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從臉色判斷健康(1 / 3)

第五章從臉色判斷健康

“望”為中醫四診之首。俗話說“健不健,看容顏”。這也是觀察人體健康的依據。健康人的麵色微黃,略帶紅潤,稍有光澤,中醫學稱之為“常色”。病時,麵色色澤發生變化,稱為“病色”。

臉色發黃

黃疸性肝炎

要區別由疾病引起發黃或進食引起的發黃。食胡蘿卜過量,或小孩吃桔子時,鼻旁會發黃,停食後即消退。如果不是進食引起發黃,則臉色發黃最多見的是黃疸性肝炎。黃疸前期有畏寒、發熱,並伴有頭痛,全身不適、四肢肌肉關節酸痛等上呼吸道症狀。發熱多在38℃左右,但也有高達39℃至40℃者,持續約2~7天後消退。此期消化道症狀很突出,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腹脹和惡心,可有厭食、厭油等。

黃疸期黃疸多先從鞏膜開始,次見於顏麵,不久全身皮膚均可見黃染。黃疸程度不斷加深,於出現黃疸後5~15天達到高峰。此時全身皮膚和鞏膜呈深黃色,略帶紅色。病人可有皮膚瘙癢,糞便顏色變黃或呈灰白色。

恢複期黃疸已退,尿色較清;食欲多已恢複,患者自覺症狀好轉;肝髒壓痛和叩擊痛減輕,肝髒腫大範圍縮小。

切斷傳播途徑

切斷傳播途徑;管理傳染源,對與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觸者應定期檢查;懷疑患肝炎者,不得從事或暫停從事飲食或保育員工作,進行醫學觀察40天。從事飲食或保育員工作的肝炎患者出院後,1年之內不得從事原職工作,1年後經檢查確定痊愈者才可恢複工作;對已與肝炎接觸的易感者,特別是幼兒,可肌肉注射丙種球蛋白作為被動免疫預防。臉色發白

貧血

健康人的臉色是白裏透紅,經常不出門在家裏待著的人皮膚也白,但與病態的白不同。麵色蒼白無華,較多是貧血的緣故。當貧血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可出現疲倦、心跳、頭暈、耳鳴等症狀。進一步發展,麵部與手腳腫脹,稍一活動就感到呼吸困難等。此外,心髒也可出現雜音與肥大,有時可誤診為心髒病。這是由於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減少,為彌補下降的血液的機能,心髒就要增加搏動次數而負擔過重。除此之外,因貧血種類不同還有某些特殊症狀,如在缺鐵性貧血中,指甲扁平或呈匙狀,既薄又脆;惡性貧血中,可引起舌炎、舌頭變紅、舌麵光滑,吃飯時疼痛;再生障礙性貧血中,可見鼻子與齒齦出血以及皮下出血等。

局部皮膚變白,與周圍膚色有明顯界限時,是“白癜風”症狀。白癲風生出的豆粒大到手掌大的白色斑點,連成一片後可形成地圖狀。完全為白色,也有皮下呈粉紅色的。由於白斑周圍多少有色素增加,所以白斑界線明顯。也有在發生白斑的同時,出現白發、禿頭、葡萄膜炎的。

中西醫預防

西醫藥治療

〈1〉雄性激素:康力龍2~4mg,每日3次,口服;大力補25~5mg,每日3次,口服;丙酸睾丸酮每日03~05mg/kg,肌注。

〈2〉免疫抑製劑:目前常用的免疫抑製劑有抗淋巴細胞球蛋白(ALG)和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TG),用法及適應症詳見有關血液學書籍。

〈3〉鐵劑的補充:治療以口服為宜。硫酸亞鐵,每次03g,每日1~3次;富馬酸鐵,每次02g,每日3次。於進餐時或餐後服用。

中醫藥治療

〈1〉氣血兩虛:麵色蒼白無華,眩暈,眼花,心悸,疲乏無力,納呆少食,唇甲色淡,舌質淡,脈細弱。

可服用益氣養血的藥物。

〈2〉脾腎陰虛:麵色蒼白無華,眩暈耳鳴,心悸失眠,疲乏無力,納呆少食,口幹唇燥,腰酸腿軟,或有潮熱盜汗,大便燥結,舌紅少津,脈細數無力。

可服用補脾滋腎的藥物。

〈3〉脾腎陽虛:麵色蒼白無華,神疲嗜睡,畏寒肢冷,眩暈耳鳴,心悸失眠,疲乏無力,納呆少食,腰膝冷痛,大便溏泄或五更瀉泄,舌淡黯體胖邊有齒痕,脈細數無力。

可服用補脾溫腎的經物。

不過,因貧血種類不同,使用藥亦各異,治療方法也不一樣,所以,一定要遵醫囑行事。日常生活中,注意多攝取造血所需的營養。多吃蛋白質、鐵、銅、維生素B12、維生素B1、維生素C、葉酸等含量大的肉類、魚類、肝髒、蛋、菠菜、其他綠色蔬菜、水果等。臉色發紅

風濕性心髒病

兩頰紫紅,口唇較晦暗,多見於風濕性心髒病人。

二尖瓣狹窄:呼吸困難為其最主要症狀,重者咳嗽,咯粉紅色泡沫痰,端坐呼吸等。患者呈二尖瓣麵容(兩顴紫紅,口唇紫紺),心髒聽診心音亢進,心尖部可聞及舒張期隆隆樣雜音及二尖瓣拍擊音。肺動脈瓣第二音亢進。

二尖瓣關閉不全:心悸、乏力、呼吸困難,活動後加重。心髒聽診:心尖區可聞及響亮的全收縮期吹風樣雜音,左側臥位時,雜音向左腋下傳導。肺動脈第二音亢進。

一般治療與服用中成藥

一般治療

風濕性心髒病患者無顯著症狀,心功能良好者不需要特殊治療,僅需注意勿受涼,勿受潮濕,及時治療感冒以防風濕活動,避免過度疲勞及劇烈活動。有風濕活動者,抗風濕治療。有心衰、心律失常者,治療心衰及心律失常。

中成藥

平時可據情況選服柏子養心丸、人參歸脾丸、濟生腎氣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