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撥開疑雲心扉亮——心理分析及其矯治(三)(2 / 3)

懷疑自己的疑病心理,也對自身心理和生理健康十分不利,甚至會使疑病轉化為真正的疾病。有一位退休工人,因食欲不振、胃脘不適而去醫院就診,自述經常失眠,胃口不好,加之前幾天一位老友突然患胃癌去世,因此懷疑自己也得了胃癌。醫生通過一係列的檢查,並沒有發現胃有器質性變化。但他總是將身體的正常衰退征象看成是大難即將臨頭,懷疑自己得了絕症,憂心忡忡,草木皆兵。由此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使自己經常處於一種劣性心理狀態之中,必然會影響其生理功能,削弱其免疫力。大量科學研究表明,經常處於懷疑心理狀態下,會對很多生理疾病的發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說高血壓和冠心病的形成,就可以由一些不良的心理所引起。正如巴甫洛夫所說:“一切頑固、沉重、憂鬱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

(四)懷疑心理的外化,還會造成對社會的極大危害

懷疑心理者的心理外化(即懷疑行為\常常會伴隨著報複心理而產生,他們對被懷疑的對象進行激烈的報複,由此可能產生極為嚴重的後果,給社會造成巨大的危害。

多疑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內應多疑;一種是外應多疑。外應多疑的人,在懷疑別人對自己有某種傷害,認為別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時,會很快對外界做出強烈的反應。其行為特點一般是針鋒相對,以牙還牙。如果認為別人在領導麵前告了自己,他就會施以同樣的手段加以報複。這種報複手段有時是非常激烈的。華佗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生,相傳曹操因患頭風病,請華佗為其治療。華佗認為隻能做手術治療。曹操疑心大,認為華佗借機想謀害他,於是先把華佗殺了。因為懷疑而打人、罵人或傷人,構成了對社會安定團結的威脅,成為社會的禍根。

七、必威無私天地寬

防患於未然,防止懷疑心理的發生、發展,對於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特別的現實意義。對於懷疑心理,不要等其產生或發展後,才去重視它、排除它。嚴重的懷疑心理障礙,需要花費較大的力氣才能控製。如果待其發展到精神病的程度(初期),那就更不好矯治了。所以,我們要重視預防工作,這種預防工作越早期、越深入、越紮實,就越好。這樣,懷疑心理就不能占領你的心II理陣地,危及你的心理健康。常見懷疑心理的預防工作,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人手。

(一)深入實際,以實防疑

懷疑心理的產生,往往是在脫離現實的情況下、在產生誤會的同時出現的。不能深入實際,沒有掌握第一手的材料,主觀臆測,是產生懷疑心理的根本因素。防止懷疑心理的產生,就應該堅持深入到第一線,認真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真實情況;或者親自實踐,取得最新的經驗,用來指導自己的工作或言行,從而為某項工作的定性與定量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據。隻有以事實為依據,才能解除和防止疑點的發生。我有一位戰友,一次他發現妻子的手袋裏有三封情書,他看後疑竇頓生,醋意大發,當晚妻子下班後,就將她毒打一頓,妻子不堪忍受,次日宣布與他離婚。不久,一位朋友的妻子向他索要曾讓她妻子保存的三封情書,這時他才恍然大悟,後悔莫及。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對某些可能產生疑點的問題,首先要保持冷靜,不能衝動和失去理智;再通過深人實際的調查、取證,掌握重要事實,以事實來說話,才能撥開疑雲見天日,達到以實防疑。事實證明,一個人掌握的事實越豐富,越充實,越完整,越有深度,就會越有價值,就越有推倒疑點,防止疑心的說服力。切忌抓住疑點而不調查、論證,就隨便下結論、作推測、定決策,這樣隻能疑上加疑,疑中生疑,釀成大禍。

(二)勤於思考,以思防疑

對人、對事產生疑慮,與不能全麵地分析問題、不善於正確地思考問題具有直接的關係。凡是能夠做到勤於思考、周密思考、深入思考問題的,一般都能較準確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對疑點做出正確的分析。因此,預防懷疑心理的產生,最直接而有效的辦法,乃是自己遇事要冷靜思考,周密思考,深入思考,全麵思考,正可謂“多疑路自窄,善思大道闊”。

怎樣才算是善於思考呢?就是在遇到使你產生疑心的問題時,要做到冷靜思考,周密思考,深人思考,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得出正確的結論。所謂冷靜思考,就是在你對某人、某事產生疑心時,不要盲目衝動和過早地下結論並采取行動,而是要進行“冷處理”,通過對原因、結果及其二者之間的聯係進行思考和分析,從而使問題明朗化,也就是將問題攤在桌麵上,使人一看就明白,從而就能防止疑慮的產生。其次,是做到周密思考。思考問題不全麵、不完整,就會被問題的枝節、假象所迷惑,從而掩蓋問題的真相,抓不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周密地思考,就要運用聯係的觀點、動態的觀點、發展的觀點來作指導,通過對事物產生的背景、趨向、作用、原因、結果、優劣等方麵的分析,得出對人、對事的客觀認識和結論,從而消除已經產生的疑慮。心理學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能夠全麵地看問題,那麼90%以上的疑慮會自行消除。深人思考,就是在前麵思考的基礎上,深人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思維方式。它要求思考者去除直覺的幹擾,不要用直覺判斷,不要用老經驗套用新事物,而是要透過現象和直覺,深入事物的深層次加以思維,這樣,就不會被假象所迷惑,被現象所左右,被直覺所幹擾,被表麵所蒙騙,從而得出對事物定性、定量的正確結論,從而預防懷疑心理的產生。

(三)無私豁達,以公防疑

有些人由於個人主義思想比較嚴重,心胸狹窄,私心太重,遇事總是首先想到個人的成敗、得失和利益,以個人利益和自我為中心,圍繞自我畫半圓,這種人為人處事總是不相信別人,必定會疑心重重,多戒心,少信任。克服這種由於自私自利導致的懷疑心理,就是要使其樹立大公無私的精神,克服個人主義思想,並提高自己的覺悟,開闊心胸,克服一切私心雜念。俗話

&、長相知,不相疑:“心底無私天地寬,遇有疑事自不難。”隻要我們能克服私心雜念,處處樹立公心,就能將個人的事看得很輕,不去斤斤計較,拿得起,放得下,化得開,解得脫。這樣,疑慮、憂心就會離你而去。再說了,一個人如果總是時時關注別人對自己的態度,注意別人對自己的反映,心中老是裝著別人的言行,四麵設防,豈不活得太累?世上之事,不可能盡如人意,隻要自己無私心,就不怕別人說三道四。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有效地防止懷疑心理的產生。

(四)勤於求知,以知防疑

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是認識事物、分辨是非、防止疑心的基礎。一個人知識豐富,其認識能力就高,看問題就比較全麵、透徹、深入,這是防止懷疑心理產生的前提。豐富的知識和經驗,還能使人見多識廣,開闊視野,從而明辨是非,不去胡亂猜疑。相反,知識麵比較狹窄的人,一般視野不會開闊,看問題比較偏執和偏激,不能很好地辨別是非曲直,遇事隻能靠主觀猜疑,主觀臆斷,導致行為失誤,釀成不良的後果。豐富的知識,還是行為的導向和定向工具。一個人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就會正確地把握人生,把握行為,把握思維的方向,從而確定自己的行為目標,不為疑慮所困擾,也不會去疑人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