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複沼澤地
沼澤地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很廣。我國東北地區、西南地區的沼澤地麵積較大。
人們想方設法把沼澤地的水吸幹,使之變為耕地,種植糧食和蔬菜。近年來芬蘭、瑞典等國卻又把早年疏幹、改造為耕地的沼澤地重新灌水,恢複成沼澤。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沼澤會為人類帶來一定的利益。以我國貴州省西北部的沼澤地為例,這個沼澤地占地數十平方千米,雜草叢生,覆蓋如茵,人們把它叫做“草海”。“草海”是候鳥棲息的好地方。在那兒越冬的候鳥達50多個品種,其中有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禽丹頂鶴,另外還有水獺、海狸鼠等珍貴的毛皮獸也在此繁衍。“草海”除盛產鳥獸外,還不斷地向天空蒸發大量水氣,維持大氣濕度,形成該地域較好的小氣候,使這一帶長年風調雨順。可是在1972年,人們為了變沼澤地為耕地,種出糧食,花了很大投資,疏幹“草海”,辦起農場。結果,原沼澤中的禽獸遊魚滅跡了,越冬候鳥不再飛來了,小氣候變壞了,而糧食產量低得可憐。人們算了一筆賬,疏幹後的“草海”,創造的經濟效益僅是原“草海”的1/161,顯然是得不償失。於是,人們在疏幹了的原沼澤地的農田裏,重新灌水,使“草海”又恢複原先的麵目,這顆高原綠色明珠又熠熠閃光了。
資源化利用垃圾
近年來,世界各國垃圾排放量日益增長,每年全球新增垃圾80~100億噸。垃圾的大量增加,使垃圾處理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難題。
目前,我國仍主要采用遺棄性的堆放、填埋、焚燒等傳統方法處理垃圾。這些非資源化的垃圾處理方法,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而且占用大量土地。現在我國積存的垃圾僅工業廢渣就達53億噸,占地600平方千米。另一方麵,還浪費了大量經過加工就可利用的潛在資源。因為我們日常生活排棄的垃圾主體——煤渣就具有多種再使用價值,它含有農作物所需要的磷、鉀、鈣、鎂、錳等十幾種元素,經加工可以作為農肥;破布、廢紙都是造紙的好原料;雜骨可以提煉出價值很高的骨抽、骨膠和骨粉;工業廢渣可以提煉和生產出各種有色金屬和化工產品。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垃圾已被證明具有反複利用和循環利用的價值。早在20世紀50~60年代,發達國家就著手研究垃圾資源化問題,到目前,西歐各國垃圾資源化率已超過扔%。通過高溫、低溫、壓力、電力、過濾等物理和化學方法對垃圾進行加工,使之重新成為資源,一方麵解決了垃圾成災,汙染嚴重的問題,同時也為擺脫資源危機另辟蹊徑。所以,我國應大力發展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水土流失需要綜合治理
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麵積達150萬平方千米,平均每年流失約50億噸土壤,尤以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為嚴重。因此,防止水土流失、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在我國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過去對水土流失地區,往往強調單一措施,而廣東省興寧石馬鎮近年來采取綜合措施,積極治理水土流失,取得顯著成效。石馬鎮是韓江上遊的水土流失重災區,區內有27個自然村的耕地和土地,水土流失麵積達2588平方千米;年侵蝕量達40萬立方米,60多萬平方米良田變成沙灘或沼澤地,部分河床高出地麵2米,嚴重地威脅著農業生產的發展。
1985年以來,他們對水土流失區實施綜合治理和連續治理的方針。一方麵抓工程治理,對崩口采取上攔、下堵、中間導等措施;另一方麵抓好生物治理的配套,做到工程治理一項,生物治理一項。主要采取針闊葉林間種,林果間種,林竹間種,林草間種的方法,因地製宜,多種經營。為鞏固治理成果,他們強化行政手段,進行嚴重管理。可以割草的半封山區,建立定期開放、定點割草、護林員過目檢查等製度,確保林木不遭破壞。通過這些措施,已使河床降低06米,恢複耕地40多萬平方米,大大減少了災害,確保了糧食和經濟作物豐收。如今,石馬鎮綜合治理水土流失,促進生態係統平衡的經驗,已引起省內外專家的重視,並被評為治理水土流失的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