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部分
海洋環境療法
漫步海濱,那撲鼻而來的略帶魚腥味的“海濱氣息”,不僅使你心曠神怡,而且對治療多種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研究發現,在35~37℃的海水中,含有多達70餘種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它們能緩慢地透過皮膚進入人的肌體。海洋中的浮遊生物能分涉一些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質和某些激素,它們有抑製微生物生長、解毒和調節人體內分泌的功能,對風濕痛、關節痛、腰背痛、神經痛具有良好效果,也可用來治療靜脈炎、靜脈曲張和水腫,據稱對婦女產後康複尤其理想。
美國沃裏克學院的約翰·金博士設計了一個“模擬海濱實驗室”,使進入實驗室的人完全與身臨海濱一樣,然後,讓抑鬱症患者進入實驗室,用先進儀器測試患者前額肌肉鬆馳程度,結果發現這部分人的肌肉鬆馳程度顯著改善,表明患者心情舒展,抑鬱緩解。
人們還發現把海藻和海泥塗敷身體局部和全身,有鎮痛效果。有研究認為,不同地區的海洋環境具有不同的治療功效,如拉蒙什大西洋海岸的空氣有強壯、興奮作用,而地中海沿岸的空氣則有鎮靜作用。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海洋環境療法”必將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生態工藝
在現代化的工業生產中,為了高效率地利用資源與能源,有效地保護環境,就需要用生態工藝代替傳統工藝。
生態工藝是指無廢料的生產工藝,則傳統工藝則要向環境排放大量有毒有害物質。無廢料是相對而言的,指的是整個工藝過程不向環境排放有毒有害物質,這是對生態係統中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模擬。在這樣的生產過程中,從環境輸入的物質和能量進入係統後,在第一階段生產中產生的廢物,被用來做第二階段生產的原料,依此類推,直到最後階段生產產生的廢棄物,才從係統中輸出,進入環境。這時的廢棄物已不再對生物或人體產生毒害作用,而能被環境淨化。這樣,生態平衡也就不會受到衝擊,既高效地利用了資源和能源,又使工業生產與生物圈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相互協調起來,成為生物圈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生態農業就是一個高效率利用太陽能,同時又能在生產中充分利用廢物,促進物質良性循環和轉化的農業生態工藝。如農民養雞,用雞糞養豬,再用豬糞生產沼氣,沼氣渣養魚,就把每一階段的廢物連續利用起來,從而高效地利用了資源,保護了環境。
坎兒井
坎兒井是一種特殊的地下引水工程,它是我國維吾爾等民族發明和創造出來的。據考證,2仞0多年前,坎兒井就出現了。它古稱為“井渠”,在我國的《史記》中已有記載。
坎兒井是幹旱地區的人民巧妙地利用地勢傾斜,進行人工挖掘的地下引水工程。每次坎兒井由直井、地下暗渠、地麵渠道和澇壩4部分組成。直井不是為了取水,而主要用於通風、挖掘時取土,以及用作維修時的通道口,最深直井可深達100米。地下暗渠是輸水渠道,主要作用是截取地下水及把地下水引出地麵。地下水在暗渠中流動,還可防止因氣候幹旱,而過多地蒸發。地麵渠道的作用是從地下暗渠出口把水引到澇壩。撈壩是一個小型蓄水池,它的作用是蓄積來水,調節灌溉量。在澇壩的周圍,因為引來了水,可以種植樹木,開墾農田,就成為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洲。
坎兒井的挖掘是有特定的地理條件要求的。像吐魯番盆地四周環山,盆地內降水稀水,但四周高山上積蓄了大量冰雪,每年夏季冰雪融化,水便沿山坡流下,到盆地邊緣的砂礫層就鑽入地下,變成地下潛水。吐魯番人就用挖坎兒井的方法,截取地下潛流,引出地麵用於灌溉,從而使幹旱著稱的火洲,開辟成為瓜果飄香的樂土。