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部分
《希伯萊聖經》
一部《希伯萊聖經》流傳了千古,至今還被人們傳頌,這不僅是由於其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也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在世界文學、音樂、繪畫的藝術寶庫中,有許多偉大的作品都是取材於《聖經》故事。
希伯萊人常被人們稱為“經典的民族”或“書的民族”。這一是說希伯萊人喜歡讀書,具有善於學習,崇尚知識的傳統;二是說希伯萊人信奉猶太教,他們有《聖經》、《塔木德》等這樣一些極為重要的“書”。
《希伯萊聖經》是希伯萊文明成果的結晶。早在公元前 1000年的王國時代,希伯萊人中就出現了許多口傳和形成了文字的史料,包括各種神話傳說、英雄傳記、詩歌民謠、民間故事、部落和家族的曆史、宗教法規等等。從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1世紀,這些相當於希伯萊民族史實錄的材料經過一代代人理性地歸納和藝術加工,最終形成了後來人們所熟知的《聖經》。由於這部猶太人的《聖經》絕大部分是用古希伯萊文寫成的,所以亦稱《希伯萊聖經》或《猶太聖經》。
《希伯萊聖經》可以說是一部關於早期希伯萊民族的百科全書,它完整地展示了希伯萊人早期的發展史,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希伯萊民族廣闊的生活畫卷,詳盡地記載了他們在各個領域的傑出成就,深刻地反映了他們的道德觀、價值觀,為後人了解古代社會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曆史資料。同時《聖經》也是一部古代的文學巨著,它包括了幾乎所有的文學形式,如神話、傳說、小說、散文、詩歌、寓言、諺語、格言等,並獨創了啟示文學和先知文學。其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獨特,語言生動。
《希伯萊聖經》的史學和文學價值都不可低估,其中不乏一些真實可信的曆史篇章,一些文學作品更是千古流傳的美文佳章。曆史學家們發現,《希伯萊聖經》是研究古代中近東不可缺少的資料源泉。文學家和文學愛好者們更是能從《聖經》的傳說、詩歌、箴言中汲取無盡的靈感。《聖經》早已是西方文學傳統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由三個部分構成的《希伯萊聖經》共有24卷,929章 (篇)。三部分的劃分和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律法書,也稱為“摩西五經”,包括《聖經》的前五卷,即《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這五卷經書被認為是猶太教中最神聖的經典,是上帝所曉諭的律法誡條,按希伯萊語音譯則為《托拉》。
該部分內容反映了希伯萊人從遠古時期到出埃及返回迦南之前的曆史。《創世記》是關於上帝創造世界和人類始祖以及猶太民族起源的描述。《出埃及記》敘述摩西的成長和他帶領猶太人遷出埃及、立約、頒誡的過程。《利未記》是關於摩西宣布宗教禮儀、確立祭司的敘述。《民數記》講述摩西出埃及前調查戶口、頒布律法、推進迦南、抵達約旦河的曆史。《申命記》是摩西對猶太人所作的三篇告別辭。
《希伯萊聖經》的第二部分是“先知書”。這一部分包括《約西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記》、《以賽亞書》、《耶米利書》、 《以西結書》和《十二小先知書》共八卷。先知書大約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後期,內容主要是以色列人中一些重要的先知(預言家)們的言行。它們記載了以色列民族興衰的曆史,從征服迦南起,經過士師時代、王國時代、分裂時代,一直到希伯萊國家的滅亡和聖殿被毀。這些作品記錄了希伯萊國王、先知和英雄的言論和業績,所以又稱為“曆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