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僥幸處世必招禍——僥幸心理分析及其矯治(三)(3 / 3)

(三)個人修養法

克服僥幸心理,最關鍵的在於人的內因。人的內部因素是形成僥幸心理的基本因素。那麼,要克服僥幸心理,最核心的要求是要加強對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增強黨性觀念和組織紀律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和防微杜漸的自覺性,加強個人思想和心理修養。一個人有了良好的修養,就不會在進行某些決策時抱著僥幸的觀念和態度去行事了。那些懷著僥幸心理來做工作和幹事業的人,特別是有些領導者,他們不是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而是將心思用在了貪圖便宜和撈取不義之財上了,不是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地位,而是過分看重個人利益,總覺得掌了一回權,不為個人撈點什麼有些吃虧。因此,試探著利用手中的權力鑽法規製度的漏洞,幹以權謀私的勾當,甚至利令智昏,鋌而走險。僥幸心理是具有很強的腐蝕性和傳染力的心理病菌,是突破思想防線的殺手,是導致墮落的禍根,必須引起各級領導的注意,認真加以解決。同時,建立和完善各項製度、規定,嚴明紀律,不斷強化依法辦事的意識,尤其要加強對各級幹部思想和行為的監督,及時發現和解決幹部在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等方麵存在的問題,是極為重要的黨性修養,加強黨性修養,對一個領導幹部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一種人生修養。沒有這種修養,是不能擔當重任的。一個領導者如果不能加強黨性修養,那他總會是要犯錯誤的。心懷僥幸心理的人,總是希望能有“下不為例”。缺少黨性修養的領導者,就總懷著這樣一種心態。所以,我們黨要對任何人的違法違紀行為,都要嚴格按照規定進行嚴肅處理,絕不能姑息遷就,不搞下不為例,不能讓有饒幸心理的人占便宜。

僥幸心理這種不健康的心理,是它常常使人做出不正確的判斷,錯誤地估計形勢,從而迷失方向,誤人歧途。它給人們的消極心理暗示主要是“小節無害”。懷有這種心理的人,不懂得小與大的聯係,不明白“千裏之提潰於蟻穴”的道理,總是認為小的失誤、錯誤、隱患可以原諒,可以理解,因而在不知不覺中,思想發生了蛻變,問題發生了質變,從本不足道的小事引出了事故案件,個人走上了違法違紀的道路。一些人之所以有僥幸心理,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是法紀觀念淡薄。依法辦事應該是各級幹部從政的一條基本原則。但是,現在有些幹部法紀觀念淡薄,他們想問題辦事情不是依據規章製度、法律法規,而是憑自己的感覺,看自己的需要,權衡個人和小團體的利益。有的領導對這些問題又常常不以為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使有些人得以僥幸過關,這就從客觀上助長了一些人拿黨紀國法不當回事的心理。這些不良的心理修養成分,正是形成和助長僥幸心理的根源。撥開定勢的迷霧%定勢心理分析及其矯治

全麵的觀念,倕化的思維,陳舊的經驗,麵定的思路,永遠是人的心理的陷阱,始終是人的靈性的迷宮,經常是人的行為的極端。

抗日戰爭初期,日軍為了打開晉北戰局,決定進攻南大路一帶,建立起鞏固的攻防體係。當時,劉伯承率部東進平定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當他獲悉日軍二十師團的輜重部隊宿營測魚鎮時,便判斷敵人次日必然要經過七垣村,向平定地區輸送軍需物品。於是,劉伯承命令七七二團三營埋伏在七垣村外的要道上,以伏擊日軍。第二天一早,日軍果然沿七垣村大路向平定挺進。當他們進入伏擊困時,我軍一聲令下,發起猛烈攻擊,斃敵餘人,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首次伏擊戰的勝利。不幾天,日軍又派出輜重部隊,增援平定地區。日軍將領自以為劉伯承熟讀兵書,知道中國兵法上有“伏不重設”的原則,便錯誤地判定,劉伯承不可能再在七垣村設埋伏了。於是,又令輜重部隊沿七垣村向平定挺進。誰知,劉伯承神機妙算,又在同一地點設下第二次埋伏,並再獲全勝,日軍又遭重創。接連兩次,劉伯承在七垣村重複設伏,均取得成功,這說明了日軍的思維定勢,劉伯承的思維靈活,用兵如神。

楊慎《藝林伐山》卷七講:“伯樂《相馬經》有隆顙失曰,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相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耳。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喜曰:此馬好跳,不堪禦也。正所謂按圖索驥也。”相傳伯樂是秦穆公時的人,姓孫,名陽,善於相馬。“按圖索驥”這個成語,後來被用來比喻在現實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喜歡按頭腦中已經形成的固有的老經驗辦事,墨守成規,拘泥不變的做法。

隋朝開皇九年(公元年)大舉進攻陳國。作戰前,隋將賀若弼對沿江的守備部隊訂了一條規定:就是每次調防,都要在曆陽這個地方集中,在營地樹立了許多旗幟,野外搭了許多野營的帳篷,以迷惑陳國的軍隊。陳國的軍隊果然以為隋軍要來進攻了,便馬上集結全國的部隊進行防禦。但是,事後才知道這是隋軍的守備部隊在調防,於是將集結的部隊調了回去。以後,他們對隋軍頻繁調動部隊的做法習以為常了,就不再進行防備了,以致賀若弼的部隊渡過長江也沒有覺察,隋軍非常順利地攻占了陳國。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瞞天過海”的故事。

以上介紹的這幾個例子,是實現生活中常見的典型事例。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受困於定勢心理,甚至自己就有著嚴重的定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