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部分
文 化 藝 術
深奧的希伯萊文
在世界各民族使用的語言文字體係中,希伯萊人使用的希伯萊文屬於較古老,也是較神秘、深奧的一種。
刻有“此處有猶太國王約西亞之骨,不要打開!”的希伯萊文石碑(第二聖殿時期遺物)。希伯萊文是希伯萊人在參考了腓尼基的拚音文字基礎上創建的。書寫希伯萊文的字母最早可能產生於3500多年前,是迦南字母體係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但很有自己的特色。
首先,在古代希伯萊文的字母表上隻有22個輔音字母,沒有元音字母。通常使用3個輔音字母構成動詞的詞根。在組成文字時,讀者隻能根據自己對句意的理解,加入元音讀出聲來。後來,有人試圖將4個可以代表元音的輔音字母插在詞彙中,以標明其讀音,但沒有被普遍接受。直到公元 6世紀以後,才出現了用小圓點和短橫加在輔音字母下方、上方或中間的方式標明元音。
其次,希伯萊字母曾被用來表示固定的數值,即前10個字母分別代表1至10,第11至第19個字母分別代表20、30、 40……100等9個整數,第20至22個字母分別代表200、300、400。字母是代表一個詞還是代表一個數,隻能根據句意去理解了。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希伯萊文詞的數值又常被用來衍生詞語中隱藏的、神秘的含義,加上猶太神秘主義把每個希伯萊字母都賦予了一種獨特的寓意,因而在許多人眼中,希伯萊字母具有一種特殊的神秘色彩。
另外,希伯萊文的書寫方式從右到左,和其他文字從左到右的習慣恰恰相反。輔音字母之間不連寫,字母也沒有大寫、小寫之分,因此不易區別一般名詞和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這也給初學者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希伯萊文無元音字母的特殊現象給人們理解最早的用希伯萊文書寫的《聖經》和其他宗教經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影響到人們對文本原始含義的理解。人們在對《聖經》、《塔木德》等希伯萊人經典作注解或詮釋時,出現了一門獨立的、專門的希伯萊語語言學研究。
公元前586年猶大王國被新巴比倫所滅後,四處流散的猶太人為了適應新居住地的語言環境,不得不改學當地的語言,希伯萊語逐漸成為近乎“死亡”的語言,隻是在誦經、禱告等宗教場合被作為書麵語言使用,而不再是一種有生命力的口頭語言。
希伯萊教育
希伯萊民族自古以來就注重教育。在希伯萊人心目中,學者比國王偉大。在希伯萊人重要經典著作《塔木德》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習是最高的善。”強調了學習在希伯萊人倫理規範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希伯萊人愛學習與他們的宗教信仰有關。在猶太教中,教義和律法本身十分強調人與“上帝”的立約和溝通,認為不熟悉教義、不研讀律法,就會失去精神信仰的支柱。因此,認真學習《聖經》,從小接受宗教教育,成為每個希伯萊人的責任和義務。
公元前11世紀希伯萊王國建立後,在首都耶路撒冷出現了訓練“先知之子”的學校。這種學校靠人們捐款集資辦學,學生自己動手建造校舍,采用小組教學和自願學習的方式。祭司和先知成為最早的教師,他們向學生傳授律法、祈禱和禮拜儀式等知識。到公元前6世紀猶大王國滅亡後,猶太教會堂成了人們學習的重要場所,並出現了專職的教師,教授法律、曆史、文學和希伯萊語等知識。為了保持民族精神上的統一,對耶和華至高神的篤信與虔誠,對摩西律法的知曉和信守,對希伯萊曆史和偉人的反思和崇敬,對世俗生活中的“必須”和“禁忌“的遵循和規避,對生產技能與動植物知識的介紹、普及,都是猶太教育中的基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