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偏激處世誤終身——偏激心理分析及其矯治(二)(3 / 3)

青少年容易變得偏激的原因,簡單歸納起來有兩方麵。一方麵是在主觀上還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都不足,容易犯片麵化、簡單化的錯誤。另一方麵,在客觀上,社會又是相當複雜的,既有美好向上的主流,也有汙濁消極的暗流,而我們恰恰忽略了關於陰暗麵的教育,使青少年在走向社會時缺乏心理準備。其實,社會也是這樣,我們不能看到一個汙點就搞全盤否定。如果我們學會了全麵、客觀地分析問題,就會最大限度地避免偏激的做法。

對人的某些心理和行為,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會得出不同的看法和結論。看待偏激心理和行為也是一樣的。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對於這一點,我們應該有正確的認識。

五、先天與後天造就的畸形兒

偏激心理的形成,與個性、家庭教育、社會環境、遺傳、心理自我退化等因素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研究偏激心理的形成機製,對於人們認識和矯治這一心理疾病,具有很大的心理意義和社會意義。那麼,偏激心理是怎樣形成的呢?

(一)形成於有關基因的遺傳

基因、細胞等是人的心理產生和發展的客觀物質基礎。顯性、隱性基因遺傳以及在卵子、精子成熟期或受精卵早期的細胞分裂時產生的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等的異常,都會影響人的心身發育和健康,甚至導致不良心理的產生,諸如偏激心理和行為。特別是某些偏激狂,往往與其染色體異常有著密切的關係。有關研究表明,具有偏激狂家族史的兒童,往往其成年後出現偏激心理和偏激行為表現,具有一定的基因遺傳性。支配人的心理(精神)活動的物質是什麼?是腦和中樞神經係統的細胞、基因組織,尤其是大腦皮質的細胞及其中的基因物質。這些基因物質往往控製著人的心理欲求、感覺、知覺、言語和心智活動:如額葉控製著人的主體的心理(精神)活動,控製著情緒和情感,間腦和中腦也控製著人的情緒和心理需要,小腦控製著人的行走和言語活動,等等。顯然,腦和中樞神經係統的細胞、基因及其發展質量,直接關係著人的心理(精神)發展水平。這一點,可以從腦的功能定位原理研究中得到證明,如果腦的某個部位受到損傷,必然會影響到人的心理和人格的發展。例如,人的額葉如果損失或因某種原因功能受到限製,那麼這個人通常出現的偏激、狂暴和興奮就會減少,情緒會變得平穩,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這是腦基因的變異而引起人格變異的一種現象。所以說,基因的遺傳,對人的偏激心理和偏激行為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二)形成於家庭環境不良影響

一個人早年生活環境中的社會心理刺激,對其後天心理發展方麵起著重大的作用。在孤兒院裏,由於撫養孤兒的環境缺乏母愛和親情,缺少家庭的感情和溫暖,縱然有必要的營養和一定的監護,但這裏長大的孤兒,他們的心理、生理發育總劣於由親生父母養育成長的兒童。這是由於他們缺乏必要的心理情親刺激,其心理活動及智力因素開發有限,甚至有的沒有被完全地激活和刺激發揮出來,他們生長在這樣的環境裏,性格會變得怪僻,與人不合群,情緒和性格偏激,具有神經質樣的反應和表現。表現為情感淡漠,認識能力差,缺乏自我控製能力,處世與處事極端化,言行偏激,這種情況被稱為“孤兒院病”。

某些具有偏激可能性的學習經驗,對人的心理和行為可以產生製造殺手叫書本。偏激影響。學習經驗對人的心理發展的影響是很大的。人們的各種行為,是在各種環境下,通過觀察、模仿等經驗學習得來的,其中父母和其它家庭成員以及周圍人都是兒童學習的榜樣。少年兒童如果從父母那裏學到好的行為和品格,那就是一生的幸事,對其成長成才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有些父母或長輩們的某些不良行為習慣,如果在自覺和不自覺中傳授給自己孩子,那就是不幸的事情。特別是父母如果在孩子麵前表現為辦事偏激,自然會潛移默化地被孩子所模仿和學習,久而久之,被當作固定的心理模式繼承、傳承和習得並保持下來,就會形成偏激心理和偏激行為。

某些家庭的不良教養方式,是形成偏激心理的重要根源。某些青少年受到家長無原則的遷就、過分的溺愛,他們在百依百順的環境中受慣了家長的肯定和客人的捧場、讚賞,習慣性地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周圍的人與事,成了家中的“小太陽”。一家人都圍繞著這個“小太陽”旋轉,這樣,缺乏受到正確的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訓練,有時做錯事後本應受到批評,但由於家長的庇護和寬容以及自己虛榮心理的作用,也不承認自己的過失,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就會養成兒童固執、自以為是和偏激的性格特點。這種人走上社會後,社會的環境不可能像家庭環境那樣寬鬆,也不可能任由自己隨心所欲,就會不可避免地遇到許多不順心的事和挫折,其固有的性格弱點也就會暴露出來,其必然不能適應社會規範的要求和社會總則的約束,必然使其偏激地對待社會規範的要求和社會總則的約束,進而會以偏激的心理和行為來進行對抗,從而形成更為偏激的心理和行為。

(三)形成於社會心理因素不良彩響

社會心理環境,特別是某些學習環境,尤其是人際交往的習得環境,對人的偏激心理的形成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一個人如果從小接觸、崇拜偏激、自私的人,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接受偏激的影響和感染,並不加以矯正,就會通過模仿和效法,形成偏激的心理定勢,並將其心理模式固定下來,形成了自己的偏激心理和行為。人圓&在小的時候,由於良莠不分,對某些偏激的做法,不能加以分辨和回避,甚至把其當作優良的品格加以學習和效仿,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如果與某些偏激的人共事,當一次吃虧後,便易產生同樣的模仿報複心理,如果還手成功後,內心的喜悅會自我肯定如法炮製的做法的正確性,久而久之,這種心理影響也會成為一種動力定型,形成了辦事偏激的心理和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