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部分(2 / 2)

第三部分是“聖錄”或者“聖文集”,由《詩篇》、 《箴言》、《約伯記》、《雅歌》、《耶米利哀歌》、《傳道書》、《以斯帖記》等11卷組成。在整部《希伯萊聖經》中,這一部分成書最晚,大約在公元90年才最後編定。它們反映了古希伯萊人的智慧、倫理觀念、生活習俗。從文學的角度看,包括上古到公元初年猶太人所創作的詩歌;小說和智慧文學;啟示文學作品,是《聖經》中最光彩奪目、富有魅力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希伯萊聖經》先後被翻譯成了一千多種文字,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和曆史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希伯萊民族對全人類作出的一大貢獻。

《塔木德》

希伯萊人的《塔木德》比起《聖經》來出現的時間就晚得多,《塔木德》素有“上帝與人之橋”的美譽可見其重要性,可以說《塔木德》是希伯萊人貢獻給世界的又一部奇書。

《塔木德》是一部記錄了數百年間許多位希伯萊聖賢的談話、討論和辯論內容的巨著,其內容主要是對“托拉”的闡釋和評注,因此也有人將其稱之為“希伯萊法典”。《塔木德》是猶太教中僅次於《聖經》的另一部主要經典。在一些虔誠的猶太教徒看來,《塔木德》甚至比《聖經》還要重要,稱之為口傳的“托拉”。從公元1世紀起,就有人開始記錄和整理曆代由希伯萊拉比們口頭對《托拉》進行的研究、闡釋和討論,這項工作一直進行到公元5世紀才最後完成。其中最主要的彙編工作是在公元2世紀末由猶大·納西拉比主持進行的。這些內容被記錄下來後,再加以整理分類,最後就形成了《塔木德》。它既是一部宗教法典,同時也包含了希伯萊人生活的方方麵麵,內容涉及宗教、哲學、醫學、曆史、文學以及傳統習俗、家庭和社會關係。它就像一部大型的百科全書,既反映了希伯萊人的思想和生活情況,也對後世的希伯萊人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正統猶太教徒認為,盡管《塔木德》是口傳律法,但它的內容仍然是上帝的啟示。他們的解釋是,上帝在西奈山把成文“托拉”授予摩西的同時,也傳授了大量沒有文字記載的訓誡。這些口授訓誡的內容遠遠超過了成文“托拉”,涉及到希伯萊人生活的方方麵麵。盡管這些訓誡沒有用文字記錄下來,但它們卻都是以“托拉”為核心的,因此從成文“托拉”的字裏行間去搜尋這些口授律法,就是猶太拉比們的職責。所以,在後來數百年裏,經過近兩千名學者終身的努力,通過他們的研究、解釋、思考、發掘以及討論、辯論,最後才終於形成了這部神聖的《塔木德》。因此有人說,《塔木德》是2000位學者用1000年的時間才寫成的一部曠世奇書!

《塔木德》體現了希伯萊人的智慧,因為“托拉”是上帝授予的,是神聖不可懷疑、也不可更改的,但《塔木德》卻是人寫的,它是人的理智與智慧的產物。它不是某種具有絕對權威的法典,而是兼收並蓄地記錄下了對“托拉”的各種解釋,可以鼓勵和啟迪人們去判斷,去思考。不管怎麼說,《塔木德》確實是一部凝聚了希伯萊民族的倫理道德觀念、生活準則以及思維方式和智慧的巨著,是世世代代希伯萊人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