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僥幸處世必招禍——僥幸心理分析及其矯治(三)(2 / 3)

實事求是,紮紮實實,是我們必須遵循的一條待人處事的行為原則。人隻有實事求是,才能在社會生活中站住腳,長才幹,求生存,創業績。這是因為,隻有從實際情況出發,才能在社會生活中,找出社會活動的固有規律性,從而作為自己行動的指針。如果我們違反了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而以僥幸心理的態度去處世待人,那麼必然要在實踐中碰釘子,吃大虧。在現實生活中,那些懷著僥幸心理的人們,他們失敗的經曆證明了一點,待人處事隻有從實際情況出發,才能堅持主觀認識與客觀實踐相統一,從而避免犯盲目樂觀、僥幸成功的錯誤。培養客觀求實的精神,就有助於我們去預防和克服僥幸心理。人們做每一項工作,隻要從一開始就紮紮實實,從不想什麼“偷懶”之法,不以僥幸的態度對人處事,這就能打好紮實的工作和人際關係基礎,從而為以後的工作開展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和心理條件,就能夠腳踏實地地幹好本職工作,從而創造工作的業績,同時也往往能夠處理好與他人的人際關係。經常樹立客觀求實的精神,也可以促使自己養成按客觀規律辦事的良好思維和辦事習慣,這自然就會避免以僥幸心理的態度去做人處世了。

(二)培養慎重從事的習慣

培養自己慎重從事的思維品質和行為習慣,可以有效地預防僥幸心理的發生。慎重從事的思維品質和行為習慣,要求人們在辦事前,首先要養成科學決策的意識。科學決策,是人們對自己設想要辦的事情,進行科學而充分地論證,看其是否切實可行,是否符合事物的規律。這裏就包括對可能發生的一切後果,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特別是要建立一定的失敗心理準備。這樣,才能在遭到挫折的時候,早有心理準備,不致受其所亂,不會受其危害。其次,要學會按客觀規律辦事。客觀規律是始終存在著的一種不可抗拒的現象。僥幸心理者總是想著事物發展的態勢,是沿著自己的想法進行的,而不去考慮事物的固有規律,不按事物的客觀規律辦事,因而僥幸隻能一時,不能一世。隻有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而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再就是不要急於求成。就是要在掌握事物的背景、條件、利弊、優劣勢等因素的前提下,再設計出最佳方案來,而後再加以試驗,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方可付諸行動,而不能憑主觀願望出發,以以前的老經驗為指導,去盲目行事。隻有這樣,才能做到慎重從事,從而有效地防止僥幸心理幹擾我們的決策行為。

(三)培養踏實的實幹精神

僥幸心理從其本質上說,也是一種懶惰思想在作怪。他們最簡單的想法是“不勞而獲”,夢想著“天上會掉餡餅”的好事,想得到好處,自己卻不願做艱苦的努力,正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殊不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分辛苦一分幸福。饒幸心理者隻想著不勞而獲,久而久之,它能削弱人的幹事業的意誌力,並養成一種懶惰作風,滋生享樂主義思想,好吃懶做,遊手好閑,不務正業,惹是生非,不得安寧。隻有樹立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才能將自己想辦的事情辦好,如願以償,取得成功。這樣,則能有效地預防僥幸心理的發生。

預防僥幸心理的產生,是一項重要的心理保健工作。隻要大家自覺加以重視,並按照正確的心理規律來進行預防,就會有所收獲。

八、在堅實的土地上耕耘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養成了僥幸心理的習慣,這就要去加以矯治了。對此,我們切不可認為無所謂。我們在生活中做得許多糟糕事,絕大多數都與心存僥幸心理有關,這一點也許你還沒有認識到。不過,有了僥幸心理也不要害怕,隻要我們注意予以矯治,是可以杜絕其危害的。對於僥幸心理的矯治,我們給大家提供幾則心理處方。

(一)信息優選法

僥幸心理的產生,實際上與人的思想方法上的片麵性、信息選用上的盲目性有極大的關係。由於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片麵性,在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時,就會以僥幸之心來代替萬安之計,以錯誤的信息來代替正確的信息,不善於優選信息,不善於優化決策,甚至不進行科學決策,而就去盲目行動,使得許多事情辦得很糟糕。那麼排除和克服僥幸心理的最好方法,就是要做到善於利用信息,特別要做到優選信息,進而優化決策。信息是決策的前提,優選信息,就是要重視信息的收集、分析、處理、傳遞、使用等環節,不讓錯誤信息占主導地位,不讓虛假信息影響決策,不讓過期信息幹擾行為。重視信息的優選,就能掌握客觀的依據,做出科學的判斷和決策,最大限度地克服僥幸心理。因為信息工作做得越好,決策的基礎就會越堅實,就越能減少辦事的盲目性,就越能克服僥幸心理,那麼正確決策的可能性就越大。人們在許多時候,其僥幸心理的產生,就是因為錯誤的信息左右了決策的製定,特別是拿以前成功的經驗,當作最新的信息運用,以過去的成功作樣板,前行後效,上行下效,結果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信息已經陳舊過期且不準確了,還當“寶貝”來使用,這樣,必然要犯僥幸心理的錯誤。縱觀古今中外,許多領導者特別重視信息的科學利用,並以客觀分析、科學比較等多種方法,來優選信息,實現決策的科學化,去克服僥幸心理,這對我們是一個有益的啟示。

曹操準備全力出擊烏桓,有部分將領擔心後方許昌被占,都來勸阻曹操,有的說:萬一有變,事不可悔。曹操不為所動,親率精兵,千裏奔襲,出其不意地戰勝了烏桓。返營後,不但沒有懲罪於勸阻他的將領,反而給以重賞,並講自己這次取勝,是一次僥幸取勝,此戰法不可常用,用了就要吃虧。曹操的可取之處就在於盡管眾將領的意見實踐證明是不對的,但他還是給予了肯定,這是因為錯誤中包含了非燒幸心理的成分,警告今後不要有僥幸之心。曹操的這種做法,是建立在優選信息和科學決策之上的,是一個可取的決策心理與行為。

(二)試驗取經法

克服僥幸心理的又一種方法,就是試驗取經法。這種方法就是我們常說的“種試驗田”。它要求人們在任何事物麵前,先要對所進行的事物,作一些初步的試驗,以取得一些有益的經驗,然後再正式付諸實踐,以此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和犧牲。就是對以前的老經驗,也應根據變化了的新情況和新形勢,做出必要的補充修改,從而改變某些要求和做法,這是不犯僥幸心理錯誤的基本要求。這種方法也是我黨的曆史經驗。毛澤東同誌就特別重視運用“種試驗田”的方法,他多次教導我們,要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在戰爭年代裏,他往往要求在進行大的戰役前,除了進行科學的決策外,對一旦確定下來的作戰方案,要先組織部隊進行相似地形的實戰演練,以提高作戰的準確性、穩妥性、可靠性和必勝性。還要求指揮員實行軍事民主,將作戰方案拿到士兵當中進行征求意見,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並堅決反對僥幸取勝的思想方法和戰略方法。這永遠給我們以有益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