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人對事
懷疑心理者還有一個突出的心理表現,那就是對人、對事、對己都充滿著不信任感。他們為人處事會持一種全麵否定的態度。要麼懷疑一切,要麼否定一切,要麼懷疑與否定同時存在。明太祖朱元璋是懷疑心理十分嚴重的人,因而他喜怒無常,對任何人都不太信任;但他信佛,對印度高僧來複尤其敬重。來複十分感激朱元璋,回國臨行前,他寫了一首謝恩詩,詩中有“殊域及自慚,無德煩陶唐”兩句話,意思是說,我生在異國他鄉,自慚不生在富強的中華,覺得自己沒有資格歌頌陶唐一樣偉大的洪武皇帝。這首詩,充滿了對朱元璋的讚頌和敬意。不料禍從天降,朱元璋卻懷疑他詩中的那個“殊”,是“歹朱”的意思,“無德”是說朱元璋缺德。可憐的來複一下子從座上客淪為階下囚,並被處死。
青年人處在心理發展和成熟期,一旦遇到自己心理與現實生活的矛盾,便一時難以理解,容易產生對某種事物的不信任。北京某中學有一位初中少女,當她發現同班的同學“雖然學習不錯,但在思想、品質方麵,卻不怎樣。他們自私,什麼參考書都藏著,生怕別人看到了借著看看。而且,每次考試,問他們複習了多少,他們都說沒複習。考完了,都說考得不好。可分數一出來,卻一個比一個好。現在,我也變得很灰心,也常說些違心的話,而且變得越來越疑心,以前的一些好朋友現在也漸漸地疏遠了。可能是懷疑心理在作祟吧,我變得什麼都不敢相信。每次聽到同學說話,我總要在心裏畫個問號,經常搞得自己相當苦惱。現在,我覺得自己活得很累,也很孤獨”。的確,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會常常遇到類似問題。少年朋友渴望獲得友誼,渴望與他人和諧共處,但由於自己的一腔熱情曾經碰過壁,他們就變得懷疑一切了。因此,在與人交往中,他們感到難以適應。
其實,在人際交往中,信任是友誼的基礎。下麵是一個有關趙王的故事。趙王是一個懂得信任下屬的明智國君。有一個齊人,名叫季伯。趙王很欣賞他的才幹,任命他做代郡太守。沒多久,齊國和燕國交戰,季伯開始召集軍隊,整裝待發。於是有人向趙王報告:“季伯叛亂了!”趙王當時正在吃飯,聽到這個壞消息後,他連筷子也沒有放下,仍舊吃著他的飯。過了一會兒,又有人慌慌張張地跑進來,對趙王報告:“不好了,季伯想謀反!”誰知,趙王仍然不予理睬。又過了一段時間,季伯的報告送到宮中。趙王接過報告,打開看了一眼,臉上露出微笑。他把報告遞給文書,讓文書讀給大家聽:“齊國舉兵討伐燕國。臣怕齊國使詐,不攻打燕國,轉而攻打趙國。為了防患未然,所以整兵鎮守邊疆。現在燕齊交戰,趙國已無被襲擊的顧慮,如果我們趁機攻打他們,一定可以取勝。”群臣聽了報告,紛紛為自己原來對季伯的不信任感到慚愧。從那以後,凡是駐守在外的趙國官員,都不擔心趙王會對他們起疑心,國家也治理得比以前更好。作為一國之君,要很好地調動手下人的積極性,光靠武力和威嚴是遠遠不夠的。“得人心者得天下”,而獲得人心的最好辦法就是信任他人。有句話說得好:“幸福並不取決於財富、權力和容貌,而是取決於你和周圍的人相處。”所以,朋友之間的交往也要相互信任。如果整日被懷疑所包圍,友誼便不複存在,也必然會失去與人合作的情誼基礎。
這一原理啟示我們,在現代社會裏,在經濟、科學、文化和政治等諸方麵的相互依賴關係,正在不斷加強,整個社會就像一個大舞台,不論你素質如何,每個人的命運都必須在這個舞台中上演。因此,要做主角,就要先學會與他人合作。紅花還需綠葉配,最會與他人合作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主角。而那些一心一意想成為主角:的人,最後隻能唱獨角戲。與人相處,是需要講究藝術和技巧的。但如果光想著玩弄技巧,沒有誠心和相互之間的信任,你將無法獲得友誼。希望青少年朋友記住這句名言:信任是友誼的基礎,喪失信任就等於失去友誼。
三、敏感和多疑
懷疑心理者具有許多明顯的心理特征。深人揭示這些心理特征,有助於我們認識和了解懷疑心理的本質。
敏感和多疑,是懷疑心理最顯著的心理特征之一。某科研所有—位研究員,一天突然發現自己身上被蚊子咬了一口,咬過處有些紅腫,就非常緊張,懷疑這是某種癌症的先兆,馬上去醫院進行了全麵檢查,醫生說這是蟲咬性皮炎,根本不需要治療。對這個診斷,他產生了懷疑,認為醫生從來都是這麼不負責任。於是,他來到圖書館,查閱了有關的醫書,查到這樣幾句話:“痣”若發生色素沉著、皮損迅速、增殖脫毛、疼痛等現象,說明有癌變的可能性,應提高警惕。看著看著,他心裏十分緊張,認定自己的疙瘩已經癌變了。於是,就放棄工作四處求醫。所有給他看過病的皮膚病專家,均診斷為蟲咬性皮炎,但他卻始終懷疑這個診斷結論。他一再請求醫生給他做個小手術,把疙瘩取出來,去做病理化驗,以解除他的“疑心”與“憂慮”,醫生按他的要求做了,結果當然不是癌症。但他心裏還是不相信。這樣無端的懷疑,不但在他精神上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在經濟上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費。對某些懷疑心理者,即使“疑心”早已被揭穿,迷霧早已被驅散,疑雲早已被撥開,他們仍然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前麵講到的那位研究員,直到醫院病理報告證明他患的不是癌症,仍然認為這個病理報告不可靠。此後,他更加注意自己皮膚的變化,隻要發現一點小小的皮損,特別是蚊蟲的叮咬,他都要重複以上的過程,直到手術切除、病理報告為陰性為止。整整一個夏天,他先後做了類似的手術多次。這個病人的多疑性特征非常地明顯,這是懷疑心理者的重要特征。
(二)主觀性
懷疑心理者脫離客觀現實,僅憑想當然“對號人座”,主觀猜測,是他們的一種本質特征。被他們懷疑的對象,多數為真實可信的客觀存在,但懷疑心理者由於主觀的認識態度,看問題膚淺,推理簡單,用自己的主觀聯想推導事物發展的結果,必然不能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隻能是胡亂猜測、疑神疑鬼,其中必然也含有許多主觀的心理成分。
懷疑心理者中,有一部分人表現為自我懷疑,有一部分人則懷疑別人。有一位中學生,在給報社的信中問:“再過幾個月就要考大學了,盡管還有不長時間,可我沒有一天不想這件事,我能不能填好誌願?我能不能複習好?我能不能控製當時的緊張?覺得很可能處理不好,考砸了鍋。越想越沒有信心,越想越懷疑自己的能力。”從這位中學生的來信看,他主觀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對自己的實力主觀否定,沒有足夠的自信心。懷疑心理的主觀性特征,起源於不正確的聯想推理,當懷疑心理者對某人、某事產生懷疑時,他們就會運用聯想推理的方式,試圖尋找聯想出來的不真實答案。而不是客觀的答案。
主觀主義是懷疑心理的一個心理根源。主觀主義者對事物的看法,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從客觀實際出發,隻是從自我感覺出發,憑個人主觀推斷,不注重調查研究,不以客觀現實為依據,個人主觀地感覺到某種事物是什麼即是什麼,甚至憑空想象,隨意杜撰,當然不會從事物本身的實際情況出發。主觀主義是懷疑心理產生的重要心理因素。
(三)怪誕性
懷疑心理者從心理到行為,其表現會十分古怪、荒誕,令人不可思議,甚至讓人覺得可笑。但他們自己不這樣認為,他們會以種種理由證明、說明自己行為的正確性,這一點卻又完全不同於純粹的精神病患者。他們有時為了證實自己的懷疑,所做出的各種古怪行為,其結果往往與其預料的、懷疑的相反,被懷疑心理者一旦揭穿其真相,將會產生對對方極其的憤怒和反感。
劉萍是一個溫柔體貼而又美麗的少婦,但她同時也有愛猜疑的壞毛病,自己曾經努力克服過,但最終沒有克服掉。她丈夫婚前有個女朋友,是大學時的同學,因為畢業沒有分配在一起,且女方家裏反對他們的婚事,於是,他們就各奔東西。劉萍的丈夫為此心灰意冷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劉萍認識了他,在朋友們的熱情撮合下,兩人結婚成家,倒也恩愛無比。不久前,劉萍聽說丈夫的女友也回到同一城市,在一家報社工作,劉萍的心一下緊張起來,她害怕丈夫舊情複發,於是開始時時處處留意丈夫的一舉一動:丈夫睡著後,她就不自覺地掏他的錢包檢查,看看有沒有下飯館、住旅館的發票,她還經常翻看丈夫的公文包;並經常冷不丁地給丈夫的辦公室打個電話,看看丈夫在不在辦公室,周末她丈夫外出她就悄悄地跟蹤。久而久之,丈夫覺察到她的一係列行動,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產生了厭惡,最終兩人分手了。培根就曾說過:“心思中的猜疑有如鳥中的蝙蝠,他們永遠是黃昏裏飛的。”過多的猜疑應當矯治,至少也應當節製,因為它能使人精神迷失,疏遠朋友,而且也擾亂了事務,使“為君者易行虐政,為夫者易生妒心,有智謀者寡斷而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