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部分
希伯萊文學
希伯萊文學的許多成就都集中體現在《舊約》中。從文學角度分解《舊約》,可以分出神話、傳說、史詩、史傳、小說、戲劇、宗教詩、抒情詩、智慧文學、先知文學、啟示文學等不同類型。
《舊約》文學具有深厚的曆史傳統因素。在近代以來兩河流域一帶的考古發掘和測定中,有相當多的地名和曆史陳跡可與《舊約》中記敘的內容發生聯係。人們驚奇地發現《舊約》具有許多與希伯萊民族史吻合的“曆史投影”。《舊約》以曆史真實見長,詳細地記載了一段八百多年時期的家族父主統治下的自然體製,也就是家庭體製。它用敘事、抒情、教諭、描繪等眾多形式展現了古代希伯萊人的曆史軌跡、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思想情感、聰明才智、勝利的喜悅、失敗的悲哀。這些血肉豐滿的生動內容是一般曆史著作所缺少的。
《舊約》完美地將文學與宗教結合在一起。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以自己的文史典籍作為宗教信仰正典的民族卻僅希伯萊民族一家。希伯萊民族關於天地開創、人類誕生、萬物出現的傳說與神話就直接與他們宗教信仰中的上帝發生聯係。對上帝的崇拜與虔誠從此一以貫之,一直延續至今。曆史上像希伯萊民族那樣從遠古到現今自始至終崇信同一個上帝的民族是不多的。在這個意義上看來,《舊約》確實是一本將古代神話、傳說、史詩、小說、詩歌等文學經典與宗教正典熔為一爐的偉大著作。
《聖經》之始祖受誘感《舊約》將精神內涵和思想深度高度結合。希伯萊民族是一個重視宗教信仰、律法道德、智慧思考的民族。在《創世記》中所涉及的天地生成、人類誕生和萬物起源的問題都是哲學上的重大命題。但希伯萊民族卻是在詩性語言中、在故事的講述中娓娓道來,不用邏輯的推理,也沒有抽象的空論,卻同樣把人們吸引到了這麼一個精神境界去思考世界上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在最古老的典籍中,希伯萊民族表現出一種難得的虔誠,即對至高神上帝的虔誠。 “詩性倫理從虔誠開始,虔誠是由天意安排來創建各民族的,因為在一切民族中,虔誠是一切倫理的、經濟的和民政的德行之母。”由此我們不難理解《舊約》中那麼多的律法規定,從著名的“十誡”到摩西在《申命記》中關於律法的三次總結性講話。這些律法內容如此豐富,以致希伯萊人把《舊約》前五篇稱為“律法五卷”。希伯萊民族對智慧情有獨鍾,常用格言、諺語、諷喻、寓言來總結生活各個領域的經驗、規矩、準則,訓導人們的言行,啟迪人們的智慧。從精神的深度和廣度這個意義上說,《舊約》是以文學語言書寫的希伯萊思想發展史和精神文明史。
希伯萊音樂
在《舊約》這部希伯萊人的寶典中同時也記載了許多關於音樂方麵的內容,為我們提供了古代希伯萊音樂的寶貴資料。
希伯萊音樂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宗教性。希伯萊宗教場合常用音樂來伴奏,專門的樂工多由利未支派人擔任。即使在巴比倫囚居期間,早期會堂的宗教活動也少不了音樂,所需奏樂人員仍在利未人中培養和挑選。利未音樂人員在巴比倫還被迫加入宮廷樂隊,或演奏作樂,或奏軍樂鼓舞赴戰場的士兵。巴比倫宮廷樂隊中的希伯萊樂工後來便組成了返回耶路撒冷的聖殿樂隊。樂隊基本由弦樂器、釵鈸,及人數較多的合唱隊組成。樂隊絕大多數時間為宗教崇拜、國王加冕、慶祝勝利演奏,少有資料提及民間音樂活動。
希伯萊資料提及的猶太樂器有十多種,主要使用的有釵鈸、銅鈴、響鈴、瑟、琴、笛、長號。希臘化的推行更使整個西亞北非地區普遍重視音樂。各地出現了不少劇場、競技場、雜耍場,音樂也隨之興旺起來,不僅有專門的音樂演奏,還出現了為其他表演製造氣氛的音樂助興。音樂的興起成為哲學家與學者常常討論的議題之一。音樂的審美形式及社會功能經學術討論引起社會更多的關注。
第二聖殿被毀的一個直接的後果是原先在聖殿中進行的崇拜儀式和相關音樂活動被取消。擅長韻音樂的利未人沒有用武之地,隻能離散而去。猶太會堂取代聖殿成了希伯萊人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但這些較為分散、規模不大的會堂沒有供養樂工的必要。後來,拉比猶太教幹脆不準在會堂中使用樂器。因此,猶太音樂走向了嚴格的聲樂藝術。
雖然會堂音樂排斥了器樂的運用,但在實際生活中,希伯萊人仍然熱愛器樂,用來伴唱和伴舞,用得最多的是鼓、笛子和長頸的琴。在耕種、拉纖、編織等勞動中有不少勞動歌曲。在小旅館、集市和其他熱鬧場所,不乏娛樂的歌聲和樂器的演奏。但是嚴肅的拉比對音樂的娛樂性十分警惕,當波斯薩珊王朝的統治者把音樂作為享樂生活的一部分時,希伯萊拉比反其道而行之,有人還試圖禁止音樂。但民眾對音樂的態度並沒有受拉比太多的影響。如婚禮中器樂演奏和應答式的歌唱越來越受歡迎,使希伯萊社會的領導人也開始鼓勵婚禮的音樂助興,以致一些拉比後來也改變了對音樂的嚴肅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