禁用。

藥枕療法

野菊花、燈心草、石菖蒲、晚蠶砂適量,搗碎成粗末頭,放入枕頭。這樣藥物可以直達頭部,具有平衡氣血、調節陰陽、治病祛邪之功效。

階梯療法

應用降壓藥來降低血壓雖不能徹底解決高血壓的治療問題,但是,及時而又恰當進行降低血壓,確實能減輕高血壓所帶來的頭痛、頭昏、心悸、失眠等痛苦,並減少由於持續性高血壓所引起的心、腦、腎等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障礙及其可能發生的器質性改變。

在用藥方法上,目前全世界範圍內普遍采用的都是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倡的階梯療法。不過,隨著降壓藥的更新換代,階梯療法中的具體用藥方案也發生了轉變。20世紀70年代倡導的階梯治療方案,是以利尿劑或阻滯劑為第一階段用藥,有效則以此維持,無效則逐步加用利血平、胍乙啶等。80年代中期認為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優越於前者,於是又將其列入第一階梯用藥。現在有又新的劑型出現,如緩釋、控釋製劑,使每天給藥次數減少,血藥濃度更穩定,治療效果更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