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僥幸處世必招禍——僥幸心理分析及其矯治(一)(1 / 3)

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自己去捕捉機會,既不能“畫地為牢”,又不能“守棟待兔”。如果幻想等待有人經過你身透時,請你搭個“順風車"走上如願之路的話,那會極不可取的。

“守林待兔”在我國是個路人皆知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於《韓非子》。故事是這樣的:宋國有個農民在耕田時,碰見一隻兔子撞死在田間的樹樁上,他於是去下農具,便守候在樹樁子旁邊,希望能再得到同樣撞死的兔子,結果等待了很久也沒有等到。後來人們以此來比喻懷著僥幸心理、墨守成規做蠢事的人。

有一對夫婦,男的讓女的利用自己的色相,引誘別人到自己的家裏進行詐騙。二人約好,省被騙者到來後,男的趁機破第五章僥幸處世必招禍―門而入,以告發被騙者強奸妻子相威脅,進行敲詐錢財的犯罪活動。一天夜裏,女的在火車站,以自己的色相引誘了一個歲的男人到了自己的住處,結果自己的男人因有別的犯罪行為,已在前一個小時被公安機關拘審,未能及時“破門而入”,結果在裏屋的女人,由於沒有自己男人的及時搭救,此時已成了那位男人懷中一隻馴服的“小雞”。這對夫婦偷雞不成反而白去了一把米,本想僥幸詐騙一筆錢財,沒想到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上麵講的例子,均反映出當事者懷著僥幸心理,企求達到個人某種目的。但由於僥幸心理是一種嚴重脫離現實生活的異常心理,因而往往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還會遭到更大的損失。那麼,僥幸心理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

一、“碰運氣”的原則

上麵介紹的這幾則故事,講得就是不知變通、墨守成規、妄想不經過主觀的艱苦努力而僥幸取得成功的愚蠢行為。用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來講,就是一種典型的僥幸心理。

所謂僥幸心理,就是指主觀地借助偶然成功的經驗或意外免於不幸的經曆,以固定的思維模式來指導以後的行為,企求獲得同樣成功的一種不良心理現象。

僥幸心理的心理根源,主要是主觀主義。在主觀主義的驅使下,人們的心理和行為往往被錯誤的僥幸所引導,因而產生了異常心理和行為反應。僥幸心理者不是從客觀實際出發,而是從主觀願望出發,企圖通過自己的主觀想象,駕馭客觀的事態發展,以求得心想事成的效果,或者避免災難。他們以為此時的成功,也就是彼時的勝利;以為上次的成功,也就是下次的希望。僥幸心理者相信主觀的臆測,不顧客觀的可能性,事實上這種靠“碰運氣”的做法是極其靠不住的,往往會導致慘痛的失敗。學生在學習時,僥幸心理是千萬不可有的。僥幸心理是考試和複習的大敵,有的考生喜歡猜重點,企圖碰碰運氣,不願在學習上下功夫,把寶押在僥幸上,結果隻能事與願違,後悔莫及。存在僥幸心理的學生主要表現為思想懶惰,缺乏吃苦的精神,對此,必須首先端正學習態度,使自己認識到僥幸的機會隻是偶然現象,隻有勤奮好學,全麵複習才能真正地把握機會,方可取得好的學習成績。

僥幸心理者在以前某種思維定勢的影響下,對以後的行動往往一籌莫展,隻能靠“碰運氣”而獲得暫時的生存機遇,這隻能是一種事業上的賭博,命運上的一種寄托。人在產生了僥幸心理後,往往不注重調查研究,不能從實際出發,不能製定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來,而是僅憑美好的願望,不現實的動機,寄希望於偶爾的成功,這更會使他們相信僥幸的經驗。事實上,卻為下一次的危險打下了伏筆,埋下了災難的種子。不久前,中國江蘇徐州一個小煤窯又發生特大爆炸事故,多人死於非命。原來,這是一起由僥幸心理所造成的惡性事故。在此之前,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剛剛對近期其它地區連續發生的起特大傷亡事故作了緊急通報,事隔天,江蘇徐州的這一小煤窯又發生特大爆炸事故。這樣接二連三發生的四起特大事故,有兩起發生在小煤窯。對小煤窯的安全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針對近些年來小煤窯不斷發生事故的嚴重情況,國務院此前發出的緊急通知,嚴格要求全國所有鄉鎮煤礦一律停產整頓,經整頓達到安全生產條件的,驗收合格後方能恢複生產,目的就是對人民的生命安全負責。可是,就是在停產整頓期間,兩起特大事故還是發生了,令人痛心,令人震驚。分析一些地方停產整頓不力、事故頻發的原因,主要是窯主和當地領導都抱著僥幸心理,暗中偷采,認為這麼多年沒發生問題,難道這次就會出第五章僥幸處世必招禍―事嗎?僥幸心理幾乎在所有小煤礦的領導層都存在,可以肯定地說,許多至今沒有發生事故的小煤窯,都在慶幸,還認為自己的煤礦不會有問題。他們並未真正在停產基礎上進行整頓,隻是一邊觀望,一邊等風頭一過就恢複生產;有的更是在停產整頓期間偷偷進行開采。可是誰能保證,這樣一些沒有起碼安全保障設施的小煤窯,不會隨時發生事故?徐州的小煤礦事故就是如此。說得直白一點,數萬個小煤礦,就像一個個的定時炸彈,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徐州事故以及此前一係列特大事故死亡礦工的冤魂,不知道能不能喚醒至今還抱著僥幸心理的礦主和領導們?慘痛而深刻的教訓,不知能不能讓草菅人命者真正警醒?

僥幸心理與冒險心理既有聯係,又有區別。二者的區別在於,僥幸是在已取得了一定的行為經驗後,在下次行動時,仍然以這個經驗為指導;而冒險是不一定具有了一定的先行經驗,也有可能是沒有任何的行為經驗而去直接行動的。僥幸心理與冒險心理的聯係,主要表現在二者都是在錯誤的行為動機指導下行動,行為動機的思想基礎不是做到實事求是,不是從客觀實際出發,而是從主觀願望出發去辦事,其結果往往隻能是盲目樂觀和事與願違。二者的關係用一句話來表述,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僥幸通往冒險隻有一步之遙”。

二、偷雞不成蝕把米

人的僥幸心理可以表現在許多方麵,如在事業上的僥幸、婚姻上的僥幸、人際關係方麵的僥幸、學習上的僥幸、生意上的僥幸等等。現在,我們從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和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產生僥幸心理的幾個方麵,來一個概括的介紹。

(一)軍事上的僥幸

僥幸是軍事活動的大敵。在軍事上,有一條重要的戰法原則,就是“僥幸不可有,冒險不可無”。古今中外有許多軍事家,正是由於在軍事決策上的僥幸心理,拿戰爭當賭博,在戰略、戰術上輕視對手,才導致了作戰的失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妄圖稱霸世界,無視世界人民正義的、聯合的力量,拿戰爭當賭博,在運用閃擊戰吞並了幾個弱國後,又僥幸出兵前蘇聯,認為前蘇聯同樣不堪一擊,過分輕視了前蘇聯人民的力量,他們采取與進攻別國同樣的手段發動突然攻擊,企圖一舉攻占莫斯科。沒想到前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堅決地進行了有效抵抗。雖然戰爭初期受到了一些損失,但在前蘇聯人民的頑強抗擊下,戰爭不久就轉人了戰略反攻,經過了一係列的反擊戰役的勝利,最後一直反擊作戰打到了德國柏林,希特勒最終落了個自殺身亡的可恥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