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撥開疑雲心扉亮——心理分析及其矯治(一)(1 / 3)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某中學一位語文老師小黃,原先在學校裏是小有名氣的業務骨幹,但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終於沒有能經得住下海的誘惑,投身於某服裝公司。他由於不懂業務,工作上處處不順手,事亊不順心,盡遭別人的白眼,慢慢地產生了猜疑心理:看到別人在一起談話,就以為是在議論自己;在家裏,妻子待他稍不滿意,就覺得是嫌棄自己;一次,去嶽母家裏,正巧嶽母有急事要出門,他以為這是給他吃“閉門羹”,於是,跟嶽母也鬧僵了關係。

看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的人,都會知道保爾是一位英雄人物,也是青年人敬佩的偶像。但他先後幾次戀愛,特別是第二次戀愛的失敗,竟與他個人的疑心心理有著很大的關係。他與麗達在工作中產生了愛情,關係密切,雙方心照不宣。但有一次,他去找麗達,一推門見麗達和一個年輕的軍官在一起異常親熱,心裏便頓感惱火,轉身就走。不久,保爾就找借口離開了麗達,到另一個地方去工作了。其實,那個年輕的軍官是麗達的弟弟,雖然保爾後來也知道了真相,但心中的疙瘩已經結下了,加上他的固執,終於造成了一場戀愛悲劇。

一位酷愛計算機的小夥子,在22歲的時候,被一個朋友騙了,挪用公款萬元給這位朋友做生意,結果這個朋友攜款逃跑,錢沒有追回,他自己被判刑年。入獄後,他絕望了,他開始懷疑人間是否還有真正的友情,認為人與人之間隻有欺騙。監獄工作人員對他進行教育,他認為是假的,是說教,聽不進去;對他給予多方麵的關心,他卻懷疑是團套,不但拒不接受,還謾罵監獄工作人員是虛情假意。

從以上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們的起因和結果,均是由猜疑心理而引起的。懷疑心理是經常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一種異常心理。那麼,它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異常心理狀態呢?

一、無中生有的含義

懷疑,就是人們對某一事物產生莫名其妙的疑問,始終不能相信其真偽,進行無端猜測。換一種說法,懷疑心理就是毫無根據地否定現實的客觀實在的一種主觀意識或動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無中生有起疑心,對人對事不放心”的疑心病,是一種不健康的社會異常心理。這種心理疾病,也可以叫做“心因性妄想”。

懷疑心理是有其哲學、心理學基礎和依據的。懷疑心理有著濃厚的曆史淵源。早在古希臘時代,最有影響的懷疑,就發生在哲學界。古希臘的哲學家皮浪首先提出質疑,它對客觀世界和客觀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認識就表示了極大的懷疑。他提出的這種哲學學說,主要認為事物是不可認識的,人們不能說出任何肯定的東西,甚至不能說出事物是否存在。因此,必須放棄認識,放棄判斷。皮浪的懷疑論,實質上也是古代的不可知論。在歐洲文藝複興時代,懷疑論被賦予一種新的意義,如法國蒙田、培爾等人,曾以懷疑論抨擊教會和封建製度,批判經院哲學。近代懷疑論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休謨,他拒絕答複精神實體和物質實體以及因果關係是否客觀存在的問題,結果搞得哲學界莫衷一是。

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懷疑心理也是屢見不鮮的。它是各種心理因素及其病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一位上初三的中學生的家長告訴我,她女兒於年患了頭痛病,經大夫診斷是用腦過度,拿了些健腦補神的藥,休息了個月,又上學去了。後來,就引發出個很怪的病,對學習過的東西,總感到懷疑,總覺得不像是這樣的。比如,剛寫下幾個字,就覺得這幾個字寫錯了,不像是要寫的那幾個;一查字典,又發現是寫對了。背東西也一樣,對自己會背的、記得很準的東西,總是懷疑記錯了。到醫院看病,醫生說沒有病,因為做了腦電圖、心電圖,查了肝功能和血壓,一切都很正常,吃了大量健腦安神的藥物,絲毫沒有作用。久而久之,疑心非常重,甚至連父母為其準備的可口飯菜,亦懷疑可能會下了毒,不敢去吃。後來又發展到睡眠不好,經常頭痛。

這位中學生患的就是疑心心理障礙疾病,它是一種對青少年和成年人都十分有害的不健康心理,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懷疑心理是一種渙散劑,它影響人們的團結和正常的人際交往,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協作。

(二)懷疑是一柄等利的雙刃劍:

在現實生活中,懷疑心理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由於懷疑心理者的心理素質不同,特別是性格特征、懷疑對象、懷疑內容的不同,因而其表現也是千姿百態的。其共性的表現一般有如下幾種。

(一)疑人疑事引起煩惱

懷疑心理者整天疑心重重,無中生有,無事生非,認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如:有的人見到幾個同學背著他交談,就會懷疑是在講他的壞話;老師有時對他態度冷淡一些,又會覺得老師對自己有了不同的看法等等,成天提心吊膽地學習,內心總有解不開的疑惑,總有擺脫不了的矛盾情緒,生活得非常累。這種人心有疑惑,不願公開,也少與人交心,整天悶悶不樂、鬱鬱寡歡。由於自我封閉,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輸人和人間真情的流人,便由懷疑別人發展到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對自己失去信心,進而變得自卑、怯懦、消極、被動,難以與人相處。因而,懷疑心理者,常常因為懷疑別人、懷疑某事而會引起自身無邊的煩惱和不安。就比如說:一個病人不但懷疑自己的病情,總是認為自己的病不像醫生所預言的那麼可怕,也懷疑醫生為其治療所用藥品的療效,因而不願配合醫生的治療,甚至不願吃藥;也有的病人因用過的藥物療效不顯著,或者發生過不良反應,就對藥品的療效半信半疑,無端懷疑藥物是否會致癌、致突變等,對醫生開的處方憂心忡忡、舉棋不定;有的則自作主張,不按醫囑用藥,隨便更改劑量、用藥次數和圓昏暗的!"療程,他們總是持有懷疑的態度,不信任醫生,不信任藥品的療效,但又不敢對醫生講明自己的真實態度和想法,醫生又無法了解其真實的心理狀態,這樣既耽誤了治療,又影響了病情,也會引發當事人很大的煩惱。

懷疑所引起的結局,往往是更大的煩惱。有一位女子,因懷疑自己的丈夫與同一單位一位女同事關係曖昧,經常跟蹤進行盯梢。有時丈夫上班剛走出家門,她便緊隨其後,一直“護送”到單位,直至看到丈夫進了辦公室,才放心地返回去。上班期間還不時地給丈夫打電話,看他在不在辦公室,遇到占線時,她就追問丈夫是給誰打電話。凡此種種,浪費了許多工作和學習的精力,有時甚至會被折騰的焦慮不堪,這種自尋煩惱,確實得不償失。

疑人疑事,除了帶來不必要的精力浪費、時間荒廢、無邊煩惱外,還有可能帶來自身身心的不適。由懷疑自身有病而真的產生疾病的也不乏其例。因為人的心理會影響其生理,生理也會影響其心理。一位農村女子由於懷疑自己有病,先是感覺牙痛,請醫生看,把牙給拔掉了,接著又覺得牙床痛,繼而又發展到半邊臉痛,四處求醫而診治無效。後來她悟出一個道理:“‘病’越想越重,越想越痛,不想不治全無事。”

(二)對人對己分外注意

懷疑心理者,常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猜測和關注別人的一切言行上,使自己變得十分敏感和神經質;在關注別人的同時,也常常將自己包括進去,與別人聯係起來,這是懷疑心理者突出的一種心理表現。比如,有一位懷疑心理者,隻要同事們在一起說說笑笑,讓他看見了,就認為人家談話的內容一定與自己有關,一定在議論著自己的什麼毛病,以後他對此類事情十分敏感,凡是看見別人指指點點,交頭接耳,都認為是在議論自己,甚至在說自己的壞話。

還有一種懷疑心理者,其表現是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或生活的某一方麵,如做夢、刷牙引起的惡心、眼皮:跳動、跑步時的心跳等,他都會懷疑為相應的組織、器官發生了病變。特別是感到自己像是真的患有某種疾病了,便表現為忐忑不安,提心吊膽,焦慮異常。為此,他會積極求治,但經醫生詳細檢查,並未發現相應器官的器質性病變,他為此會懷疑醫生的診斷,並想方設法尋找新的證據加以論證,來證明自己確實患了某種疾病,整天憂心忡忡,坐立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