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靑年人的偏激心理表現
青年人由於其生理、心理的發展尚不定型,所以偏激心理時有發生,有的還比較嚴重。在情緒方麵,偏激的表現是好激動,較固執;在行為上,偏激的表現主要是愛衝動,好盲動,辦事難以把握好分寸,常常失去自我控製能力,如經常發生的打架鬥毆現象,就第四章偏激處世誤終身是年輕人受到偏激心理支配的結果。概括而言,青年人的偏激心理表現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認識的片麵性。青年人由於思想意識、思想修養、思想深度和思想廣度等方麵發展不夠健全,表現為看問題絕對化,以偏概全,以點代麵,往往又抓住一點就無限地誇大或縮小。這與青年人生活經驗不足以及辯證思維能力發展不夠有關,他們還不善於一分為二地看問題,隻好靠推理進行判斷,而他們的推理往往又論據不足。比如,有的青年一件事辦得好,就以為自己什麼都好,沾沾自喜,產生驕傲情緒;而偶爾辦了錯事,就意誌消沉,一蹶不振,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了。這些正是青年人不成熟的偏激表現。
犢緒的衝動性。青年人情緒上較不穩定,常常會按照個人的好惡和一時的心血來潮去論人、論事,缺乏理性的態度和客觀的標準,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誘。如果對某人產生了好感,就認為某人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錯誤、是缺點,也不願意承認;而一旦這個人某方麵對不起他時,就表現得憤怒異常,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行為的莽撞性。青年人由於心理不成熟,在行為上往往不能自控。主要表現是莽撞從事,不顧後果。這與他們的生理發展有關。由於他們正值青春期,內分泌功能迅速發展,大腦皮質及皮質下中樞的興奮度常迅速地增強或減弱,從而形成情緒的波動不安,出現偏激認識、衝動和莽撞行為。由於認識上的偏激,他們往往認為友誼就是講義氣,當他們的朋友受了別人“欺侮”時,他們往往二話不說,站出來幫朋友打架,把蠻幹、魯莽當英雄行為,當作“夠哥們兒義氣”。
處事的偏執性。有些青年人處事非常偏執,甚至令人不可思議。不久前,北京一家很有影響的報刊曾報道了四川成都有一位近30歲的旁聽大學生的新聞。報道稱,這個人已經在四川大學旁聽了4年,這年來,他從不參加任何工作,沒有生活來源,吃飯穿衣主要靠他人接濟,就是這樣的生活,他寧肯在四川大學大操場看台下不足四平方米的小破屋裏讀書,也不願意靠體力去打工來養活自己。他的理想就是幹大事業,成大器,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但他至今沒有拿到半紙文憑,更沒有做成什麼大事。對這樣的一個人,人們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說,他學習的目的和動機就有問題,學習不能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不能做到學以致用,他的學習生活與社會相矛盾,極不現實。多數的人認為,他與社會格格不入,他的做法與動機過分偏激,也可以說是偏執,以學習為職業,在目前的狀況下,是極不現實的。這是一個具有典型偏執人格的案例。
(三)女性的偏激心理表現
女性在心理和生理上,與男性有著很大的不同。一般地說,女性較多地表現出某種偏激心理和行為。在情感上,較多地表現為從一而終的封建依附心理,隻要自己認定的情感歸宿,就會不輕易地改變,表現為偏激、專一、專注和專情。這種心理的形成,既與傳統婚姻觀念的影響有關,也與教養方式和父母的教育影響有關。受到古代“從一而終”思想的影響,有些女性偏執地認為:“好女不嫁二男”,所以,她們在對待婚姻上,比較守舊和專情。從這一點來說,這也是一種美德,是中國的傳統美德。至少對中國的男性來說,他們喜歡女性的這一傳統美德。現在,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女性的開放度和與傳統決裂,也表現得令世人矚目。現在,絕大多數的中國婦女,都能打破舊的傳統婚姻觀念對她們的束縛,爭取婚姻的自主性和開放性。在情緒上,由於受生理現象的製約和影響,女性會較多地表現為偏執、偏頗、愛走極端、愛生悶氣、愛衝動或愛盲從的偏激性;特別是婦女在經期,由於生理上的原因,常常變得偏激起來,或喜怒無常,愛生悶氣,或固執己見,一意孤行,或莫名其妙的痛苦和悲傷、抑鬱、苦惱、憂慮。在行為上,常常表現為很難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越是別人勸導的禁言禁行,越是故意要試一試,在吃了虧以後,也還不接受教訓。具有偏激心理的女性,往往會在對待愛情第四章偏激處世誤終身方麵見異思遷,感情不專一,喜新厭舊。
(四)老年人的偏激心理表現
老年人如果產生了偏激心理,往往會自恃人生經曆複雜、人生經驗豐富,變得老於世故,故而又容易墨守成規,用過去的舊經驗去評價新事物,即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對新事物會產生這樣看不順眼、那樣看也看不慣的心理,因而常常會牢騷滿腹,動不動就愛發火。
老年人另外一種偏激心理的表現是:由於生理方麵的衰退,各個髒器的功能老化,反映在其心理上,往往會出現“還老返童”現象。也就是常常會做出一些小孩子那樣的事來,甚至在個性方麵與小孩子一樣,變得偏激、固執、頑皮、易發火、好生氣、感情用事、愛激動。由於生理上的原因,會導致出現情緒上的不穩定性,甚至出現偏執性人格障礙或老年性癡呆症。
(五)名人的偏激心理表現
大量的社會心理調查和研究表明,在所謂的名人中,具有偏激心理表現的人占有相當的數量。這些人除了過度的自尊、自私、狂妄、自命不凡和看不起他人外,典型的還具有偏激心理表現與偏激行為表現。
他們通常表現為固執、急進、冒險、爭強、逞能、苛求、懷疑、任信、吹毛求疵等等。在許多時候,這種偏激心理表現得十分頑固和突出。他們與他人的關係十分僵化,不善與人相處,對人寸步不讓,話不投機便起爭執;他們一旦對某人、某事有了偏激的看法,那就無法理喻,即使在很有說服力的事實麵前,他們也會視而不見,一意孤行,堅持自己的偏激看法。比如,拿破侖就是一個典型的偏激心理者,他視周圍的人全是敵人,覺得世界上沒有他可信賴的人,否定一切,懷疑一切,他甚至覺得他的衛隊也想加害於他。在我國的曆史中,某些領導者所采取的許多用人製度和政策,就有許多偏激的心理成分。比如像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盛行的門冷槍閥製度,正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就是說,一個人的地位和命運在娘肚裏時就已經注定了。整個用人製度中都存在著這種偏激的狂熱。明代的“靖難”之戰,就是用人不當造成的結果。受建文帝寵信的太常卿黃子澄,極力推薦李景隆統帥軍隊與敵作戰。別人都認為李景隆並無統帥之才,不能帶兵打仗,但黃子澄不信。後來在戰爭中李景隆一敗再敗,作為用人有過的黃子澄,不但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毫無根據地認為李景隆會反敗為勝,扭轉敗局。後來,李景隆指揮的軍隊潰不成軍,黃子澄仍不主張軍法處置他,最後是李景隆打開城門投敵,造成京城陷落。這種用人上的偏激做法,在外國也是存在的。英國政府機關舊時錄用官員,就曾經主要以報考人的家庭背景作為錄用的依據,甚至以社會關係為標準。這種現象,在英國作家帕金森的《官場病》中作了詳盡的描述。美國曆史上曾有位總統,名叫威爾遜,他處事偏激,自傲、自大,總認為自己能力強,不善與人合作,因此無論到哪裏,都遇不到與他合作的人,就在他病重時,國務卿蘭斯害怕事務擱置,向他請示能否讓副總統簽發日常的公文,不料這話觸犯了威爾遜的自尊心,他覺得他目前的狀況還不需要他人代勞,並懷疑蘭斯別有用心,於是立刻下令免了他的職。看來,某些所謂的名人,確實有著與常人不同的偏激心理和偏激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