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部分
會堂的教育功能
據有關資料分析,希伯萊最早的學校出現在希伯萊王國所羅門執政時期。王國定都耶路撒冷時,不僅建起了王宮,而且建造了第一聖殿,聖城成了希伯萊民族的政治與宗教的中心,帶動了諸如商業、技藝等各業的發展。為了培養宗教和技藝方麵的急需人才,便辦起了“先知之子”學校。雖不能確定其存在的具體形式,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很可能附屬於聖殿,這樣不僅能通過聖殿宗教活動來集資征捐解決辦學資金,還可以由祭司、先知們擔任教師以發揮其所長。他們向學生傳授律法、祈禱式、反省、冥想和拜祭等儀式,以及講解自己體悟出來的進入神境的奧秘。此類學校後來也出現在耶路撒冷以外的一些城市,以滿足各地宗教活動對祭司和先知的需求。
當南方猶大國亡於新巴比倫的鐵蹄後,希伯萊人麵臨傳統被中斷、民族被同化的危險。所幸的是身為囚徒的希伯萊人並沒有忘記希伯萊律法和希伯萊聖殿,他們創立了希伯萊會堂以代替被毀的聖殿,整理出《摩西五經》以代替不知去向的約櫃,會堂這種宗教活動的組織形式由此產生。
在《猶太古代史》一書中,提到公元前3世紀前後太巴列、該撒利亞、多珥等地的會堂在希伯萊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塔木德》中明確說,巴勒斯坦地區有會堂394座。從耶路撒冷聖殿或會堂的學校中畢業的青年學者,在各地會堂中工作一段時間後便成了祭司或先知,並在這些會堂附設的小學中擔任希伯萊語和希伯萊律法的教學任務。
公元前4世紀,在希臘文化的衝擊下,不少希伯萊人運用亞蘭語甚至希臘語,生疏了希伯萊語,這給學習與講解希伯萊律法帶來了語言障礙。於是,凡培養誦讀講解律法的人才,便先要他們學習希伯萊語。那些用亞蘭語或希臘語講解律法的祭司可以在以後發展成為學院(類似學習班)的機構中學習希伯萊語,同時參加希伯萊律法的研究。這些機構通常設在會堂中。這樣,會堂不僅是希伯萊律法的研究基地,同時也成了學習希伯萊語的場所。
希伯萊人在會堂開展教育隨著希臘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鼓勵學希伯萊語無法與希臘語流行的趨勢相抗衡。許多希伯萊人用希臘語在會堂中學習與講解希伯萊律法。據說72位猶太學者聯手合作,將希伯萊聖經譯成希臘文即《七十子希臘文譯本》,不僅滿足了熟悉希臘語言的猶太教徒的要求,而且將猶太教中的概念與希臘思想中的概念進行了對照與融合,這使得希臘化程度較高的希伯萊人也能了解和學習祖先的律法和傳統。
雖然很難說當時到底有多少會堂使用《七十子希臘文譯本》,但會堂成為希伯萊民眾公共祈禱和學習的中心,卻是確定無疑的。人們在會堂中宣讀、聽講、研究《舊約》,會堂仍然是希伯萊教育的主要場所。公元1世紀的巴勒斯坦有一個從初級到高級的教育機構網。初級教育是小學,可以設在會堂內,也可設在會堂外,主要教育兒童學習讀書識字的基礎能力。青少年入中級專門學校,學習猶太宗教文學,青年則入類似學院的高級機構,它們往往設在會堂內,或由會堂的祭司與學者主持,青年學生在他們的指導下學習與研究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