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偏激處世誤終身——偏激心理分析及其矯治(一)(1 / 3)

偏激心理分析及其矯治

—個人處世太剛則必折,一個人為人太直則必獗。偏激心理者往往是一字之念不能製,而禍流幹滔天。正是:小不忍刺亂大謀。

公元前年,彭越的軍隊在項羽的後方頻繁出擊,給楚軍造成了巨大威脅。項羽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打通後勤補給線,決定親率大軍東進彭越,而將守衛成皋的任務交給了大司馬曹咎。臨行前,項羽吩咐曹咎:“我走後你切勿出城作戰,隻要坐守城內,便是有功。隻要能堅守數日後,我就可以取勝歸營,將軍須要謹記我言,不得違誤。”項羽率軍出征後,劉邦與張良、陳平商量定下一計,派少數兵力逼進城下,辱罵挑釁。曹咎開始時還能忍耐,遭罵而不動容,拒不出城迎戰。接著漢兵又拿出白布,寫上曹咎的名字,下麵畫上豬狗一類的畜生,進行百般地汙辱和謾罵。曹咎來到城樓上一看,不由得火冒三丈,強烈的衝動使他失去理智,毫不理會部屬的再三勸阻,親點三千精兵,不顧一切地殺出城來。結果正中漢兵之計,當下被四麵包圍,遭到聚殲,無一幸存。後來,曆史學家從人的異常心理的角度,找出了曹咎失敗的心理根源:即成皋的失守,歸咎於曹咎的偏激心理所致。是偏激心理導致曹咎辦了一件偏激的錯事、憾事。

三國時期的劉備,因結拜兄弟關羽被殺害,十分悲憤。他發誓:不為義弟報仇雪恨,縱有萬裏江山,又有何用?此刻的劉備再也聽不進軍師諸葛亮“先征魏而後伐吳”的良言相勸,感情用事,偏激處置,決意采取了魯莽行動,馬上率軍萬進攻東吳。在作戰中,劉備的偏激和悲切情緒仍左右著軍事決策,一反常態,求勝心切。他見吳軍不動,每天派人到吳軍陣前叫戰,而與劉備對陣的吳軍總督陸遜卻保持著“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穩定情緒。劉備急於求戰,日夜襲擾,不長時間內卒兵皆困,給養缺乏。此時,陸遜抓住戰機,運用火燒連營戰法,一夜之間大破蜀軍。劉備的失敗,歸結於因悲怒而失去理智,又因偏激而魯莽行事,不能控製自己的激情,導致盲目作戰而失利。現在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總結這個失敗的戰例,也可以說是由偏激心理而導致的敗仗。

類似的事例,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主人公因為控製不住自己的激情,往往會做出違反常規的錯事、蠢事,甚至會釀成彌天大禍。這種不正常的心理現象,在社會心理學中被稱為“偏激心理”。那麼,究竟什麼是偏激心理呢?第四葶偏激處世誤終身一、一葉陣目,不見本山

所謂偏激心理,就是人在正常條件下,盲目自信、主觀偏執及其由此而產生的情緒失常、心理失控和行為偏激的一種病態心理現象。

偏激是一種不良情緒反應,一個人為人處事,常以主觀意願出現,在遇到某些帶有很大迷惑性的問題時,便不能冷靜沉著、理智處置,而是感情用事,以自己的偏激態度和思維看待已經發展、變化了的事物,一意孤行。這種偏激的心理和行為,最終會導致害人、害己的結局。

什麼人容易產生偏激心理呢?研究表明,個性不成熟的青年人,往往較易產生偏激心理。特別是正處於快速生長發育階段的青少年,心理發展水平還未達到成熟,生理發育也還沒有定型,尤其是腦的發育還未達到一定的成熟度,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都還有待拓展,神經係統活動呈現強而不平衡性,易興奮,難抑製,好衝動,難穩重,在興奮度大於抑製力時,往往年輕氣盛,說話、辦事不考慮後果,隻圖眼前利益和一時之痛快,這種心理上和生理上固有的興奮性和衝動性,往往會成為偏激心理產生的生理基礎。加之現在的獨生子女多,如果他們受到父母的某些不良的家庭教育,如溺愛、對子女自身行為非常放縱,會使他們養成一種惟我獨尊、我行我素、愛出風頭、偏執一方等扭曲的心態,從而逐漸形成偏激的不良心理和行為習慣。

某些極端個人主義思潮,也是偏激心理產生的思想和心理根源。

有的人向來組織觀念和紀律觀念淡漠,這也是形成偏激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

古往今來,許多人由於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導致了不堪設想的人生悲劇。三國中的漢壽亭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是何等的英雄氣概!可是他致命的弱點就是剛愎自用,固執偏激。當他受劉備重托留守荊州時,諸葛亮再三叮囑他要“北據曹操,南和孫權”,可是,當吳主孫權派人來見關羽,為兒子求婚,關羽一聽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總是看自己“一朵花”,看人家“豆腐渣”,說話辦事不顧大局,不計後果,導致了吳蜀聯盟的破裂。最後刀兵相見,關羽也落個敗走麥城、被俘身亡的下場。本來嘛,人家來求婚,同意不同意倒可以商量,無論如何不能出口傷人,以自己的個人好惡和偏激情緒,來對待事關全局的大事。假若關羽少一點偏激,不去意氣用事,那麼,吳蜀聯盟大約不會遭到破壞,荊州的歸屬可能也不是另外一種局麵,自己的生死也可以是另外的結局。關羽不但看不起對手,也不把同僚放在眼裏,名將馬超來降,劉備封其為平西將軍,遠在荊州的關羽大為不滿,特地給諸葛亮去信,責問說:“馬超能比得上誰?”老將黃忠被封為後將軍,關羽又當眾宣稱:“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這樣,他偏激處事,目空一切,氣量狹小,盛氣淩人,其它的人就更不在他眼裏,一些受過他蔑視侮辱的將領對他既怕又恨,以致他陷人絕境時,眾叛親離,無人救援,促使他迅速走向敗亡。舉一反三,在現實生活中,凡不能正確地對待別人的人,就一定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見到別人做出成績,出了名,就認為那有什麼了不起,甚至想盡千方百計低毀貶損別人;見到別人不如自己,又冷嘲熱諷,借機壓低別人來抬高自己;處處要求別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卻不去尊重別人。在處理重大問題上,意氣用事,我行我素,主觀武斷。像這樣的人,幹事業、搞工作,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在社會上恐怕也很難與別人和睦相處。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們交友的標準一般是“同聲相應,意氣相投”,都喜歡結交飽學而又謙和的人,老是以為自己比對方高第四章偏激處世誤終身明,開口就梗著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無理也要攪和三分的主兒,誰願和他打交道?所以偏激的人大多人緣很差。一個人有主見,有頭腦,不隨人俯仰,不與世沉浮,這無疑是值得稱道的好品質。但是,這還要以不固執己見,不偏激執拗為前提。無論是做人還是處世,頭腦裏都應當多一點辯證的觀點。死守一隅,坐井觀天,把自己的偏見當成真理至死不悟,這是做人與處世的大忌,如果不認真糾正這種“關羽遺風”,艮有可能會使自己誤入人生的“麥城”而轉不出身來,從而敗走“麥城”。

一個偏激的人,看問題總會戴著有色眼鏡,以偏概全,固執己見,鑽牛角尖,對別人善意的規勸和平等的商討一概不聽不理,一意孤行。

偏激的人由於心中積憤,總愛發牢騷,怨天尤人,總抱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隻問別人給他提供了什麼,不問他為別人貢獻了什麼。偏激的人,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惟我獨尊。

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一種心理疾病。它的產生源於知識方麵的極端貧乏,見識方麵的孤陋寡聞,社交方麵的自我封閉意識,思維方麵的主觀唯心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等。對此,隻有對症下藥,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閱曆,多參加有益的社交活動,同時,還要掌握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克服這種“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偏激心理和行為。

二、“龍生龍,風生風,老鼠生兒打地洞”

偏激心理產生後,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表現出來。不同類型、年齡、職業、性格、性別、環境及文化程度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心理表現。

(一)少年兒童的偏激心理表現

少年兒童的偏激心理較為常見。細心的父母均有體驗,少年兒童由於生理、心理的發育還很不成熟,所以,較之成年人更多地表現出偏激的心理和行為。在性格上,表現為極不定型,令人琢磨不透,愛撒氣,不成熟,任性,固執,偏執。有很多孩子利用發脾氣和偏激的做法,來達到他的某種欲望和要求。此時,有些父母往往會因此而做出讓步,滿足孩子的要求;一次滿足其要求後,孩子會多次提出類似的要求,這樣會助長其不正當的偏激心理或行為。正確的做法是:對於小孩的偏激心理和行為,要保持鎮靜,做出毫不理會的樣子,要讓孩子明白發脾氣和偏激的做法是得不到什麼好處的。兒童的偏激心理與行為,往往與其個性固執有著很大的關係。而個性固執,也是形成偏激心理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個性固執還與父母對兒童的教養方式、教養環境、教養力度和教養內容等有著很密切的關係。不良的教養方式,往往是少年兒童形成偏激心理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父母的溺愛心理與行為,是養成兒童固執和偏激心理的重要誘因。不良的教養環境,也往往是少年兒童產生偏激心理的教養誘因,其長期生活在一個不良的家庭環境裏,如果有的兄弟或姐妹具有某種不良的前科,與他們這種心理偏激的人生活在一起,也會受到某種不良的影響。父母教養的力度不夠時,往往不能矯正少年兒童的某些偏激行為和做法,也是助長其偏激心理和行為的重要因素。另外,教養內容的空缺和不健康,均會使少年兒童形成不良的偏激心理和偏激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