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部分
獨特的地域
希伯萊文明的主要發祥地是位於地中海東岸的迦南即今天的巴勒斯坦,它北鄰小亞細亞半島,東連美索不達米亞和阿拉伯半島,南接西奈沙漠,西瀕地中海。
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的遠古時代,迦南土地滋潤肥沃,到處是蔥翠茂密的森林草原,並已出現農業生產活動。但隨著此後天氣變得越來越幹燥,大片的森林和草原逐漸消失,周圍的西奈沙漠和阿拉伯沙漠迅速侵吞迦南無數良田,水資源匱乏成為這裏最為困擾人的難題。因此在希伯萊文明中,一方麵水利灌溉技術在農業經濟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麵降雨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業收成的豐歉,猶太先民往往由於旱災而不得不到處遷徙,尋找更為適合的生存之地。
迦南的自然條件雖不十分理想,但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卻十分特殊。它位於亞、非、歐和地中海、紅海交彙通衢之地,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使它成為四方強鄰的必爭之地,以致希伯萊文明早在形成時期便命運多舛;它同時又是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兩個最古老文明以及稍後的希臘、羅馬文明接觸交往的輻輳之所,於是“這裏順理成章地成為各種外來勢力及其文化和精神價值傳播輻射的聚焦點”。正是在這些文明的衝擊交融之中,希伯萊文明得以孕育、誕生和擴散傳播。
迦南文化的影響
希伯萊文明雖然受到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大文明的影響,但其主體卻是在迦南文化的搖籃中哺育成長的,古代迦南是猶太民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
根據考古學家稱,早在數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在迦南地區。
至於新石器時代的古跡,在迦南發現的更多。據放射性碳14試驗結果,約旦河穀的耶利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約建於公元前7000年。在那裏發現的獸類及母性女神小塑像表明當時的居民已有生產力崇拜的習俗,鐮刀、石磨的發現說明那時他們已開始從事穀物耕種。從耶利哥城的大小及四周少量的可耕地來推測,某種灌溉係統那時也已經發展起來。顯而易見,在亞伯拉罕之前5000年,遠古的巴勒斯坦居民業已向人類文明大道邁進了。
與此同時,人類文明在更適宜農業耕作的尼羅河穀和兩河流域也開始萌芽。公元前5000年前後,尼羅河兩岸的埃及人已利用定期泛濫的尼羅河水發展農業,到公元前4000年初埃及人進入了青銅器時代,隨後逐漸出現數十個具有城市公社性質的“諾姆”。約公元前3100年埃及的美尼斯把埃及統一為一個國家。此後很長時期裏,埃及法老帝國的勢力範圍從努比亞和埃及起,向北延伸到瀕臨地中海的尼羅河三角洲,再向東越過西奈沙漠,一直伸展到迦南和敘利亞,與在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相繼建立的西亞強國交界。
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始於公元前三、四千年左右的蘇美爾王國。公元前24世紀屬於閃族的阿卡德人滅亡了蘇美爾王國,並一度建立了東起波斯灣、西至地中海岸的薩爾貢帝國。公元前22至前21世紀在美索不達米亞南端曾經出現烏爾王朝。公元前19世紀80年代,阿摩利人(Amorites)以幼發拉底河畔的巴比倫城為首都,興起了古巴比倫王國,到公元前18世紀上葉漢謨拉比王在位期間達到鼎盛時期,至公元前8世紀才為亞述帝國所滅。公元前7世紀末葉迦勒底人擊敗亞述軍隊,並建立了自己的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時發展為西亞強國。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國的居魯士滅亡新巴比倫王國徹底結束閃族在美索不達米亞統治的曆史。
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這兩大文明發祥地之間早就通過迦南和腓尼基發生交往。當時有一條交通路線從埃及經迦南、敘利亞到達美索不達米亞。在古王國時代,埃及法老的碑記文獻多次提及其在迦南的商業利益。同時比布洛斯的迦南人已模仿埃及的象形文字,並發展了一種有音節的文字。公元前3000年迦南進入城市大發展時期。許多後來在聖經中提到的重要城鎮都已出現,諸如米吉多、伯善、艾、示劍、基色、拉吉以及約公元前3300年重建的耶利哥等。位於從沿海到內地商道上的拉希什在當時已十分繁榮,城的四周有磚牆圍繞並設置有角樓防衛,城內還發現各種青銅製造的兵器、工具,刻有記號的陶器以及帶有銘文的埃及蜣螂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