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撥開疑雲心扉亮——心理分析及其矯治(二)(3 / 3)

學齡初期:充滿主動對內疚的心理衝突,是這個階段的主要心理特征。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象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優越環境裏,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埃裏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製。”在這個階段,父母一方麵要做到不能讓自己的孩子感到大人對他們的能力產生懷疑,同時也要啟發孩子不能懷疑自己的能力。

學齡期,充滿勤奮對自卑的心理衝突,是這一第三章撥畔雲義扉賽階段的主要心理特征。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業,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會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他們就會產生自卑,懷疑自己有生活好的能力。另外,如果兒童養成了過分看重自己工作的態度,而對其它方麵木然處之,這種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裏克森說:“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惟一的任務,把做什麼工作看成是惟一的價值標準,那他就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們最馴服和最無思想的奴隸。”當然,這種觀點也值得研究。但是,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埃裏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能。”

青春期:充滿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心理衝突,是這一階段的主要心理特征。在這個階段,一方麵青少年本能衝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麵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衝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這種統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曆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埃裏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於解釋青少年對社會的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於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做一個壞人,或幹脆死人般地活著,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埃裏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係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

成年早期:充滿親密對孤獨的心理衝突,是這一階段的主要心理特征。隻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係,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於一體。這裏有自我犧性或損失,隻有這樣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係,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埃裏克森把“愛”定義為:“壓製異性間遺傳的對立性而永遠相互奉獻。”

成年期:充滿生育對自我專注的心理衝突,是這一階段的主要心理特征。當一個人順利地度過了自我同一性時期,以後的歲月中將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他將生兒育女,關心後代的繁殖和養育。他認為,生育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隻要能關心孩子、教育指導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沒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貧乏和停滯,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們隻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關心他人(包括兒童)的需要和利益。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

成熟期:充滿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心理衝突,是這一階段的主要心理特征。由於衰老過程,老人的體力、心力和健康每況愈下,對此他們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適應,所以被稱為自我調整對絕望感的心理衝突。當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著充實的感情與世告別,也可能懷著絕望走向死亡。自我調整是一種接受自我、承認現實的感受,一種超脫的智慧之感。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調整大於絕望,他將獲得智慧的品質。埃裏克森把“智慧”定義為:“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死亡。”老年人對死亡的態度直接影響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各個階段首尾相連,構成一個循環的生命的周期。

埃裏克森認為,在每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解決了核心問題之後所產生的人格特質,都包括了積極與消極兩方麵的品質。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展,就算完成了這階段的任務,逐漸實現了健全的人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可以看出,人的一生中,時期是極易產生懷疑心理品質的階段,也為以後類似的心理品質的出現和形成奠定了基礎。

(四)排他心理的作用

人們在與異性交往時,存在的排他心理也容易引起懷疑心理,尤其是男女之間的情愛關係。隻要是異性間的愛,就是排他的,即排除他人再來愛之。情人間的神經最敏感,對方的一言一行,都足以引起另一方的注意。尤其是一方與別的異性接觸時,最容易導致另一方的懷疑。人們常說:“疑來則愛去”。懷疑之心一起,矛盾和摩擦就跟著來了。情人間的懷疑心理,主要是由排他心理所引起的。排他心理,是一種自私自利的心理。導致排他的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將對方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既然你是“我的”,那麼你就得絕對忠於我、服從我。排他心理是一種極端自私的心理現象,要知道,愛情並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占有,而是互相的尊重和信任。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排他心理也具有一定的積極心理成分,這是因為如果在性愛方麵不排他,那將會引起性愛的混亂。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尊重異性間愛情的排他性,恪守一人一愛的道德規範,不但是社會主義法製的要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要求,我們應該了解男女性愛的排他性,並能按這一心理規律辦事,努力避免異性間的懷疑心理的產生,以免其影響愛情的健康發展,或者引發意想不到的互相傷害事件。所以,排他心理是特定條件下引發懷疑心理的一個原因。

(五)信息不足的彩響

對人的了解不深,掌握對方的信息不全麵、不完整、信息量不足,均可以引發懷疑心理。比如,領導者不了解自己的下級,就會對下級產生不信任感,就不能放手讓其在工作中唱主角,並委以重任;反過來,下級對上級不熟悉,就會與其隔著肚皮,不會對領導講真話、報實情。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是非常多的。事實證明,對他人的了解程度與信任程度是成正比的,了解程度不夠,信任程度就不高,就不能心心相印,就會產生懷疑心理。

(六)情感因素的製約

情感因素也是製約和影響懷疑心理產生的重要因素。情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情緒體驗。人與人之間相處時間長了,會隨著了解的加深、情感的流露、親情的表示,逐漸消除不必要的疑慮,加深友誼和感情。反之,則會因為情感的膚淺、情感的隱藏、情感的單一付出、情感的表達不當等,導致出現感情的隔膜,從而造成與交往對象的對立情緒,並引起不同程度的懷疑。可見,情感因素在懷疑心理產生中起著製約和影響作用。一個人對他深愛著他的母親不會產生任何的懷疑,就是因為情感因素起著重要的維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