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際關係緊張的人易產生懷疑心理。人在與他人的關係緊張時,就會失去對其的心理依賴性和心理相融性,就會產生不信任感,最易產生懷疑心理。比如,當對某人有成見時,你就增設了一道心理防線,在他辦事時,你就會處處設防,小心對待,動不動就懷疑他會傷及自己,這是由於人本能的心理防衛機製決定的。
第四,心胸狹窄的人易產生懷疑心理。“心眼小”的人,常常不能寬容別人,遇事不但斤斤計較,而且疑心重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常不相信別人,隻相信自己的判斷,而其所謂的判斷,也往往隻是脫離實際的主觀臆測而已。
第五,人的錯覺是形成懷疑心理的一個原因。錯覺是人由於判斷錯誤而產生的主觀感覺。人在對某一事物產生錯覺時,要麼深信不疑,要麼懷疑頓生,導致兩個極端。而錯覺的形成,主要是人對某種事物的信息掌握得不多、不深所造成的。錯覺是產生懷疑的先決條件。在作戰上,錯覺往往會給指揮員帶來極大的麻煩。著名的諾曼底登陸戰役,就是美英聯軍利用敵人的錯覺而取得成功的。美英聯軍製造的錯覺是不立即攻打諾曼底,這一點德軍懷疑其是真實情報。於是,真作假亦真亦假,美英聯軍將計就計,立即發起諾曼底登陸作戰,結果一舉成功,勝利開辟了第二戰場,這成為法西斯帝國滅亡的前奏。
主觀判斷和掌握錯誤的信息也是懷疑心理產生的基礎。一個人做事主觀武斷,加之掌握了錯誤的信息,往往會心生疑點,以自己錯誤的信息來判斷事物的真相,當實際情況證明其判斷錯誤後,就不可避免地懷疑是他人做了手腳,就會產生懷疑心理。
第六,懷疑心理還源於自卑、自棄。自卑心理是一種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自我否定的心理現象。具有這種不正常心理的人,一般都喜歡拿自己的疑處,比他人的長處,結果越比越自慚,越比越自卑,越比越有疑問,導致懷疑一切、否定一切。有一對戀圓:人,女方條件非常優越,男方條件很是一般。但女方對男方也很中意,她看中的是對方的老實。但男方始終懷疑女方,覺得自卑得很,感到自己配不上女方,由於這種自卑心理的作怪,男方總愛懷疑女方對他的真情,加之本來追求女方的人就很多,這更使男方疑雲籠罩、醋意十足。
第七,作繭自縛的封閉思路。畫地為牢和作繭自縛的封閉思維,是造成懷疑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懷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就像一個圓圈一樣,越畫越粗,越畫越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個人丟失了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於是,從這個假想目標出發,他觀察鄰居兒子的言談舉止、神色儀態,左看右看,怎麼都極像偷斧子的人,思索的結果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標,他斷定賊非鄰子莫屬了。可是,他不久在山穀裏找到了斧頭,此時再看鄰居的兒子,竟然一點也不像偷斧者。在現實生活中,像這類由作繭自縛的封閉心理所造成的懷疑心理是極為多見的。由此可見,懷疑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大多是因為封閉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維,個體的封閉思維是造成懷疑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八,對他人、對自己缺乏信任。這也是形成懷疑心理的一個主要原因。俗話說:“長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則必定長相疑。在信任度被破壞時,可以直接誘發懷疑心理。當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被破壞時,就必然產生懷疑與被懷疑的心理現象,聽信他人的離間和挑撥,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人際關係,從而產生懷疑和不友好。比如,有的人為了挑撥他人之間的關係,故意製造流言蜚語,在他人的心頭播種不信任的種子,其結果是產生誤會和疑心,破壞團結和友愛。當然,信任度來源於對某一個人的不了解,這也是造成懷疑的重要原因。比如,你不了解某個人,你肯定不會將一百萬元現金交給他來看管。為什麼不會這麼做呢?原因就是你對這個人的信息知之甚少,對他不信任,產生了懷疑心理,懷疑他會攜款潛逃。不過,“他信”的缺乏,往往又與“自信”的不足相聯係。一個不相信他人的人,對自己也往往沒有信心。疑神疑鬼的人,看似懷疑別人,實際上也是對自己有疑問,至少是信心不足。一個人的自信心越足,越容易信任別人,越不易產生懷疑心理。
第九,對交往挫折的自我防衛。有些人過去由於輕信別人,在交往中受過騙,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損失和感情挫折,結果萬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特別是有些初戀的青年人,由於他們涉世不深,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情,結果被他人的花言巧語所騙,被玩弄了感情,以後便不再與異性接觸,形成固執的自我防衛心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在交際的過程中輕信了他人,自己吃了苦,便關門自守,以後與他人接觸時,不但不再信任他人,產生懷疑心理,而且總是以懷疑的態度對人、對事,結果嚴重影響與人的交往,也影響其成長和成才。
(三)人生不同階段會程度不同地產生懷疑
心理學研究表明,從人的成長過程來看,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懷疑心理。也就是說,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在各個人生階段中其懷疑心理的出現是呈不平衡狀態的。西方有一位心理學家埃裏克森,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在一生中要經曆八個階段。在這八個不同的階段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懷疑心理。
埃裏克森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
埃裏克森的這一理論,為不同年齡段者的心理修養和自我調節提供了理論依據。對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自我修養或教育的失誤,都會影響其一生的健康成長,甚至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
嬰兒期:充滿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是這個階段的主要心理特征。不要認為嬰兒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隻要吃飽不哭就行,那就大錯特錯了。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埃裏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誌生命誕生的怒吼。”在這個階段裏,父母要讓小孩對自己充滿信任,不致產生懷疑。
兒童期:充滿自主、害羞和懷疑的心理衝突,是這個階段的主要心理特征。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誌”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衝突很激烈,也就是出現了第一個反抗期。一方麵,父母必須承擔起控製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約糧食等;另一方麵,兒童開始有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孩子會反複應用“我”、“我們”、“不”來實現自我意識,實現自主,反抗外界的控製,而父母絕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於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製能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問題,才有利於在兒童人格內部形成意誌品質。埃裏克森把“意誌”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製的決心。”在這個階段裏,父母要讓小孩生活在既嚴格又寬鬆的環境裏,這樣,孩子才不會對父母和整個世界的愛產生懷疑。注意,在這個階段,小孩開始有了較強的懷疑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