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自信陽光照心房——自卑心理分析及矯治(二)(2 / 3)

一般來說,存在社交自卑心理的人大多性格內向,感情脆弱,體驗深刻,多愁善感,經常自慚形穢,總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他人,總覺得別人瞧不起自己,又特別害怕別人傷害自己,所以,特別敏感,經不住任何挑戰和刺激,事事回避,處處退縮,不去作必要努力,不去拋頭露麵,害怕當眾出醜,丟人現眼,畏於社交。

嚴重的社交自卑心理會使人心理變態,給工作、生活、學習帶來極大的危害。

對於自卑心理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可以分出許多種類型。如從產生自卑心理的根源上分,還可以有挫折自卑心理、缺陷自卑心理等等。這裏就不多述了。

五、自己打敗自己的根源就是自棄

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麵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心理因素,也有非心理因素;從個體與環境的關係來看,有主觀因素,有客觀因素,也有社會因素,還有家庭因素等等。

(一)心理因素

認識的偏額。有些人對於自己的短處,不能正確地對待和認知,就毫無根據地臆造出許多的弱點,或者過分地誇大自己的缺陷,並以自己的短處來比他人的長處,對挫折和困難不能冷靜地分析和正確地對待,結果自暴自棄,失去了自信心,形成了怯弱和自卑心理。認識上的偏頗,是形成自卑心理的一個主要的心理因素。不能正確地看待自我,尤其不能認識自己的優長,這是人生的悲哀。這種人把自身的長處看成短處,過低地估價自己,看不清自己奮鬥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有利條件,總覺得自己矮人三分,明明自己某些方麵具有相當明顯的優勢,自己卻看不到,更談不上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了,因而產生自卑感。另外,對於現實環境的利弊得失,也要正確認識。人們往往在工作中遇到一點挫折和困難,就將它看得很重而看不到克服困難的有利條件,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喪失信心,自暴自棄,自我埋沒。

性格的軟弱。性格是人的一種穩定的心理品質,它一經形成,就會比較穩定地存在於個體身上。性格的形成,要受到社會環境、家庭教育、文化素質等不同條件的製約。一般地說,從小生活在優越的家庭條件中,在工作、生活上很少遇到挫折、困難,在事業上一帆風順的人,從小被父母嬌生慣養的人,沒有在艱難困苦的環境條件下摔打和磨練的人,一般都性格軟弱,經不起困難和挫折的考驗,因而在困難和挫折麵前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另外,心理學研究表明,性格內向的人,多願意接受人的“低”評價而不願接受人的“高”讚美,在與別人的比較中,他們多習慣於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相比,當然,這就會越比越泄氣,越比越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就會形成自卑心理;性格內向的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在反省中生活,對自己的缺點有深刻的了解,因而要求甚嚴,由於隻看重自己的不足,所以越嚴越覺得自己不足,壓抑自己奮鬥的勇氣,形成自卑心理。

意誌的薄弱。意誌是人們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支配和調節行為,從而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也是戰勝和克服各種困難,取得事業成功的基本心理品質。意誌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是人的內部意識向外部行為轉化的心理過程,也是人的意識能動作用的基本體現。意誌是理智的行為,是嚴格按照客觀規律所采取的行動;認識是意誌的前提,無知是意誌薄弱的原因,盲動是意誌薄弱的表現。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工作、生活和學習中,遇到一定的挫折和失敗,屬於一種正常現象。在挫折和困難麵前,意誌堅強的人,能夠迎著困難而不斷前進,頂著壓力而頑強拚搏,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強、自尊、自立、自愛、自信等心理品質和心理素質,努力去衝破失敗的陰影和屏障,開拓人生的新天地,創造美好的未來。而意誌薄弱的人恰恰相反,他們在困難和失敗麵前,畏縮不前,畏首畏尾,自暴自棄,不敢和逆境抗爭,屈從於事業的失利,從而在事業上半途而廢。意誌薄弱,往往是形成自卑心理的主要心理因素。同樣是工作上的屢遭挫折,意誌頑強的人可能不斷總結教訓,積蓄更大力量再次進取;而意誌薄弱的人則會一蹶不振。自卑和自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一個自信心極強的人,有可能由意外事件的刺激而變得消極自卑。如有一大學生,在學校裏學習優秀,工作積極,連續兩年被評為“三好學生”,但到臨近畢業時評比“三好學生”而落選,他的情緒一落千丈,對自己過去的評價第一次發生了懷疑和動搖,從此由一個極自信的人變成了自卑心較強的人。實際生活中也有這樣的現象,一個常被自卑心理壓抑著的人,也可能因為某次工作的成功,使他從此思掉自卑的包揪,重新審察自己的能力,並揚起生活的風帆,破浪前進,直到成功。

暗示。暗示是一個人不加批判地接受他人的言語和其它刺激,由此而產生的特定的知覺、觀念、信念、情感和行為的現象。有人將暗示形象地比喻為“不是從正門,而是從後門”進入的意識。暗示對人的生理、心理均會發生深刻的影響。消極的暗示可以使人患病,積極的暗示則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故而心理治療方法就有“暗示療法”。那麼,人在一定的社會交往中,特別是人們在進入新的人際交往中,都會首先考慮是否有適應這種新的人際環境的本領。如果自我認識不足,常常存在“我不行”的消極心理暗示,就會抑製自信心,增加緊張,產生心理負擔,在交往中就會束手束腳,從而限製自己交際能力的發揮,導致社交失敗,這樣的結果,又會形成消極的反饋,無形地印證了自卑心理者的消極暗示,使自卑心理成為一種固定的消極自我暗示。在這種惡性循環中,人們的自卑心理更易形成。

自尊的傷害。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一般來說,那些身體有殘疾的人,往往較健康的人更敏感和自尊心更強。他們往往都會小心謹慎地與人相處,甚至恥於與人交往,這是一種自然的“退縮行為”。這些人一旦遭遇別人的“恥笑”,便容易出現自卑。還有些人,會因為自身所從事的工作或者生活不如他人優越,在這些領域存在著某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加之別人也這麼看待,那麼其自尊心會受到傷害,於是自卑心理就會出現。有的人或因一時的工作失誤遭到領導的過火批評,或因不慎傷害了同事而受到冷遇、奚落、白眼等,這些都可能傷害人的自尊心,進而形成自卑心理。

壓抑的轉化。在一定的條件下,壓抑感也可能轉化為自卑心理。壓抑感是人對待外界壓力的一種心理感應現象,是人對特定的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產生的消極反應和無聲抵抗。比如,對某一件事情的處理上,你與領導發生了爭執,事後領導經常給你穿小鞋,使得工作中你放不開手腳,就會產生壓抑感。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在產生壓抑感後,往往會失去工作的熱情,抑製其做好工作的信心和進取心,在工作上表現為或破罐子破摔,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或隻做和尚不撞鍾,久而久之,壓抑感就會轉化為失去信心的自卑心理,成為人們進步的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